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下一步:均衡发展

2012-04-29 00:00:00赵杰徐方清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26期

7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抵京;非洲六国总统紧随其后到达密集的脚印指向一个目的地——19日在华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

从一系列官方预热活动足见本届会议之重要:7月12日中国外交部“蓝厅论坛”上,该部副部长翟隽用“盛夏的北京即将进入火热的‘非洲时间’”描述该会议;16日,该部部长、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名誉两主席之一杨洁篪,在《人民日报》发署名文章《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

“本次会议是论坛发展步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召开的首次部长会,对中非关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主持上述“蓝厅论坛”的前中国驻南非大使、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刘贵今,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论坛让中非合作进入快车道,已变成中非合作的一面旗帜。

论坛成绩90分以上

今年67岁的刘贵今是中非合作论坛创办至今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从2000年以外交部非洲司司长身份出任首届部长级会议中方筹委会秘书长,到2006年担任驻南非大使时陪同时任南非总统姆贝基出席第三届会议,并于三年后作为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赴埃及参加第四届会议。今年将是他第四次赴会。

总结历次会议,刘贵今用“日臻完善”描述12年间论坛的机制发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三年一度的会议上,每次都会出台两个重要会议文件,一个是政治方面的宣言,一个是经贸领域的三年执行规划。按照程序,在召开部长级会议的第二年,双方会在联合国大会开幕式期间举行外长会晤,第三年则是高官会,审议两年以来论坛达成的重要合作会议文件的执行情况,商讨下一届论坛的主题并做相关准备。

伴随着会议进行的12年,中非贸易数据不断被大幅度刷新。据外交部数据,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1663亿美元,是2000年论坛创办时的16倍。从2009年开始,中国超越美国连续三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今年4月,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达153亿美元,该数据在2000年尚不足1亿美元。

另外,中国采取的免关税等促进非洲对华出口措施初见成效。2010年,49个非洲国家对华出口增加。非洲对华出口额从2000年的56亿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932亿美元。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覆盖50个非洲国家。

“论坛让中非合作进入快车道,已变成中非合作的一面旗帜。”刘贵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问他对12年中非合作论坛所取得的成绩,刘贵今很干脆地回答:“如果用百分制,90分以上。”

合作不均衡

在对中非关系发展中的经济合作给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非洲研究中心主任王洪一同时向《中国新闻周刊》提及一个问题:在金融危机阴霾依旧的大背景下,中非双方如何进一步深化合作?

“12年来中非合作确实已全面铺开,但是并不均衡。”参加了“蓝厅论坛”并做专题发言的张宏明认为,在双方经贸合作发展较快基础上,其他相关领域的合作滞后等问题值得重视,相互之间的协同性同样缺乏。

此前,张宏明曾数度前往非洲调研,结果显示中非双方民众的相互了解“非常少”,这直接导致在双方相互合作、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的同时,矛盾和摩擦也迅速增多。在他看来,这些就暴露出双方在人文交流合作方面的滞后与乏力。

而在他此前到中国国防大学参加的一个和非洲军方交流的会议上,对方也希望加大双方军事领域的合作,“他们希望这种合作不仅仅限于物质,还要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合作。”

刘贵今也坦言,中非合作论坛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非洲方面目前还缺乏一个十分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双方互动中,相对于采取主动行动较多的中国,非方的主动性较弱。

对于中非双方未来合作前景,张宏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非今年是次会议应该在安全、人文交流领域出台一些合作成果。杨洁篪在上述文章中已经强调指出,中国将扩大在非洲和平与安全领域等的合作;坚持“把人文交流摆到中非关系更加重要的位置”。

翟隽则将人文交流评价为推动中非关系大发展的小事件,认为来自民间的互动行为是“深入人心的交往”,而这些“让我们从细微处感受到中非关系律动的脉搏”。刘贵今则直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比重逐年增强的趋势将在本届会议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至于下一步的全方位合作如何有效推动杨洁篪所强调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上新台阶,王洪一认为,双方需要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基础,并利用此来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等引发的各种挑战;安全领域的共同合作需要与意愿应转化为行动,落实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经济领域在保持较好合作势头时,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将各自所需落实为项目合作;正视中非人文交流历史短的现状,促进民间交往。

平常心应对复杂问题

从国际角度分析,与中非贸易额近十年来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率形成反差的是,非洲对欧美国家的贸易占比不断下降。2005年,非洲对欧洲和美国货物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分别为43%和21%,而到201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降低至36%和17%。

这些数据出现在非洲与其传统的贸易伙伴之间,引发了后者对于迅速上升的中非关系的种种论断,“新殖民主义论”便是在此背景下推出甚至一度甚嚣尘上。该观点认为中国在非洲掠夺能源资源,旨在推行新殖民主义。还有观点指责中国所奉行的不干涉内政原则,阻碍了非洲推进民主、良政的努力。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应在非洲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特别是在非洲和平与安全领域;批评中国发展对非关系动了别人的“奶酪”,损害了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利益。

凡此种种,翟隽在“蓝厅论坛”上一一作出回应,呼吁有关方面去除冷战思维,摒弃意识形态偏见,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中非关系。

“总体上来说,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处于上升趋势。不过,非洲与欧美的关系依然强大,他们是传统贸易伙伴,经贸联系仍然紧密。欧美在非洲的很多先天性优势并没有失去,只是有些削弱。”刘贵今认为中国会理性看待这些数据背后的中非关系。

对于“中国责任论”,王洪一认为,在西方对于非洲援助下降情况下,一些国家也逐渐开始推脱安全责任,和非洲一样希望找到新的外部力量加强援助,因此不约而同地盯向中国。对此,中国也在根据自身实力给非洲以力所能及的援助,但是,“有些要求中国不能承受,也不符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中国对此应持稳健态度”。

除去这些论调,近年来频发的中方人员在非洲遭遇抢劫和绑架等安全事件,以及今年5月45名中国商人被尼日利亚移民局逮捕事件,成为中非关系一度复杂化的不利因素。刘贵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双方合作多元化带来的伴生问题,对非投资主体中,私营企业和民间力量在近年来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来的人多了杂了,难免良莠不齐,也就更容易发生一些不遵守当地法规的事件。”

至于抢劫和绑架等安全事件,刘贵今称这和中国一些项目处于偏远山区、安保严重缺乏有关,“完全避免和杜绝很难”。刘贵今建议,中方企业在非洲承包劳务和项目之前,要提高风险意识,在成本预算上要包括风险成本。此外,不仅要加强安保措施,还要按照国际上通行做法,加大投保力度。

张宏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他前往的一些中国驻当地使馆资料中,备案的大部分是大企业,“小企业不会去找使馆。”但是数量庞大的民私营企业鱼龙混杂,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违规操作,也会引发一些合作问题。由此,他建议中国政府在引导企业加强自律的同时,应出台一些措施,通过行会等组织规范企业行为,加强监管。

(本刊实习记者李洋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