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尝试

2012-04-29 00:00:00刘小海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2年2期

[摘 要]数学应用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数学问题“生活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用模拟操作、列表、画图、对比推理等策略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基于此,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如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精心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题:

1.张贴出几种不同衣服和裤子图片,让学生议议有几种不同穿法(搭配);

2.小明一家三口并排照相,可照出几种不同站法的相片(站的顺序不同)。

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模拟操作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用模拟操作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教师可先预设提问:3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见面互相握手问好,一共有几种(次)不同的握法?激发学生思考后,让学生们每三人为一组模拟操作3个久别重逢的朋友见面互相握手问好情境。通过模拟,学生们亲身感受握手次数。这样就把一些源于生活的东西具体化了,把不清晰的组合关系很直观表现出来,形象地与排列区分开来,这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

三、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讲解题目“小明一家三口并排照相,可照出几种站法不同的相片”时,学生难以找出正确答案,得出的张数总是有遗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列表策略解决:

学生通过列表,填出详情,数出共有几种不同站法。通过列表列举各种情况,能感性地认知到排列的有序性。

介绍这种列表策略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固定某个位置站的是谁,比如“左”“中”或“右”,这样可以防止遗漏。

四、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这一策略包含画线段图和画几何图形两种方法。

在讲“世界杯足球赛首轮比赛中,同一小组的四个队进行循环赛,共要赛几场?”时,教师可教学生画示意图 (甲表示中国,乙表示巴西,丙表示土耳其,丁表示哥斯达黎加) :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排列组合的推理判断可能会感到很大困难。这时让他们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线、标一标数,可以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画好图后,看看标出了几条线就是有几场比赛。

不讲求有序性的组合搭配问题,除强调画线段图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另外两种几何图形连线求解的方法:3个对象、5个对象的搭配题,分别画等边三角形、等边五边形,再在每两点间连线搭配,数出连了几条线就是有几种搭配。

五、用对比推理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推理是认识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在教给学生对比推理方法时,可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3个人里每两人间互相通电话,一共通了几次电话?2.3个人里每两人相互给对方写信,共写了几封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推理,合作探究“每两人间通电话”与“每两人间互相写信”的区别。理解两人通电话时属互动交流,双方意愿在同一次通话中可以尽情表达;而给对方写信时,只是写信人的意愿向对方表达,收信人仅仅是受众,他的意愿只有在回信中才得以表达。通过对比推理,两者分别属于组合和排列问题,学生就理解清楚了。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