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马丁的黑白世界

2012-04-29 00:00:00荣筱箐
中国新闻周刊 2012年16期

这是MySpace网站上一个已经被废弃的网页,但5月2日这一天它突然爆发了。全美各大媒体都引用了这个网页上的几段文字,包括“工作96个小时挣来丰厚薪水,被遇到的每个墨西哥人捅上一刀”。

博主叫乔治·兹莫曼,他是一场命案的疑凶,被控二级谋杀正在等待开庭。一起并不复杂的凶杀案件在美国人心中引发的疑问却比案件本身更加复杂和尖锐。

“在黑人和白人两个社区间,存在着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这两个族裔间的冲突比其他的冲突更容易引起关注。”西语裔纽约市议员费尔南多·卡博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马丁之死

故事要从2月26日的傍晚说起。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的萨福镇,擦黑的天空中飘着细雨,黑人少年崔旺·马丁在一家杂货铺买完东西,正往回走,运动衫帽子兜在头上。

这片住宅区叫双湖园,马丁的父母几年前离了婚,他跟妈妈住在临近的小镇,他来双湖园是为了探望在这里和新未婚妻同住的爸爸。双湖园原本算是治安比较好的小区,居民有一半是白人,周围有篱墙,大门还加了锁。但最近几年佛罗里达成了美国房地产市场崩盘的重灾区,法拍屋风潮带来犯罪率猛升,在过去一年,小区发生了七八起入室抢劫案件,其中很多是黑人青少年所为。居民委员会因此设立了一个治安员的职位,协助警方维护小区治安。这是个无薪义务工,唯一一个主动请缨的人就是兹莫曼。

28岁的兹莫曼是个保险推销员,业余时间在当地一所大学读书,他一直对治安工作很感兴趣,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警察。在那个雨夜,兹莫曼刚好出门买东西。命运总喜欢安排各种巧合,兹莫曼在路上看到了马丁的背影,这孩子的举止引起了他的警觉。

当晚7点09分,萨福镇警察局接到兹莫曼打来的电话,说他看到小区里有个行踪可疑的人,此人在雨里“边走边四处看”“看上去不像好人,像是吸了毒什么的”。之后的四分多钟时间里,兹莫曼一面电话向警方通报,一面跟踪着马丁。警局的接线员告诉他不要再跟踪,将派一名警察出马,但因之前有过几次报警后警察赶到现场嫌犯早已逃之夭夭的经历,兹莫曼这次显然铁了心。

7点12分,马丁的女朋友给他打了个电话,马丁对她说自己被一个陌生人跟踪,女友让他快跑,她听到电话那头的马丁说了句:“你为什么要跟着我?”然后有人回答说:“你在这儿干吗呢?”接着就是推打的声音,电话掉在了地上。一片死寂。

没人确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警察赶到现场以后发现马丁已经中弹倒在了血泊之中,7点30分,他被正式宣布死亡,刚刚过完17岁的生日,他手里没有任何武器,只有一袋糖果和一瓶饮料。兹莫曼承认自己开枪打死了马丁,但他说是马丁先动的手,自己出于自卫。兹莫曼被带到警局问话,但警方当晚决定放他回家。佛罗里达州的法律允许私人带枪,也允许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以自卫为由在公共场所对袭击者开枪。警方之后解释说当时并没有证据推翻兹莫曼“自卫”的说法,所以也没有充分的理由逮捕他。

但正是这个决定,日后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

黑白仍然分明

“如果马丁是白人,兹莫曼是黑人,情况会如何?”马丁事件经过CBS电视台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报道之后,很多民权活动家、专栏作家异口同声问出的这个问题。这起事件听上去像诸多发生在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一样司空见惯,这些冲突中白人往往受到特殊优待,而黑人的利益则被置于一旁。

对种族歧视的愤怒将这起事件引发成一场全国性维权运动。马丁的母亲在网上发出立即逮捕兹莫曼的呼吁,得到超过200万人的支持,萨福镇警长因事发当晚在是否逮捕兹莫曼问题上错误判断而辞职,联邦调查局介入,总统奥巴马也公开要求公平审理马丁案,并不无感伤地说:“如果我有儿子,他长得也会像崔旺一样。”再次凸显出这起事件的种族基调。

直到4月11日兹莫曼在被控二级谋杀罪后到警局自首,执法不公的议论仍然不能平息,比如控罪太轻,假释金额度太低等等。

美国《新闻周刊》就此事件进行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出黑白分明的结果:80%的黑人认为马丁的死跟种族因素有关,78%的人认为奥巴马对事件的评论是合适的;而白人中只有35%的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事件,28%的人认为奥巴马的评论是合适的。

但高涨的种族情绪却给即将开始的司法程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问题是你如何在一个白人为主的地区选出可以客观公正评判的陪审团?”纽约市议员赵顺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中、非混血的赵顺曾经有过多次参加大陪审团的经历,深知陪审员的选择必须要严格剔除先入为主的干扰因素。

“你想,他们能要我(做陪审员)吗?”赵顺说。“我们成长过程中对族裔都会形成一些自己的观念,这使这次审案非常复杂。”

“种族”这张牌

但使问题更加复杂的并不是黑白之间的清晰对垒,而是是非难辨的灰。

兹莫曼本身并不是纯粹的白人。作为秘鲁裔移民母亲和美国白人父亲的结晶,兹莫曼在自己的选民登记表上将自己的族裔填为“西语裔”,他之前从未被发现有过任何种族主义的言论,反而还有一次在一名黑人流浪汉被人欺负时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但这些在媒体对这场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中都被有意无意地轻描淡写了。

媒体上发布的两人的照片,有意选择了马丁小时候憨态可掬的样子,而兹莫曼的照片则大多是一脸凶像。NBC电视台在发布兹莫曼当晚打给警局的电话录音时,甚至还刻意剪掉了接线员的一句“这个人是黑人、白人还是西语裔?”的问话,使兹莫曼听上去像是主动提及了马丁的族裔,夸大了族裔问题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华盛顿罪犯研究专家、作家兼时事评论员帕特·布朗对这个问题则有自己的看法。“兹莫曼的确有对马丁另眼相看,像警察抓罪犯,你必须要对看上去可疑的人另眼相看,不然根本抓不到罪犯。马丁可能看上去吊儿郎当让人起疑,但这并不一定跟他是黑人有关。”布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但很多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喜欢打种族这张牌,因为提起种族,就容易挑起公众的激动情绪,让他们用情感而不是智慧来思考问题。”

纽约作家丹·格林菲尔德对此表示认同。在题为《崔旺·马丁闹剧揭示种族牌的破产》的文章中,他说:“黑人政客和白人政客其实没有本质区别,他们跟白人政客间的相似之处甚至多过他们自己的社区,不同的是,他们可以打种族牌。”

但这种说法让很多黑人更加愤慨。“警察每天在街上拦车临检,都是只拦黑人,我的儿子上街买午餐时就曾经被警察无故盘问。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上台都四年了,我们社区还有人被无辜杀害,先把这些问题解释清楚再说我们打种族牌吧。”黑人捷运工会领袖查尔斯·简金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后种族时代远未到来

当年奥巴马出任总统在很多人眼里成为族裔问题冰释的标志,黑人笑星翠西·摩根在2009年1月金球奖颁奖礼上作获奖致辞时向全球的电视观众激动地宣布: “我们进入了后种族时代。”

但奥巴马上任仅半年多,哈佛大学黑人教授亨利·盖茨就在自己家门前无端被捕,引起全国哗然。盖茨当时刚从中国访问回来,发现自己家的门打不开,他叫了司机一起试图把门撬开,被警察当成入室劫匪而逮捕。奥巴马事后公开评论说警察的行为很“愚蠢”,引起新一轮争议,结果总统邀请警察和教授在白宫喝酒聊天,三人握手言欢。

之后的几年,黑人被警方冤枉,甚至冤死的案件并没有停止。就在马丁被枪杀的前几天,纽约的18岁黑人少年雷玛利·格雷汉在其祖母的公寓里刚刚被警方开枪打死,他在逃避警察追踪时跑回祖母家,想要把身上的一包毒品冲进厕所,但他当时手无寸铁。这些案件每一次都毫无例外地引发以族裔为主题的示威。

“族裔问题在美国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但奥巴马的当选使谈论种族问题更加困难,人们可以以非裔当选总统为借口,假装种族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新美国基金会研究员蕾妮卡·艾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对于为维权而新成立的“崔旺·马丁正义联盟”巴尔的摩地区负责人莎朗·布莱克来说,如今的种族问题已经不单纯是肤色的区别。布莱克是白人,却是低收入者,住在黑人区。“如果你是白人,却在黑人区里转悠,警察就以为你一定是来这里买毒品,要不是,他还栽赃给你,这根本上还是源于对黑人的偏见,但像我们这样的低收入白人也一样遭殃。”布莱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布莱克认为,“兹莫曼的爸爸是法官,妈妈也在法院工作,家庭优越,他从文化上是个白人。马丁案引起的不止是黑人的愤怒,它只是冰山一角,下面埋藏的是人们对分配不均、失业高涨的不满。我们是有了黑人总统,但整个体系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

崔旺·马丁案发生后,著名黑人民权旗帜马丁·路德·金博士的侄女、社会活动家阿维达·金曾公开指责一些黑人社区领袖强调种族激化矛盾的做法。“我的叔叔和父亲A.D·金终生都在为种族平等而奋斗,但如果他们在世,一定不会同意现在一些人的做法。他们推崇的不是以暴抗暴,而是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化解仇恨。”阿维达·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马丁事件里,马丁年轻的梦陨落了,而对兹莫曼家这也是一个重创,这是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其实世上并没有你的和我的族裔,我们都属于人类这个共同的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