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的语感训练,一定要有深度,要带领学生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转化为深层意义,使语言文字最终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内化,这是形成语感的关键。因此,理解表层意义是训练的基础,感悟深层意义是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语感训练;深层意义;感知;联想;点拨
科学地指导语感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能力,逐渐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突破口。但由于语感并不是简单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其培养牵涉到学生感觉、记忆、联想、情感等方面,并且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有些教师在进行语感训练时往往找不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常常进行的还只是一种同一层面的比较浅显单调的训练。虽然花去了大量的训练时间,但语感提高的幅度甚小。
笔者认为,真正的语感训练一定要有深度,要带领学生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转化为深层意义,使语言文字最终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内化,这是形成语感的关键。因此,理解表层意义是训练的基础,感悟深层意义是训练的目的。而表层意义的理解往往只需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整体感知就可初步完成,隐含意义的把握则需要主体根据言语对象的描述,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调整、加工或重组的方式才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和引导又是训练引向深入的关键。下面,笔者就以《圆明园毁灭》一课中对“掠”字的教学来谈谈加强语感训练的操作过程。
1.感知表层意义
出示原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打车或牲口搬运。”要求学生朗读两遍,然后用换词法理解“掠”字的意思。学生很快得出“掠”可理解为“抢”、“拿”、“搬”、“夺”。
2.联想隐含意义
教师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用“掠”而不用“抢”或者“搬”、“拿”、“夺”呢?学生开始积极地思索,教室里静得出奇。十几秒钟后,个别尖子生似有顿悟,试图举手。笔者没有让举手人回答,而是及时让学生进行换词朗读、揣摩体会,以唤起学生的联想。并针对学生理解的难点,及时对抢(硬拿)、掠、(随便拿)等字进行比较,通过朗读和比较,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抢”是面对面强行拿走东西,“掠”显得更加轻便、随便;有的说,“掠”比“抢”用的好,通过“掠”可以看出侵略者太野蛮了,简直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的想象已被调动,对“掠”字隐含的意义已有所领悟。这就为理解中心做好了准备。
3.通过点拨体会感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愤”、“悱”的积极思维状态,教师此时点拨和引导便极容易使他们的认识走向深入。所以,笔者适时地给予提示,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侵略者的闯入,圆明园内竟无任何设防,从这个“掠”字你们还可以看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时情绪激昂,表达出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仇恨,对清政府懦弱无能的不满,激发起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达到了深入领悟中心,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
运用这样的训练方式,通过“掠”字的教学,学生深层次的语言感悟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语感训练的方式还有很多,只要我们认真遵循语感形式的规律,努力使训练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敏锐的语感就能够形成。
责任编辑: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