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值得指望的外来鲶鱼

2012-04-29 00:00:00陈季冰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20期

允许外资公司在国内A股以人民币计价上市的想法,在过去10年里曾多次被提出,但均不了了之。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8个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制度规则,认真做好相关技术准备,适时启动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试点;研究允许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逐步放宽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有价证券,拓宽境内投资者对外证券投资渠道。虽说《意见》不是专门针对国际板的,但却因为再度提及国际板而引发众多猜测和议论。分析师认为,本周一(4日)股市的大跌——沪指跌2.73% 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与此亦不无关系。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在这份通知的发布部门中,有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却唯独缺少了似乎应该是主角的证监会!

也许是为了打消市场的疑虑,证监会方面迅速表态:“推出国际板还没有时间表。”上海证交所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指导意见》是一份中长期的战略指导性文件,其中关于“适时试点境外企业到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具体内容,上交所一直都在研究、筹备中。但上交所国际板目前没有实质性的启动计划。

其实,近年来无论是全国性和上海地方性的“五年规划”,抑或有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专业规划文件中,无一不清晰地提到了所谓“国际板”的问题。

按照已经公布的计划,外资公司进入A股将采取存托凭证的方式,在上交所专门设置的所谓“国际板”挂牌。这似乎在制度上设立了一个“防火墙”,暂时可以确保在国内实行了20年的规则暂时不受干扰。

近几年来,已经有许多外国公司表达了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兴趣。其中,最有希望拔得头筹的是熟悉全球银行业的巨头汇丰控股。

对关心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乃至整个金融改革的人士来说,跨国公司落户上海无疑是一件值得欢迎的大好事。长远来看,这必将对弊端重重的中国股市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谓“国际金融中心”,首要标准应该是一个在制度上高度“国际化”的开放市场。因此,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已。而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外资公司,显然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很难想象,现行的一级市场发行审核之类管制意味浓厚的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比比皆是的暗箱操作乃至寻租腐败等丑恶手段,能够堂而皇之地套到像汇丰这样的国际大公司身上。因此,对于积弊重重的中国证券市场,“国际板”是一条值得期待的外来鲶鱼。

撇开监管当局不说,许多投资者之所以对国际板充满担心,说到底无非是因为海外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国内A股低得多,它们的登陆无疑将把整个上海A股的价格重心往下拉一大截,因而造成现实的损失。然而,这对股市而言究竟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此外,有关跨国公司到中国市场来IPO会造成新的“圈钱”和“抽血”之类的说辞,则更加站不住脚。建立股市的根本目的不正是为了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吗?像汇丰控股那样香港市场上多年来一直勤于分红的“模范”大蓝筹,社会资本流向它不正是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吗?至于说当下全球股市低迷、不是开办国际板的合适时机这种说法,则完全属于因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无视市场本质规律的机会主义思维。市场的生命在于流动,且不说那些制度建设之类的大道理,只有做白日梦的人才会指望从一潭死水般不进不出的死的市场中赚到钱!

过去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开放,总体上对中国是一件大好事——不仅有利于经济增长本身,更有利于我们的制度建设。而且,改革与开放总是相互促进的。

汇丰若是真能顺利在上交所上市,那将是一个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其实,对以它为代表的众多跨国公司来说,登陆A股市场的更大意义是象征性的——它要在中国拓展更大的市场。就像汇丰前董事长葛霖先生说的:“这是我们想做的战略宣示——中国是我们的天然故乡。”

19世纪中叶,当整个亚洲根本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时,上海携手汇丰银行一同起航,并在以后的整整一个世纪里一直是东半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今天,这个城市将要恢复昔日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地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引进外资企业来A股上市,但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使中国市场国际化,而非将跨国公司“中国化”。

如果说引进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的举措应当服务于某一目的的话,那么它既不应该是短期的指数与股价支撑,也不应该是中长期的外汇分流等等功利的念头,归根结底它应当是服务于中国资本市场本身的改革与发展。

实际上,按照我的看法,我们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大费周折地专门去搞一个什么“国际板”,我们只需要让那些符合条件的外国企业直接在A股上市、并与国内企业一样以人民币计价即可。当然,这会遇到一些外汇管理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但这显然不是什么很难克服的难事。

(作者为《上海商报》副总编,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