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达米特
1971年6月13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曝光了当时西巴基斯坦残酷镇压东巴基斯坦的内情,这篇文章成为当时局势的重要转折,作者一家为保命在英国避难多年。
“阿卜杜拉·巴里(Abdul Bari)幸运地活了下来。与当时东巴基斯坦上万人一样,他希望东巴基斯坦能够自治,但在逃跑时被西巴基斯坦军队发现了。巴里只有24岁,被抓时周围站满了士兵,他很害怕,因为随时他都有可能被枪毙。”
这是半个世纪前对南亚战争最具有影响力的报道的开篇。
作者安东尼·奥马斯卡雷(Anthony Mascarenhas)是名巴基斯坦记者,1971年他首次借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曝光了西巴基斯坦军队对东巴基斯坦的残酷镇压内情。
没有人能准确知道当时被迫害的人口数字,但能够确定的是相当多的人在镇压中丧生。独立调查者认为受迫害致死的人数在30万~50万人范围,但现在孟加拉国官方表示受害人数达300万。
最终,西巴基斯坦的镇压计划失败了,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共和国,2011年孟加拉国迎来了40周年独立日,在首都达卡(Dhaka)也开始了关于当年战争罪行的指控。
毫无疑问奥马斯卡雷的报道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世界其他国家改变了对巴基斯坦内战的看法,诱发印度充当战争的决定因素并帮助东巴基斯坦抵抗镇压。
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曾对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总编哈罗德·伊万斯(Harold Evans)表示,看到奥马斯卡雷的文章让她震惊:“(看到文章之后)我以个人名义在欧洲各国和莫斯科进行外交活动,为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地面武装干预做准备。”
对真相的坚持
奥马斯卡雷在写报道的时候并没有设想任何目的,他以亲历者的角度为人们还原他的祖国正在遭受灾难。伊万斯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对真相的坚持”。
奥马斯卡雷不仅是名优秀的记者,他也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勇敢者。在东巴基斯坦遭受严密控制的情况下,他在文章发表前不但让自己脱身还把家人也带到了安全的国家。
“他的母亲一直告诉他,要敢于站出来说出事实,交代要完整详细。”奥马斯卡雷的遗孀伊冯曾说。“他曾对我说,如果面前出现一座高山,我会去攀登,不畏惧。”伊冯和奥马斯卡雷育有5名孩子。
1971年3月东巴基斯坦从战争中独立,当时西巴基斯坦政权下的主要城市、聚集着西巴基斯坦的优秀精英人才的卡拉奇市市民对奥马斯卡雷的新闻报道表示尊重。“让我感到害怕的是我必须放弃一切逃出(东巴)。”伊冯·奥马斯卡雷说。
东西巴基斯坦的矛盾源于政治竞选,尽管西巴东巴经济实力对比悬殊,但是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党靠人口优势赢得了选举,他们的真正政治追求是让东巴获得自治的权力以改变东巴长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对待。
败选的西巴基斯坦顽固势力推迟了组建政府的重要步骤:国民议会,情况变得更为激烈,西巴基斯坦发起了不服从非暴力的不合作运动,空降了上万增援兵到东巴基斯坦加强军力,还号召支持者在机构对人民联盟等党派进行抗议。
1971年3月25日晚间,西巴基斯坦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态势,对人民联盟和其他已知对手进行攻击,他们的目标还包括知识分子和印度教协会。印度教协会当时在东巴基斯坦占当地人口的20%,约7500万人。第二天,人民联盟宣布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对于当时战争罪行的第一条指控就是士兵袭击了达卡大学,抓捕和杀害了在校学生和教授。之后,恐怖活动蔓延到了郊外,西巴基斯坦军队与地方武装实施交火。
随着初期优势扩大,西巴基斯坦军队认为是该邀请一些巴基斯坦记者为他们在全国范围宣传“自由战斗者”计划的大成功。
因为外国记者已经在战争开始时被驱逐,西巴基斯坦军队强烈希望渲染敌对势力的劣行,只能依赖巴基斯坦本土记者。包括奥马斯卡雷在内的8名本土记者被安排了10天的参观行程,当他们回到家中,其中的7名记者已经按照西巴军方所说的要求撰写报道。
唯一一名不服从的记者
伊冯·奥马斯卡雷曾在伦敦西部的家中对丈夫当年回家的景象记忆犹新:“我从未见过我的丈夫如此痛苦。他被所看到听到的事情震惊了,感到十分有压力,沮丧并变得很情绪化。”
“他告诉我如果他不写下事情的真相,他将永远没办法进行新闻报道。”
在当时西巴基斯坦军方严格筛查新闻报道内容的情况下,奥马斯卡雷不可能顺利地完成工作,他告诉妻子他如果坚持报道毫无疑问他将遭受生命威胁。
奥马斯卡雷以探望国外生病的妹妹为借口,辗转到了伦敦,他径直走进了《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总编办公室。
不久后,印度便派兵跨境支援东巴基斯坦。
“他对1971年3月在孟加拉国发生的暴行感到震惊,他认为这是所有西巴军队势力联合进行的镇压丑闻。”伊万斯主编写到。
伊万斯最终答应为奥马斯卡雷发表报道,但首先必须帮助伊冯和孩子们逃出卡拉奇。
奥马斯卡雷在赴伦敦前已经和妻子交代了出逃暗号,在他安排好一切后会发一份写有“安妮的手术很成功”的电报。
伊冯在凌晨3点被电报通讯员急迫地敲窗声吵醒,当看到电报,她在心中既开心又害怕,“我们必须到伦敦了,我必须丢下一切带上孩子马上离开”。
“我们每个人仅带了一个旅行箱,出发前不禁大哭,就像是参加葬礼般地不舍。”伊冯曾说。
为避免怀疑,奥马斯卡雷在他的家人出发前必须回到巴基斯坦。当时巴基斯坦1年仅有1班国际航班,于是他带着全家偷渡到了阿富汗……
就在他们一家抵达伦敦新家的第二天,《星期日泰晤士报》以《集体屠杀》为题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奥马斯卡雷的报道。
“背叛”
对全世界来说奥马斯卡雷的这篇文章让人震惊,更为震惊的是西巴基斯坦军方,他们曾精心培养和信任的记者背叛了他们。
“我在随军行进中亲眼目睹了残忍的‘烧杀任务,在清除完反对势力后,大屠杀在城镇和乡村蔓延。
我目睹了整个村子在‘惩罚性活动后遭到摧毁。在白天血雨腥风后,我亲耳听到军队军官们对自己的英勇行为感到骄傲,他们甚至比较白天杀害的人口数量。‘你听到了多少?这个回答在我脑海中一清二楚。”
他的报道对巴基斯坦军方来说是莫大的背叛,他遭到了起诉。巴基斯坦方面至今仍对奥马斯卡雷在文中的描述极力否认,他们认为这是印度方面操控的渲染手段。
但在孟加拉国,他被视为独立英雄,他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文章被孟加拉国解放战争博物馆收藏并展示。
“这是在孟加拉国独立战争时最具影响力的文章。在当时我们的国家与外界联系遭受阻断的情况下,这篇文章告诉了世界这里所发生的事情。”孟加拉国解放战争博物馆发言人胡克(Mofidul Huq)说。
他的家庭为此做出了牺牲,背井离乡,在一个陌生且气候较冷的国家生活。
“在伦敦生活的人们都十分严肃,没人主动与我们来往。我们在离开卡拉奇后经历了不少苦难,但我们仍把笑容挂在脸上,从不后悔我们一家做出的决定。”伊冯坚定地说。(宁良凌编译自英国广播新闻网)
安东尼·奥马斯卡雷
1928年7月:出生于果阿邦(Goa)
20世纪30年代:在卡拉奇(Karachi)接受教育
1971年6月:曝光发生在东巴基斯坦发生的镇压内情,改变了国际对巴基斯坦内战的观点
1972年:获得国际新闻奖
1971年印巴战争
巴基斯坦内战爆发,西巴基斯坦为抵抗东巴基斯坦独立开战,随后分裂
巴内战交火激烈,百万难民聚集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边界
西巴基斯坦军在达卡投降的队伍中有超过9万印度战犯
1971年12月6日东巴基斯坦成为得到别国认可的国家孟加拉共和国
海外星云 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