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重视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小学数学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应从激发兴趣、明确目的、培养创新思维、突出重点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有效性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会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操作有效性呢?
一、精心预设,创设情境,激发实践操作的兴趣
有效的实践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都有待于教师精心预设实践操作活动。教师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创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操作欲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位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几件轴对称图形的剪纸,让学生欣赏。在学生啧啧赞叹声中,教师趁机说:“只要认真学习这节课,老师相信你们也会剪出这么美丽的图案的!”激发兴趣之后,引导学生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认识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欣赏美丽的剪纸”这一情境,可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快乐中展开操作活动,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二、材料充分,要求具体,明确实践操作的目的
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外部因素——操作的材料,即教具、学具。在操作活动前应对学生说明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这样,在操作时学生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面积有大小,可引导学生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发现不同的物体面积有大有小。可设计一个操作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信封,信封内装有一张印好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纸,并且还有一些面值5角的硬币、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尺子等,先说明 “怎样才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学生有了明确的目的,很快就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并且方法多样,出人意料。在操作活动前使学生明确了操作的目的,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迅速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三、活动有序,方法多样,创新实践操作的思维
在操作活动前,一定要给学生进行明确分工,使操作活动有序进行。在操作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 “认识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教师可先让学生把牙膏盒的下面、茶杯的底面等描下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封闭图形。还可设计利用电脑画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给它涂色,发现颜色都“跑”出去了。怎么办呢?这样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学生思维被激活。这时,教师请学生用电脑来操作验证——画一个封闭的图形然后涂色,学生就能深入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确定面积”。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动手画,创新了实践操作的思维,也提高了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四、适时指导,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操作的重点
操作活动过程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方法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使活动过程最优化,并突出操作活动的重点。
如教“分一分(2)”的教学目标是深层次认识分数的意义——把多个物体看整体“1”。分母是几,就把“整体1”平均分成几份,分子是几就表示有几份。教师应优化操作过程,突出操作的重点。学生正确地理解分数意义,有利于提高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五、展示结果,激励评价,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
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应注意有选择地把操作活动的结果向全班学生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出发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真行!你的方法和一些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在操作活动中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教师可以采用赞赏的目光或手势肯定学生活动中表现。在反馈交流时,可让学生展示活动成果,介绍思路和方法,给自己恰当的评价。也可让其他学生结合展示的成果给予正确的评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