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说”与“写”能力培养的新做法

2012-04-29 00:00:00邓运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2年3期

[摘 要]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说”与“写”能力的培养被逐渐重视,教师对学生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使学生想说、敢说、敢写、爱说、爱写、会写等几个步骤和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中进行。

[关键词]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在台下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教学中出现此种“对牛弹琴”的情景,教师应负相当的责任,因为这至少表明学生们并没有被你拨动的“琴弦”所吸引。

真正的弹琴者要是不想“对牛弹琴”,必须找到尽可能多的知音。同样的道理,一名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为学生接纳,首先必须设法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音”。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改变教与学中出现的被动局面的一着妙棋。语文这门学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一、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展示语言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任何语言形式都是为了表达情意,人们交流情感离不开语言形式。当教师运用文质兼美的范文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时,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熟读背诵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他自己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他们的语感时,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丰富生动的情感素质。

二、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文学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文学是人学,是情学,文学中的人物典型,就是生活中人物的典型升华,而生活是最容易引起人的喜怒哀乐之情的。因此,教师在运用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包括理解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的训练时,就可以通过文学语言特殊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语文学科的这两大先天特点,足以使语文教学具备摆脱束缚、打破沉默的优越条件,那么,在教师的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这两大优势,为自己找到更多的知音呢?

首先从改变观念开始。教师要率先跳出应试教育的框框,要舍得在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情感、意志等)上“浪费时间”,并且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感情。

其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的上述两大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先谈谈如何利用语文科的第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这一特点最宜于诗歌教学)。讲授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方法多种多样,但如果仅仅让学生热爱蔡老师,那就是一堂很不成功的仅仅是完成任务的课。要使学生完全浸沉到作者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去,和作者一道笑,一道哭,一道思念蔡老师,那至少说明授课老师这个中介人物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分析该文时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可以从分析作者丰富多彩的感情语言入手。如讲授“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观察”一句中“狡猾”一词,可用启发式提问,先让学生用“狡猾”一词造句,然后对照该文进行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总之,透过作者平平实实的语言,发掘出它的深层意义,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该文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切入口。

再说说怎样结合语文课的第二特点进行语文教学。

以《杨修之死》一文为例。可以说,该文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教师在授课时应把重点放在如何使文学中的人物典型升华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因此,应着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学生既惋惜杨修“身死因才误”的恃才放旷,又痛憾曹操的“渴才爱才又怕才”的虚伪狡诈,那这堂课肯定是一堂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优质课。

此外,利用语言文学设置情境教学,也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找到知音的重要法宝。

尽管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使语文教学变生动教学成为可能,但并非每篇范文都是那样生动有趣,若是遇到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作者观点鲜明的议论文,文字难懂的文言文,又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切入口还是一个“情”字。例如,《死海不死》可以通过生动的神话传说设置情境,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也可把名人名言凭借为情境设置的切入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口技》一文,情景设置尤当为教学一大特色,在反复诵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口技表演者设置的境界,似是老师拨动学生“情”弦的最佳方法……凡此种种,不一一而论。

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进入课堂角色的学生会“心甘情愿”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更不用说做教师的知音了,如此冷漠的师生情,怎能美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并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有情就有交流,有交流就有可能成为知音,如此良性循环,反复循环,反复无穷,师生均将获益匪浅,语文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