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追求语文课堂上朗读的情境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轻轻地读、琅琅地读、有表情地读、有品味地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体悟课文情境,渐渐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从而让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语感,获得更深的感悟与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品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停顿、重音、节奏(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追求的一种朗读的情境和效果,在课堂上读出情趣,读出美感,并且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学生的积累、体会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地走近课文,从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轻轻地读
轻轻地读,是轻声地朗读课文。通过轻声地读文句,不仅可以练习把句子读通顺,读出文句的韵味,而且让学生能在这种轻轻的朗读中感受到字里行间产生的画面,受到感染。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全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轻轻地朗读。读着读着,有的学生不知不觉读出了动情的眼泪,这就是轻声朗读的效果。在轻轻的朗读中,学生跟着安徒生的娓娓叙说走进文章描绘的意境。在轻轻的朗读中,学生跟随文中的人物放飞想象,入景入情。
轻轻地读,可以是朗读全文,也可以是选择重要的片段来朗读。这种轻声朗读,不要求学生节奏一致,他们各读各的,烘托出一种特有的读书氛围。
二、琅琅地读
琅琅地读,是放声地朗读。早读多采取这种方式。琅琅地读要求学生把每句话都读通顺,如果朗读一两遍还觉得不流利,可以反复地朗读,直到读通顺为止。这种放声地朗读,能帮助学生背记一些精美的文句,形成积累,也能更好地培养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里感受这篇课文的文句美和意境美,让他们感觉好像乘着竹筏畅游在如画的漓江上,饱览奇山秀水,生出身临其境之感。
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春》这篇课文,不妨让朗读的人数由少数逐渐增多,乃至全班一起朗读,紧接着又逐渐减少朗读人数。这种朗读方式有助于渲染课文的意境,产生由远及近、后又由近及远的感觉,有如潇潇春雨急急地飘过来,一会儿又渐渐地远去。这样,学生朗读的兴趣高涨,琅琅书声乍起乍落,师生一同游走在课文语言环境的美好情景中,使《春》这篇名作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三、有表情地读
有表情地读,是自由地诵读文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读者的感受可以轻声地朗读,也可以放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有快有慢,有轻有重,并根据语气的不同,做出适当的手势、神情和身姿变化等,如演话剧一样。诗歌(古诗)和有人物对话的课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又如教《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以读课文为主,一段一段的有表情的对话朗读,尤其是其中呼唤“妈妈,妈妈”的句子,与生活中儿童亲昵地叫妈妈的语调完全一样。这样的朗读让学生走近了青蛙的生活环境,喜欢上了这种可爱的小动物,环保意识、人文精神得到培养。
有表情地朗读,让读者和听者都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美妙的语言韵律,恰似春天的瀑流在喷泻,高昂壮美,又仿佛是晚秋的淙淙流泉,在轻轻地叙说着什么,使学生如痴如醉地流连忘返在课文的语境中,更深地体味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有品味地读
有品味地读,是欣赏体味文章的过程。让学生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段挑出来,细细地读,反复地读,缓缓地咀嚼。一边读一边想,有时还要跟随文字去揣摩欣赏字里行间描述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细品一字一句、一个标点运用的精当之妙,这就是有品味地读,是读者与文本间推心置腹促膝谈心的“对话”。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就适合让学生有品味地去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细细地读,细细地想,慢慢地展开想象,在读中让一行一行的文句幻化成一幕幕画面。
品读是美丽的,即使有的文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学生没能读懂读透,要经过更长岁月的体验才能理解,但品读带来的朦胧的美感也是十分可贵的情感积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阅读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朗读的方式,张扬个性化朗读的灵性。这样,不同的朗读方式才能产生不同的朗读效果,无论哪种朗读,琅琅的书声都会令人心旷神怡而百听不厌。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