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上瘾”:“熊猫女孩”甘做生命告急时的坚强屏障

2012-04-29 00:00:00馨玉长城
妇女生活 2012年2期

甘肃女孩周晓娟是一名普通的80后,然而她的血管里却流淌着不一般的血液——人称“熊猫血”的Rh阴性血。自从19岁那年首次无偿献血,得知自己的血型特别以后,十余年来她坚持无偿献血,累计献血达4000毫升,相当于她体内的血液总量。她也因此被人们称为“熊猫女孩”“救火队员”。近日,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瞒着父母去献血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长期坚持献血,平时的饮食及作息是不是需要特别注意啊?

周晓娟(以下简称周):也没怎么特别注意,我早晨一般6点40分左右起床,洗漱后热一袋牛奶,啃几口头天晚上买的馍馍,就是早餐。以前我早晨爱喝豆浆,自从豆浆涨到1.5元一袋以后,我就改喝牛奶了。同样的价格,喝牛奶应该更营养吧。

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这份早餐是不是太简单了?

周:呵呵,我已经十分满意了。记得当年我第一次献血时,早餐是一个馒头加一份6角钱的凉拌土豆丝,再喝几口白开水。相比之下,现在的早餐营养多了。

记:当年是如何想到去献血的?

周:那是2000年,我19岁,正在甘肃省计划学校会计专业就读。夏日里的一天,听说同寝室的一位室友献了血,我就好奇地询问了献血的条件。听说18岁至55岁身体健康的公民均可献血,我当即决定也去献血。正好第二天上午没课,我就一个人去了东方红广场,那里有流动采血车。因为是第一次献血,我有点担心,还问医生献完血会不会有什么不适。医生告诉我,体质差的人可能会感觉头晕,另外献完血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能累着。我一直觉得自己身体很棒,就毫不犹豫地献了200毫升。

记:当时你还是一名学生,生活很清苦吧,献完血有钱补一补身体吗?

周:也没想到要补身体,回学校后的生活一如往常,午饭、晚饭和以前一样,6角钱买二两米饭,再打两个几乎没油水的素菜。早餐不超过1元钱,午餐、晚餐各花2元钱,一天的伙食费算下来不超过5元钱。因为我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母靠种田辛苦养育我们,很艰难,所以我早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一个月的生活费控制在150元左右。

记: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的?

周:献血几天以后吧,我接到血液中心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你是A型Rh阴性血,这是一种稀有血型,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倍保护自己避免受伤。”接着工作人员希望我能加入Rh阴性血献血者俱乐部,为自己也为与我相同血型的人群贮备一份爱心。我欣然同意。

记:你的献血历史就这么开始了?

周:是啊,很自然地就开始了。从那以后,每隔数月我都会到献血点献血,就跟别的女孩子上街买衣服一样随意。

记:家人或老师知道吗?

周:我也没有刻意隐瞒,所以不久老师就知道了。因为心疼我吃学校食堂,伙食不好,担心我身体扛不住,老师就劝我不要再去献血了。我却有自己的想法:献血体检很严格,只要我符合献血条件,就说明我比普通人群更健康。所以,我没有停止献血。父母知道后也很为我担心,劝我不要再献血。为此,我专门回家跟父母讲解了献血常识,告诉他们献血是有益无害的,他们才没有再阻止。

记:当时想过要献多久吗?有没有什么计划之类的?

周:说实话,当时真的什么打算都没有,也从没想过会坚持这么久!我只是觉得,既然献血对自己的身体无害,又能帮助别人,就献吧,所以就坚持到了今天。

特殊的“救火队员”

记:据说你现在有个外号叫“救火队员”,有什么来历吗?

周:这得先说说我的血型。Rh阴性血是一种稀有血型,普通人群中仅占3‰~4‰,所以,这种血型的人一旦发生意外急需输血时,往往由于找不到血源而面临危险。

在众多献血者中,在相对短的时间比如一年或两年内,我不是献血次数或献血数量最多的献血者,但却是坚持献血时间最久的人之一。只要别人有需要,血液中心打个电话我就会到,从来都没有说过一个“不”字。因此,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把我当成了“救火队员”。他们甚至私下里对我说:“娟子你真的太善良了,不到万不得已我们都不好意思叫你。”我很自豪,因为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就是许多Rh阴性血患者生命危急时刻的最后那道屏障。

记:输了你的血获得新生的人,跟你联系的多吗?

周:有人会打电话或发短信表示感谢,但我很少回复。我觉得没必要再联系,更怕给对方造成负担,好像给别人献了一次血,别人就欠了我什么似的,我觉得这样不好。

记:说你心地善良,还真是说得准确。听说这些跟你联系的人之中,有一个人每年的三八节都会给你发短信,已经好几年了,是这样吗?

周:你说的这个人叫李玉良。每年的3月8日这天,他都会发短信给我表示祝福,但我同样很少回复他,也从不和他联系。不过收到短信还是挺开心的。

记:这么说他也输过你的血?

周:他没有,是他的弟弟输过我的血。那是2008年10月1日,他弟弟被确诊为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医生建议做骨髓移植手术,手术前输血的需求量巨大。但经过血液检查,确认他弟弟的血型为Rh阴性A型血。这是李玉良第一次听说这个复杂的血型名称,继而他从医生那里了解到,这种血型因为稀有而被称为“熊猫血”。为了救弟弟,他立即打电话叫来了其他4个兄弟姐妹,但经过检测,只有最小的妹妹是Rh阴性A型血。可一个人的献血量不足以支撑整台手术,必须再找到一个愿意献血的人。就这样,李玉良找到了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打电话找到了我。

记:那次你献了多少血?

周:那次献血与以往完全不同,有个专门的机器,血抽出来后在机器里把血小板分离出来,血液源再输回我的体内。以往,一次献血几分钟就结束了,那次捐献血小板整整用了一个多小时。虽然之前医生跟我说过会有点不舒服,但没想到我的反应会那么大,胸口发闷、恶心,非常难受。医生说,反应强烈是因为我缺钙,就及时给我吃了钙片。那一次,我总共献了相当于800毫升的机采成分血。

记:无偿献血这么多年,有没有得到什么物质上的回报?

周:(笑)2009年单位给了我一个年度特别奖,这是我工作以来得到的最特别的一份荣誉,不是因为我工作7年的老资格,而是因为我无偿献血。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记:你无偿献血的经历,对你身边的人有影响吗?

周:我没有刻意跟别人谈论过献血的事,也没想过要刻意影响别人,倒是我妹妹有一天忽然对我说,她想去献一次血。我没有表示意见,不反对也不支持,我觉得那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决定。

记:最近一次献血是什么时候?

周:2011年10月中旬。一位患者手术需要备血,我就去医院献了300毫升。

记:算没算过你总共献了多少血?

周:去年10月中旬那次,是我第14次无偿献血。粗略算一下,我的献血总量超过4000毫升,医生说基本相当于我现在全身血液的总量。

记:有没有过打退堂鼓的时候?

周:目前为止还没有,但有时候会因为遇到的一些事感觉很心寒。比如有一次,有个朋友因为母亲手术需要输血,就想找一本献血证享受有关临床用血权利,结果就找到了我。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不止一次两次了,我就想,你自己的母亲在危急时刻你都不肯伸一回胳膊,却来跟我借献血证!大家要是都不去献血,都等别人去献,结果会如何?可这些话我也只是心里想想,没法说出来,证最终还是得借,有患者需要我献血时,我还是会伸出胳膊。回头再一想,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咱不能要求别人,只能做到自己问心无愧。

记:是啊!总是付出爱心的人,也应该得到更多温暖的回报吧!

周:那是当然。记得2007年的时候,我10月献了一次血,12月接到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的电话,邀请我参加首届Rh阴性血献血者联谊活动。在这次活动上,主办方有意让同一血型的人坐在一桌相互认识,并分发了事先制作好的通讯录,希望我们能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互助。当时参加联谊活动的有20多名和我相同血型的人,目前保持联系的还有两位,一位是蔡哥,一位是曹姐。跟我流着同样血液的他们,对我十分关心,隔段时间总会打个电话聊几句,问问工作上的事,谈谈个人问题。跟他们的交往,让我时常感到别样的温暖。

我们是个特殊的人群,“只要需要,随时叫我”是我们对社会的承诺。因此,一旦有需要,我们会随时为陌生人献出自己的血液。作为稀有血型者,我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更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我也因此倍感温暖。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假如有一天我躺在了手术台上,需要输血的时候,他们都会勇敢地伸出手臂!

这些经历与思考,也让我对献血有了更深的认识——献一次血,所挽救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集体。同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献血也是在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投资。为别人,更是为自己。

记:毕业这么多年了,工作、生活一直都顺利吗?

周:怎么说呢?当初毕业后为了找工作,花了不少时间,工作不好找,其间打了一年零工,整日奔波,献血也暂停了近一年。后来终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可生活又总是安定不下来,因为没钱买房,为了节省只能跟别人合租房子,隔几个月就得搬一次家,每次搬家心里都不好受——抱着衣服被褥、锅碗瓢盆穿梭在这个城市,心里总有些凄凉。但我是家里老大,肩上负有责任,每到周末都得回农村的老家陪陪父母。女儿嘛,跟父母贴心,我也怕将来结婚了,就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他们了。这两年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因为我上班的这家民营企业效益还比较稳定,一年一年地干到现在,已经是老员工了,收入基本能满足租房、吃饭、穿衣的开销。眼下我跟自家弟妹四个人住在一起,尽管条件简陋,但我觉得心里很踏实。

记:我替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向你表示感谢与敬意,也祝你每天开心、快乐,生活越来越好!

周:谢谢!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