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012-04-29 00:00:00欧阳志强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2年3期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以往的评价基础上,新的评价还要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代替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更新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注重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教学指导思想的新变化对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拟结合自身课堂教学中的体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谈几点看法。

一、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通常,一系列的课堂教学评分表都是以量化的形式制定的,将教学内容的评定分解为具体的项目,分别予以量化,并以此作为听课、评课的标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稍显片面。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用量化的标准来评价课堂教学,同时以定性化指标划分等级,量化和定性化形式相结合给出评价结果。定性化的指标应更注重教师的基本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能力,在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兼顾教师的个性特色,保护教师的创新意识。

二、 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能仅通过一节课教学来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设立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和激励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形式,因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立应建立系统的教学成长档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跟踪评价。每次在听完课之后,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情况作出具体的定性分析结果,以此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让教师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有所收获。将这种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相结合,并以此来评定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将更有说服力。

三、 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主要强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结果,把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往往导致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断赶进度,将概念和理论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突出教学的结果,还应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认识、思维、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注重学生的参与状态、思想状态、学习状态等过程评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角色要变,应从“主宰”的身份转到“引导”的身份,从“独奏”的角色转变成“合奏”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言语要变,要具有激励性、赏识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变,教学中应时常和学生交流,通过学生的表情和眼神洞悉学生的内心思维,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应将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注重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以便更好地教书育人。

四、 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采用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除了评课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应该在教学评价中加入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评价。这样,评价结果才会显得更加全面,更具权威性。

1. 学生评价。加入学生的评价,更能够体现中小学校园的民主化管理,充分展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应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内容应尽可能细化,最终的评价结果应反映给教师本人。通过学生的正面反馈能更好地促进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自我评价。授课教师应及时与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听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将以前的“评课者评,受评者听”的评课方式变为开放式、交互式的评课方式,建立评课者和授课者之间的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关系。授课教师在交流中思辨自己的失误,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教师的自我评价不仅是为了管理需要,还为了让受评教师学会自我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得失,并持续追求更好的教学方式。

责任编辑 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