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府插上微博的翅膀

2012-04-29 00:00:00李泓冰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26期

政务公开,在中国终于透过微博这扇窗,露了些真容。

近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新浪共同发布《2012上半年新浪政务报告》,公布了政务机构及党政官员TOP10榜单,光是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数量,就高达45000余个,比去年增长了150%,在回应民情、公开辟谣、征求民意方面,政务微博渐行渐稳。

不久前,有官员还在忧心忡忡,说微博太火了,传播消息太快了,把关和管理太松了,给了某些谣言以可趁之机。而政务微博的“火”证明,对微博的担忧纯属杞人忧天。微博发布只是一种网络传播新的方式,民间能用,官方也能用;传谣的人能用,辟谣的也能用;求证的人能用,证伪的人也能用。事实证明,凡是政府反应滞后、应变迟缓的地区或领域,就会发生谣言比真相跑得还快的“杯具”。唯一有效遏制谣言的手段,就是及时、透明地把真相告知百姓。而政务微博的发布,就为这“及时”二字插上了最快的翅膀。

以政务机构微博中位居榜首的“上海发布”为例,它整合了原有的政务机构微博,形成了传递权威政务信息、提供百姓生活资讯、回应网民提出问题于一体的“微博发布大厅”。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海发布”并非最早开通的省市级政府微博,但是,它后来居上,拥有的粉丝数量高居同类政府微博之冠。有媒体甚至惊呼,“上海发布创造了政务微博有史以来的一个奇迹”。

“奇迹”缘何而来?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细细想来,两个方面因素缺一不可。

所谓“民有所呼”,“上海发布”迅速拥有的庞大粉丝群,说明它有无限广阔的受众需求,公众对于和政府沟通有强烈的渴望。

在中国,公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一直比较单一。各地曾尝试过的“市长热线”“市民信箱”,大部分渐渐形同虚设,甚至发生过热线电话成了“空号”的现象。这类“热线”由于缺乏监督、不易监督,因此回复与否、如何回复、何时回复,都由官方单方面说了算,有所呼的老百姓,就算没有回应,也只能无奈复无语。现在,政府微博不一样了,在网络上与公众实时互动,一言一行都在公众的放大镜下,等于给政府机构安装了一个微型监控器,回复的时效、质量与效果一目了然。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对官民双方的沟通而言,微博成了一个最理想、最便捷、最透明的平台。

所谓“我有所应”,是指“上海发布”的回应,有速度、有水准、有亲和力,才会一炮而红,受到热烈追捧。它很勤快,每天发布10余条甚至20多条微博,从天气、交通、新闻、读书到政务发布;它很可亲,每条微博都有“小清新”“小幽默”“小资情调”般的真诚与亲和力,比如7月16日的天气预报,把夜间有雨演绎成“我们问月亮,难道你也不忍见到繁忙的周一吗?月亮掩面向东而去,洒下一片伤心的雷阵雨……”它很实用,曾呼吁市民周末买卷心菜帮助菜农,获得热情响应后,又连连感谢市民支持;它很“高端”,曾促成市委书记俞正声回复癌症临终患者家属的痛诉——“你的心痛就是我们的心痛”,并促进上海临终关怀事业的改进……

当然,朝更深一层想,“上海发布”的清新形象,和上海决策层极其看重政务公开的作用息息相关。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多个场合强调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在“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共识下,他这样阐述政务公开的意义,“政务公开说到底,是政府与公众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政民互动、政府与社会共治的一次制度性安排”。可以说,政务微博的出现,给这一“制度性安排”提供了成本最低、效果最彰、速度最快、形象最佳的一个渠道。

值得关注的是,运作相对较顺利、与民众互动较顺畅的政务微博,往往集中于北上广等大城市与东部沿海省市,基层政府特别是县市一级的微博,仍呈现更新过慢、反应迟滞、官气十足、欲说还休等特点。特别是在一些群体性事件出现时,本能地呈现出典型的政法思维模式或意识形态思维模式,或把民众迅速定性为“暴力抗法”或“暴民政治”,或是认定“外部或一小撮敌对势力的挑拨”,把舆情当成敌情看待,打棍子的同时习惯性地捂盖子,公然与中央要求相悖,越是重大事情,越不让人民知道,不惜激化矛盾,错失与民众沟通的最好时机和最佳姿态。

同样是140个字,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让人跳。它既体现了政务微博实际操作者的修养与大局观,更体现着地方官员的执政理念和对政务公开的认识。当然,即便是北上广的政务微博,也要谨防信息碎片化、平俗化、娱乐化的倾向。毕竟,政务微博最大的作用,在于用新的传播技术切实保障公众的对政务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强化政府和公众两方面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促成公民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