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行为 共享学习乐趣

2012-04-29 00:00:00王小鹰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2年4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切实转变和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是决定新课程成败的关键,是新课程改革得以深入扎实推进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教学行为;学习;乐趣

教学行为优化就是指在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减少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行为,实现学生更快更好发展的努力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一、激励,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的乐趣

教学要坚持正面教育,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前进,相信每个学都能成才,并为他们成才创造条件。

很多语文教师都感到困惑,为什么天真烂漫的学生刚进小学时最喜欢的就是上语文课。在语文课上,他们总是那么积极、活跃。然而,一升入高年级,普遍地学生对语文起了一种厌烦情绪,尤其是一些男生更是对语文学习“深恶痛绝”。语文是一项长期的学习活动,投入大,收益慢而且收益少,好动的小学生又怎会有如此大的毅力,坚持日复一日的枯燥的语文学习呢?假如课堂上教师再对学生加以“颜色”的话,孩子们必然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如何避免上述现象的产生呢?关键要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把握住“激励”这一原则。每个教师都明白激励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也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注重着对学生的激励、表扬。然而,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需要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真心实意的赞扬、鼓励与鞭策,那些虚假的所谓的“你真棒”“你很伟大”之类的评价语言有时甚至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最适宜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敢想、敢说、敢为的创造精神。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语文课,真正地形成一种师生融洽、配合默契的语文“艺术”课堂。

去年,笔者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刚开学时,笔者发现班上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课堂上爱讲话,尤其爱“插嘴”。压抑学生,强制学生不插嘴或许真的能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难题,但根治得了吗?或许其他的“并发症”又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如课堂的“死”,学生的“呆”……怎么办?

于是,笔者又想到了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笔者向学生布置了一次活动,两周后举行一次辩论赛,主题为“课堂上插嘴讲话好还是不好”,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出了“插嘴”现象较严重的学生担任主力辩手。为了表示教师对这次活动的重视,教师和学生们一起观看了几场精彩的“大专辩论赛”,并和学生一起参加了平时的讨论……

两周后的辩论赛上,学生们的表现令人吃惊,他们竟然从“文明”“课堂效率”“学生心态”等多方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长期的比赛计划,学期结束时评选出大家心目中的各方面的好学生及进步学生。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顺利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正了这个缺点。

三、内化,让学生学会自主思维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教学的内化原则是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的心理体验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促成内因的变化。要实施启发式教学法,提供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的启发式教学,以主要精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执教《青蛙看海》时,很多教师都想引导学生体会“攀登才能有所成”或“成功的来之不易”。可就文本而言,二年级的学生怎能理解这个抽象的道理呢?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才能使他们有此收获。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尝试着让学生和小青蛙一样,大胆地让学生走出课堂,顺着楼梯,从一楼蹦到三楼。然后,再让气喘吁吁的学生谈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情景,进入角色,深刻感悟到了成功的来之不易。

责任编辑: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