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八次课程改革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鲜明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规划的“主心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有效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环境,才能真正构筑起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真正建构起学校的课程文化。
[关键词]课程;素质教育观;课程执行力;课程领导力
什么是课程?日本学者左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课程即学校为学生设定的学习路径,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表现为影响和激发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引导教师不断进行课程实践创新,有效地进行课程决策,使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地达成教育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校长只有建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才能拥有正确的课程观,才谈得上课程领导力建设——不能片面追求分数,更不能将分数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手段,也不能把兴趣活动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校长应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培养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师,展现真实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明真善、诉真情、求真知、做真人”,从而“得童趣、得兴趣、得乐趣、得情趣”。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聚焦在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上
“一个好教师就等于一门好课程。”一个好教师所拥有的思想、学识、品行,乃至特长、爱好,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书,一本学生百读不厌的书。一个好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课程与教学;一个好教师往往对自己所任学科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教学就是对国家学科课程的二度开发。一位爱好古典文学的老师,会自觉地将古代诗词带入他的语文课程,丰富、鲜活语文教学内容;一个好教师有高雅的兴趣、过人的特长,并乐意和孩子分享,积极参加各类学生活动,这些活动就是好教师用自身的才华创造的课程。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个好教师群体,那么对学校而言是幸运的,对学生而言是幸福的。因而,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给人方向感和紧迫感的校园课程文化氛围十分重要。这一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和同化力,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教师在教育大地上行走的方式。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学校课程文化的构建之中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优秀的教师应以向内行走——以多读书、读好书为主要方式涵养自己的教育气质。走进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多是因为读书太少,积淀太浅。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及人文科学知识的合理组合。其中任何一个板块出现“短板”,都可能制约知识结构发挥整体功能。相反,每一版块的知识愈是丰富,便愈容易建立起彼此间的关联,在解决问题时理论支撑则越坚实。因此,学科专业书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专业书籍及人文书籍应当成为教师阅读视界的主要组成部分。
学校引领教师展开这三大块书籍的阅读时,可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进行。如订阅知名的教育类报刊,购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等,要求教师必读,这就是规定动作阅读;自选动作阅读,则根据不同学科开设不同的书目推荐教师阅读。同时,还应鼓励教师撰写读书批注和心得,开办读书沙龙,举行学科故事竞赛等,进一步激发教师提升自我的内驱力。一个好教师所拥有的思想、学识,就是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保障,而校长课程领导力也就体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综合能力体现的重要载体。夯实这一实践平台,学校可以采取开展“动态”公开课 、定期“观摩”课 、帮扶“结对”课、“同课异构”课、随堂“听评”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教师在相互研究、切磋、启发、借鉴中更新教育理念,锤炼专业技能。
三、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之中
教师不仅要会读书,会教书,还应会研究,会思考,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从微技能研究入手,在研究中提升课程执行力。微技能研究,也就是草根研究。学校应创新思路,为教师搭建好交流与共同教研的平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师微技能研究的着眼点。从这些问题入手,在细微之处突破,大胆实践,勇于研究和思考,甚至在错误之中总结经验,就能步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专业素养,点亮教育智慧。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有效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营造有助于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环境,让教师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真正构筑起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真正建构起学校的课程文化。
责任编辑 王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