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各斯抓扣中国人事件的前一天,5月21日,中国商城龙城的老板孙国平就得到内部消息称,从首都阿布贾移民总局派来的官员与拉各斯所在大区以及拉各斯市的移民官员开了三级会议,准备第二天上午进行针对外来移民的大检查。
1989年便来尼日利亚闯荡的孙国平,在当地政府官员中积累了不少人脉。他也是拉各斯中国工商联合会副会长,尼中友好协会拉各斯分会会长。
经常处理中国人在尼贸易、纠纷等事务的孙国平为此做了一些准备。他召集由7人组成的龙城商家委员会开会,商量第二天可能发生的事情。
龙城是1999年建立的大型中国商品销售市场,有300间店铺,300套住房,还有两万平方米的仓库。
第二天中午12点左右,移民局检查人员“如约而至”,已然得到消息的中国商户,开门外出的并不多。于是,像张崎(化名)一样在外游荡的中国人,自然成了移民局抓扣的对象。
张崎是福建泉州人,2009年开始在拉各斯龙城做服装生意,对尼日利亚移民局类似的检查也不是第一次听闻。只是和很多在龙城经商的中国人一样,他觉得“住在城里会安全一点”。
当天,尼日利亚移民局以非法居留和工作为由在南部城市拉各斯和北部城市卡诺分别抓扣60名和45名中国人。
截至当地时间5月25日,105名在尼日利亚被抓扣的中国人,在查验证件后,先后被释放或遣送回国。张崎是后者中的一个,原因是签证过期了4个月。
最严格的禁令
“这次抓扣的中国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具有合法移民身份的人,属于误扣,很快得到释放。另一类是尼方认为不是合法身份,从事与签证类型不相符工作的人。”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政治部主任丁永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件发生后,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总领事刘显法立即约见了尼大区移民局(负责东南区)总监阿布瓦、拉各斯州移民局局长阿梅德,要求尼方立即释放手续齐备的被抓扣中方人员,对涉嫌非法居留和非法务工的中方人员给予人道待遇,保障其合法权益,并尽快妥善处理。
“尼日利亚欢迎并支持中国人前来投资创业并进行正常的贸易活动,但决不允许这种在市场上和尼日利亚人争夺生意的行为。中国商人从事的低端工作夺走了尼日利亚人的饭碗,对尼日利亚经济发展造成了伤害。”尼日利亚卡诺州移民局局长艾斐迪说。
为保护本国市场,保证本地劳动力就业,和很多非洲国家一样,尼日利亚也采取了很多保护性贸易政策。
“外国人可以在尼日利亚做高管或技术人员,但不允许做营业员,从事零售业。”孙国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事实上,在非洲的都是一些普通的中国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每年大量到中国来谋生的非洲人是一样的。
大量在尼日利亚居留和工作的中国人挤占了尼日利亚人的工作机会,这样的话题在尼日利亚媒体也曾广泛讨论。
“非法从事纺织品行业”是被扣中国人的一项罪名。上世纪80年代起,由于受到国内缺电、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等因素影响,尼日利亚纺织业开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垮台。而国外特别是中国纺织品的涌入,更加剧了尼纺织业的惨淡状况。
“尼日利亚纺织企业很多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机器,同样一尺布,如果尼日利亚货售价10000奈拉(约合78美元),中国货只需2000奈拉,而且款式图案都要更好。”孙国平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
善于模仿、借鉴的中国货,凭借薄利多销的优势,迅速抢占了尼日利亚消费市场。“在日用品领域,90%以上的商品都是中国货。”孙国平估计说。
2003年底,为保护本国纺织品行业,增加就业,尼日利亚政府开展了针对外国纺织品的大检查,孙国平在龙城的纺织品仓库一度被封,损失惨重。
《中国新闻周刊》在尼日利亚投资促进委员会网站查询发现,除一些特例外,“禁止所有类型纺织品及其制品进口”位列尼政府产品进口禁令的首位。这项2004年1月7日由尼政府宣布的产品进口禁令还包括服装、鞋类、箱包、塑料制品、家具等41种轻工产品。
投资促进委员会是1995年尼日利亚政府为协调监督以及促进在尼日利亚企业投资环境建设而设立的专门委员会。
并非针对中国人
非法居留和非法务工也属于检查违规的一项内容。
“在尼日利亚工作需要持有工作签证,而有些中国公民拿着旅行签证就在当地工作,这是不允许的。”谈到被扣中国人的签证问题,丁永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签证不合法,便成了非法居留和非法工作。但在孙国平看来,很多中国人“不是不想合法”。很多中国人不懂英语,再加上在尼日利亚办理签证很缓慢,又处处需要小费,甚至还可能花了一两万人民币办到“假签证”。因此,有些中国人干脆就不办了。
从以往的经验看,很多在尼经商的中国人都清楚,即使签证有问题,遇到检查,交了罚金也就了事。
但这次似乎很不一样。这让多次处理类似事件的孙国平也没想到。在15个龙城被扣商户中,有3个因为签证过期,没有立即释放,也无法获得保释。
张崎是其中之一。他被告知很快可以离开,条件是让人代买回国的机票,因为他必须离境。5月24日晚8点,张崎被两位移民局官员亲手送上机舱,拿到了自己护照和机票。与他同样先后被遣送回国的还有其他被扣押的中国人,7名来自拉各斯,34名来自卡诺。
“在尼日利亚23年,这是第二次如此大规模的检查。”孙国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上一次是2007年,中尼也是相继出现了遣送对方公民回国的事情。
抓扣事件前一周,北京市警方宣布自5月15日至8月底,将集中开展清理“三非”( 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外国人百日专项整治行动。
两件事情接连出现,让《中国新闻周刊》接触的多位在尼中国人都相信这次尼方抓扣中国人事件与前不久北京清理“三非”外国人存在某种联系。
对此,尼日利亚驻华使馆公使阿德莫拉.奥拉德勒回应说:“时间上可能是巧合,但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在他看来,中国清理“三非”不是针对尼日利亚人。同样,尼日利亚抓扣事件也非针对中国人。
“根据尼日利亚的贸易政策,不仅纺织业,其他行业的零售或批发都需要许可证,没有许可证就是非法贸易。这些法律不仅针对本国人,也包括外国人,所以这次事件针对的是非法贸易,并非针对中国人。”公使阿德莫拉.奥拉德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双方经贸关系密切,人员往来频繁,必然产生新的摩擦,人员一多,概率就变大了。”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贺文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我们也经常收到中国警方发来对尼日利亚人的拘留通知。”奥拉德勒向《中国新闻周刊》坦陈,“一般来说,法律并不允许人情存在,但中尼之间有兄弟般的友谊,在同一问题上,要对等对待。我们也有尊严和人道地对待非法中国人,希望中国也一样。”
尼日利亚的大国意识
阿德莫拉.奥拉德勒希望双方公民都能在对方国家合法工作。同样,丁永华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提醒在尼中国人能够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谋求长远发展,同时也要申请与自身身份相符的签证。
与中尼两国友好关系“大主流”相比,贺文萍更愿意称此次为“小事件”。
1972年,双方建交后,双边关系总体发展顺利。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奥巴桑乔上台后,其“石油换基础设施”发展模式,加深了双方在能源、基建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中尼贸易额开始显著增长。
2011年中尼贸易额107.88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92.07亿美元。“在贸易方面,中国将会超过南非成为尼日利亚最大贸易伙伴。”阿德莫拉.奥拉德勒说。
同时,两国政治友好关系紧密。尼日利亚也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除埃及、南非等国外少数几个战略伙伴关系国。
“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双边关系超过了双方经济、文化等双边范畴,涵盖了两国关系的所有方面。事实上,两国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具有相同看法,尼日利亚在维和等方面也支持中国立场。”阿德莫拉.奥拉德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同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尼两国关系发展潜力巨大。无论从人口,经济总量,还是自然资源等方面,尼日利亚在非洲、特别是西非地区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西非第一大国,尼日利亚希望大国平等对待它。比如,为了彰显大国地位,有些国际援助还主动不要。”孙国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尼日利亚一直寻求成为国际大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安全上,尼力图在非洲和次区域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尼日利亚还积极斡旋利比里亚、苏丹达尔富尔等热点问题,并派出维和部队,彰显其大国形象。
“随着双方移民、就业等人员流动的增加,我们在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多的留学、合作、经商等机会的同时,还应该更多地考虑非洲国家的需求和感受。”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