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我国目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都取决于我们的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有效课堂应该从课前准备、课堂管理、课后交流等几个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有效课堂;课改;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有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有效课堂的含义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有效率,教师和学生付出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有效益,从长远来看要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即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日趋多元化,教师要更理性地思考和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种种问题,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一、课前是关键
常言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构建有效课堂仅仅靠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只是一个舞台,其关键在于课前的准备。有效课堂应该是课前就“成竹在胸”的,为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教学内容及拓展知识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课前要广泛地查阅资料,广采博纳,集思广益,写出精当的教学设计。
2.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认识有两个层面,一是对班级的整体认知水平,二是对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两个层面都是必要的。
3.其他课前准备也要做到细致入微,保证万无一失。比如教具的准备、学案的编写、预习的监督等。只有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课堂的有效性才能保证。
二、课堂管理是保证
构建有效课堂必须自始至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相互协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混乱的课堂必定是无效课堂。如果教师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管理,那么教师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徒劳。课堂管理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纪律约束。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强化课堂纪律管理,通过纪律来建立课堂秩序。
2.努力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果仅通过严肃纪律树立威严,只能让学生畏怕教师,而不能让学生敬爱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还要努力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要走进学生,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人。
3.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观众、配角,而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的机会,使课堂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随机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机智应变有效生成。教学智慧在于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捕捉、甄别、重组学生中涌现的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
三、加强课后交流
课堂管理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但只强调课堂管理,而忽视师生交流,会限制课堂效率。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常常将课堂上的一些交流省略,或者在有限的交流中害怕出现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使交流浅尝辄止,无法深入。课堂上常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在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常会采取回避的态度,终止就这一问题的师生交流,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定,教师采用一些“外交辞令”回避某些意料之外的问题,似乎是不得已的办法。但从效益的角度来看,教师仍需为自己的“回避”作出一些补救。“回避”无可厚非,但教师常是在课堂上回避,如果课后仍然对问题束之高阁,就会使师生的交流止于课堂,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有效课堂也须在课后下工夫。因为,加强与学生的课后交流也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想打造有效课堂,必须时刻谨记情感策略和教学策略相互渗透,要用心去对待课程和学生,使学生倾心于课堂和学习。做到师生心与心沟通,才能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最终引导学生通过有效课堂走向有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