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简约”手段的运用

2012-04-29 00:00:00汪圣梅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2年2期

[摘 要] “大道至简”,“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约之美是一种美的极致。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课堂教学,也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课堂艺术。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简约;教学效率

构建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环节、方法、语言都简单高效,不枝不蔓。以删繁就简、条理清楚的教学过程,明了、凝练的教学内容,直奔主题的教学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构建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简约”

沃夫纳格说:“深奥的思想是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要运用简练、有效、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有效地传递知识的信息。简约的语言是构建简约语文课堂的载体。在短短一堂课的教学时间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啰唆,废话太多,失去教学语言本应具有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就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认知,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简约的课堂也就无从构建了。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发挥出其独有的功能,首先要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亮点,运用生动、简单的语言,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些微逊色之处我们要给予富有智慧的,保护学生自尊的“点到为止”,为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我们要使学生在简约的课堂中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简约、明了而又巧妙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予以指导。在教学中只有以简练的语言为载体,才能真正将学生带入语文知识殿堂。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简约”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对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盲目的增加,调整和加工,反而导致了语文教学臃肿、重叠、呆板,使教学节奏复杂缓慢。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内容简约又全面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有效的整合课程资源,要以教材的课文为主线,科学整合课程资源,只吸取有用的内容。第二,对教学的内容做到突出重点,整体把握,使教学的内容简约、适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精力却是变化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追求简约的教学内容才是最佳的途径。简约的教学内容也不是随意的删减知识,而是在我们教师整体把握,认真总结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有效处理,提炼核心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简约”

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为一个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机械地演示教案,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简约化教学结构的建立要求教师首先对文本做深入的研读,真正掌握文本的特点,明了课程的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有把握设计好简约化的教学结构。

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突出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来感知课文的内容;然后要对课文进行精读,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真正领悟课文的深层次的内涵。最后,教师要通过对课文的知识的巧妙的迁移运用,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消化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1. 复习导入, 引出“依依惜别”中心线索。2. 感悟“赏景藏情”。3. 品读“对话叙情”。4. 领会“吟诗抒情”。笔者这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力图体现出“简约语文”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力求简明,教学过程力求简洁,教学方法力求简便,以简驭繁。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

四、课堂教学手段“简约”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因此变得眼花缭乱起来。一些多媒体动画、图片、音乐配画等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太多的多媒体导入,结果却淡化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做到对教材深入理解,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把握,在采用常规媒体教学能取得更有效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要减少不必要的多媒体运用,

总之,构建简约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很多,简约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但简约并不是简单。语文课堂教学臻于完美的境界就是简约之美。简约之美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教学真正体现出境界丰满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姚小红.活力课堂 乐学天地——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J].吉林教育,2009,(17):86-87.

[2]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55.

责任编辑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