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低年级数学中,解答简单的数学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从教师示范、强化学生审题习惯和避免学生猜测答案等三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形成审读题目的习惯。
[关键词]应用题;审读;习惯
解答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之一。而小学低年级的简单应用题教学,更应在培养学生扎实有序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习惯。
一、教师重视示范作用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很多行为习惯都是从教师那里学来并学到的。因此,教师的良好示范作用,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显得至关重要。由于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对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很多的思考便能列出算式,甚至可以口算很快得出答案。但教师仍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上,给学生以示范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有这样一道题:“树上原来有一只鸟,现地又飞来一只鸟,树上一共有几只鸟?”学生得出结果后,教师应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启发学生分析题意的相关问题,如“这里知道什么?”“要求什么?”“‘飞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对题意的分析和理解上,以形成良好的分析题意的习惯和扎实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简单应用题时,教师不能认为学生已掌握了如何列式解答,就可以不再重视对学生审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培养,相反,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强化学生审题的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的限制,还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和感知应用题,在读题时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题目出现的数字和个别字眼上,导致理解题意顾此失彼而产生偏差。有这样一题:“一条绳子长3米,捆两个包各用85厘米,绳子还剩多长?”有的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所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也没有注意到关键字眼如“各”字,只注意问题中的“剩”字,于是想当然地见到“剩”字就用减法,列出一个错误算式“3-85”,使得运算无法进行。这种错误在小学低年级比较常见,很多学生见“和”字就用加法,见“比……多”这个结构就用减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单独列出来,并反复读题,找到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另外,教师还结合有效的线段图进行教学。如在讲解上提时,可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比较直观地看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明确数量关系,使得列出的算式有充分的依据。
三、避免学生猜测答案
因为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简单,而且又进行了分类教学,所以,有些题目学生可以直接猜对答案。如九年制义教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有这样一道题:24个同学做小旗,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个同学?”由于这题是编在除法应用题部分,学生可以猜到用除法,又因为24比4大,显然应作被除数,因而便想当然猜到列式为“24÷4”。为了避免学生乱猜,我们可以将相近的问题放在一块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懂得不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无法正确列式。如将“280减去7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与“280减去70,再乘以3,积是多少?”进行对比教学,将“有黄花10朵,红花4朵,黄花比红花多多少朵?”和“有黄花10朵,黄花比红花多6朵,红花有几朵?”进行对比教学等。
避免学生猜题猜答案,就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对容易混淆的相近的问题进行对比教学,故意放置障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数学学习并不是为了拥有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用数学思维去分析问题。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既可以使学生在进入复合应用题的学习中能自觉地利用已养成的习惯认真分析数量关系,扫除学习复合应用题的障碍,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