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三读” 教学法

2012-04-29 00:00:00程范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2年4期

[摘要]古诗教学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古诗的优美韵律;通过品读,读出古诗的唯美场景;通过美读,接受古诗的情感熏陶,从而让古诗教学在“三读”中闪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读”

古诗一直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怎样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这些优秀古诗,并达到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呢?

一、通过阅读体验古诗的优美韵律

古诗有韵律和谐,很有节奏美、读之琅琅上口、易于背诵的特点。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体味诗歌中的美。教师要教给学生读诗歌的方法时,一定要让学生用朗诵的方法,感知古诗的内容,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作者闻听平复叛乱的消息后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心情从诗中扑面而来。这种抒情诗的阅读,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内容,确定朗读的基调,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剑外忽传收蓟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应该要提高语速,读出作者的激动之情;对“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要读出作者终于可以返还故乡的心情,节拍要慢;对“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这些词要清晰用力,提高声调。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确定读诗的基调,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

通过上述方法,教师让学生带着感情诵读古诗,学生学会先了解诗的内容,然后确定读诗基调,读出节拍,把握声调变化等方式,读出诗的独特美感。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了,把古诗的乐趣读出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

二、通过品读读出古诗的唯美场景

1.把握历史背景。由于诗人他都是处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诗词的创作,因此每首古诗都带有它的时代的特点。所以,我们在理解诗歌的时候,应结合作者当时生活的历史背景,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如《示儿》这首诗,教师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南宋初年,政局混乱,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占据半壁江山,并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而软弱的南宋王朝只知一味地委曲求全。面对这种江河破碎,百姓背井离乡,诗人既痛苦又无奈,临终之际仍不忘要收复河山,北定中原。这样,学生懂得了读这首诗的方法:要用沉重、庄重的声音来读才能体现对民族的担忧。

2.适当展开。完成对一篇诗歌的学习,还可以对相似知识的延伸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延伸阅读,从课堂到课外,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养。

三、通过美读接受古诗的情感熏陶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能有声有色地读诗歌,要读出感情,让学生感受朗读的美,领悟学语文的味道。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这首古诗时,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诗歌的时代背景,然手一边播放音乐《寒鸦戏水》,一边伴着音乐带着感情朗读《黄鹤楼送别》。逼真的表情、优美的语言、铿锵的声调、适当的肢体语言,一幅友人离别的场景被展现了出来:茫茫长江,故人越走越远,只留江边诗人孤独的身影,一种伤感之情充斥在空气之中。教室里的气氛也变得沉重起来,学生被这种场景感染了,有了一种情景体验,开始与诗人、与诗歌、与当时特定的环境融合到了一起。

又如教学《咏华山》一诗,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华山之高,教师可让学生重点去读,去体会“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回首、举头”这些词,不断品读,感受汉语的魅力。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加强对学生读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通过文章的前后部分的联系来学习。古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是几千年不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典的古诗更被作为学校教学的宝贵素材。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涵义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当今语文教学丰富的资源。小学语文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古文修养,提高古诗教学的实效,引导学生从小喜欢诗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