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派拉蒙,祭奠还是新生?

2012-04-29 00:00:00朱靖江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20期

作为全球无两的电影帝国,好莱坞拥有一批古老得如同泰坦诸神一般的电影制片厂,以它们深厚的制片传统以及令人晕眩的辉煌业绩,始终占据着电影殿堂的王者宝座。在所谓的好莱坞“六大巨头”(即环球、哥伦比亚、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迪斯尼)当中,派拉蒙影业公司更是在其长达百年的岁月里,顽强驻守在好莱坞的核心地带——梅尔罗斯大道上,成为这个全球娱乐业王国中从未搬迁的“钉子户”。

派拉蒙经历过破产的厄运,也建立过垄断的霸权。回望这个美国影业巨人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或许会让正在高速成长的中国电影产业有所借鉴。

好莱坞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在上个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出生不久的美国电影产业正经历它第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曾经是底层民众在公园帐篷或“镍币影院”里穷开心的娱乐把戏,逐渐显露出它黄金富矿的成色。作为那一时期的“蓝海”产业,越来越多制片商试图绕过“电影专利公司”(由爱迪生所主导的电影托拉斯)构建的专利壁垒,从日益兴旺的电影产业中攫取他们的第一桶金。

原本从事皮货生意的匈牙利人阿道夫·楚柯尔由此时开始了其电影放映商的生涯。1912年,他率先引进一部由女明星萨拉·伯恩哈特主演的法国故事长片《伊丽莎白女王》,打破了当时流行的简单、粗陋的短片电影传统。楚柯尔进而创立“名演员”公司,以“名角演名剧”为号召,专门聘请当红的舞台名角担任电影演员,拍摄以经典剧目为蓝本的长篇故事片。

楚柯尔这一超越时俗的行动,带动了好莱坞电影朝向复杂化、优质化和明星化的方向发展。此后,“名演员”公司陆续与杰西·拉斯基故事片公司、派拉蒙发行公司等多家电影片商合并,组成了一家兼营电影制作、发行与放映的综合业务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阿道夫·楚柯尔也成为了这一电影产业新旗舰的掌舵者(1976年,楚柯尔于103岁高龄以“派拉蒙荣誉退休主席”的身份在洛杉矶逝世)。

在1910年代,为了摆脱“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与掣肘,众多原本从纽约起家的电影制片商掀起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在景色优美,阳光充沛、毗邻美墨边境的加利福尼亚州寻找新的电影拍摄基地。在这些横跨美国大陆的电影冒险家当中,便有派拉蒙影业公司(当时尚在“名演员——拉斯基”电影公司时代)派遣的著名导演西席·地密尔,他于1913年执导的西部电影《红妻白夫》是第一部在好莱坞拍摄的故事长片,也从影片生产的意义上,开启了“好莱坞制造”的电影新纪元。正如美国电影史家刘易斯·雅各布斯在《美国电影的兴起》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好莱坞、明星群和长故事片的发展,加上更大型豪华影院的兴建和先声夺人的宣传战,都促使电影事业欣欣向荣,还把大群新人卷进这股巨流。”

派拉蒙无疑是最具野心与实力的电影玩家。原本由爱迪生公司所把持的电影托拉斯土崩瓦解之后,同时掌控着电影制作、发行与放映全部环节的派拉蒙公司乘势建立了新的霸权体制,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制片领域,阿道夫·楚柯尔最早认识到电影明星的核心价值,总是以惊人的高薪将著名演员延揽至派拉蒙的旗下。譬如他以10.4万美金的年薪签下玛丽·璧克馥,震惊了当时的电影业界,而这家电影公司著名的厂标——皑皑雪峰,群星环绕,便是象征着最早加入派拉蒙的24名(一说22名)电影明星。

有了全明星的电影阵容,楚柯尔领导的派拉蒙公司得以有恃无恐地在发行领域推行其首创的“批量订片制度”:如果一个电影放映商打算购买由派拉蒙出品、顶级明星领衔主演的高品质影片,他必须同时接受另一批由二线演员参演的电影。在签订合约的时候,这些影片甚至尚未完成,放映商只能通过说明书了解基本情况,却必须为它们预付订金。在20——30年代的巅峰时期,派拉蒙公司将这种打包预售的策略发挥到极致,为某些影院提供每年104部电影的惊人总量,成为年收入超过500万美金的大型企业。

“批量订片制度”使得以派拉蒙为首的好莱坞大制片厂总是立于不败之地,它们不仅将制片风险转嫁到独立电影放映商身上,而且扼杀了小型电影制片与发行公司的生存空间。

除了占领电影制片与发行两大环节之外,电影放映商起家的阿道夫·楚柯尔本能地控制住电影产业的终端——电影院。他不断买入新的影院,将它们改造为富丽堂皇的电影宫殿,中产阶级——而不是底层移民,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最新观众群体。到1930年,派拉蒙已经拥有超过两千家影院,真正建立起一个纵跨全行业的电影帝国。

尽管在大萧条时期(1932——1935年)陷入过暂时的破产困境,但重组复产之后的派拉蒙很快重返好莱坞的霸主宝座,这期间诞生了西席·地密尔拍摄的豪华大片、平·克罗斯贝主演的音乐片和梅·韦斯特主演的喜剧电影,让派拉蒙在40年代初期便成为年收入1300万美金的盈利大户;《与我同行》(1944)、《醉乡遗恨》(1945)等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佳作,也为这家电影业巨头增添了几分艺术风采。

“美国政府诉派拉蒙案”

正当派拉蒙准备在二战结束后再上层楼的时候,一桩跨时代的诉讼案令这家电影公司——乃至好莱坞传统的大制片厂体制陷入空前的危机,这就是著名的“美国政府诉派拉蒙公司案”(亦称“派拉蒙案”)。这一案件正源自以派拉蒙为首的好莱坞大片商多年以来毫不掩饰的寡头行径,到1945年,这些掌握着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流程的大制片厂已经直接或间接拥有全美17%的电影院(其中却包括70%的首轮影院),垄断了影片租赁业务中至少45%的收益,成为美国电影产业无法撼动的巨无霸。

从1938年开始,美国司法部便着手调查电影行业的不公平贸易,战火方息,联邦政府就将好莱坞八大巨头送上法庭。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明令禁止大型电影公司对制片、发行与放映业务的垂直管理,剥夺它们对于连锁影院的经营权。

由楚柯尔苦心经营三十多年的派拉蒙电影帝国因此被拆分成两个公司,其中的派拉蒙影业公司从事电影制作与发行业务,新成立的联合派拉蒙影院公司接管了派拉蒙旗下的1500多家电影院。

“美国政府诉派拉蒙案”在美国电影史上影响深远,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宣告终结——虽然很多人痛恨电影寡头们的贪婪无度与横行霸道,但那一时期诞生的许多电影,如《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北非谍影》《关山飞度》等均被誉为传世佳作,而葛丽泰·嘉宝、马琳·黛德丽、克拉克·盖博、格里高利·派克、英格丽·褒曼等好莱坞大片厂时代的电影明星,至今,依然是众多影迷心中无可匹敌的银幕偶像。

虽然曾经被派拉蒙等制片厂束缚在体制之内的电影艺术家们获准自谋生计,独立制片商也能够在更为公平的环境中进行电影生产。但战后美国政治与文化界麦卡锡主义横行,制造了“好莱坞十君子”案,令电影界人人自危,难以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当电视作为新的娱乐方式进入美国家庭之后,好莱坞更弥漫着绝望的气息,电影制片厂——特别是仍然由年迈的阿道夫·楚柯尔执政的派拉蒙举步维艰。1966年,这家老牌电影公司被海湾—西方工业公司所收购,成为该公司旗下与棉花、糖业、汽车保险杠等企业并列的电影厂家。

“新好莱坞“电影运动

在20世纪后半期,派拉蒙公司如同一个褪去了光环的古老神祗,在不断变迁的时代浪潮中载沉载浮。派拉蒙曾经在1970年代支持弗朗西斯·科波拉拍摄了《教父》,从某种意义上说,哺育了“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它通过《油脂》与《周末狂欢夜》等影片的票房佳绩,在好莱坞推广了“高概念”电影这一制片公式。

历任领导者的不同风范,也让派拉蒙摇摆于积极进取与保守老派的双行线上:在巴里·迪勒时代(1974——1984),派拉蒙曾经一扫龙钟老态,上演过“王者归来”的传奇大戏。

随后“失落的十年”却让派拉蒙再度易手,成为国际传媒巨头——维亚康姆集团旗下的电影公司。而在雪莉·兰辛主政的年代(1992——2005),派拉蒙一方面出品了《阿甘正传》《泰坦尼克号》等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另一方面,其过于保守的生产策略让派拉蒙公司在21世纪初期再度跌落到总收入的末位行列。为了挽回创新乏力的困局,派拉蒙的新总裁布拉德·格雷曾于2005年末将斯皮尔伯格等人创办的“梦工厂”纳入麾下,但这番中兴的壮举却在2008年以两家公司的再度分裂而功亏一篑。

时至2012年,经历了百年兴衰的派拉蒙依然是美国电影产业当中最重要的基石,此前一年,它以创纪录的51.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再度成为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的魁首。或许,对于这个饱经沧桑的好莱坞巨人,功过暂且不表,我们更应抱以一种感恩与致敬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