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再实践的过程。实践问题离不开教师、学生的参与。课程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及与之攸关的教师在课改中的处境应成为课程发展关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学生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和机遇,同时也给带来了困惑,带来了挑战和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是指在课程改革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是本能的适应活动,而仅仅是教师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如果要想摆脱这种不适应,那么探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机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课程改革有赖于课程系统各个要素的整合。只有全面地考察课程改革的实践包括教与学、课程编制、课程评估、教师培训等要素, 充分体察教师在这些要素中的角色, 明确他们的地位与职能, 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参与、发挥他们的效能。
一、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
1.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必要性。尽管在许多的政策论述上都在强调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并用诸多理论来说明要给教师赋权增能,鼓励教师集课程研究者、设计者、执行者、评鉴者于一身,并肯定教师是有能力、有自主权的专业人员。然而,在实际课程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教师专业却显得模糊不清,大多数的教师也不见得认为自己是课程发展的专业人员,于是政策的理想面与实际就产生很大差距。这种政策理论与实际分离的现状,可与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及初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阶段寻找其影响来源。在职前阶段,师资培育课程的设计未能有效结合理论与实际,大学重理论轻实务的潜在课程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初任阶段,由于教育情境的高度复杂性,许多师范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将重心往往放在教学经验的累积与教学技术的模仿上,使得理论与实际的鸿沟加大。同时,也由于过去课程发展工作一直与教师无涉,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于教室内的教学与班级管理,因此在教师的实务工作较少涉及课程问题,在以往的课程改革中,教师也一直处于边缘人的位置。
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人,应是人由旧的自我向新的自我过渡的历程。课程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在课程的改革中,对教师的认同才是最根本的,因为当一位教师能追寻、建构自己的认同,才可能有负责任的自主行动和不断成长。
2.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效果。许多赞成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学者认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为接入课程发展之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教学的挑战,思考、应对这些新事物的过程,有利于教师专业上的进步;通过参与课程编制、改革和评价,教师会提高他们对自己和教育的理解、丰富其学科知识,并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思考问题和行动。此外,让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讲可能会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的满足感和责任感,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在课程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课程本身的优化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预期效果。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参与,可能会更能吸引其他的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材料。同时,因为有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更有利于课程的实施。
二、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
学生既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学生自我积极性的形成制约着课程改革。学生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学生是实施课程的主体和课程改革的参与者。现代课程以社会发展为出发点,考虑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规律。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组织、宣传等工作,使他们明确现代课程设置的目的,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密切配合,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以随时发现,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设立,对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应来自师生共同的讨论;课程的实施即是经验的探索过程;课程评鉴依据的不是目标达成的程度,而是师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所以,课程计划应该有学生的参与。整个课程应该着重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发,以获得某些对个人具有意义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着重于完成外界所指定的课程目标或工作内容。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可以共同确认对学习具有意义的问题,并寻求不同的解答。寻求有意义的课程经验可以带给师生“拥有课程”并寓于课程之中的感觉,对待新课程不再疏离异化。
因此,课程改革发展,正如周淑卿教授所说,“并非是‘输入——输出’的系统过程,而是一连串的问题解决历程。课程实际的问题总是起于独特的环境,而这些环境是具有历史性的、脉络性的,无法以科学操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直到教师与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其经验与知识成为建构课程的主要内涵,我们才算有一个真正的课程改革”。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