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诱以达人 善教以树人

2012-04-29 00:44:03黎雪娟
广西教育·D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旗子全班物理

黎雪娟

在同事的眼中,周超珍是一位以德为先、善研巧教、坚守教书育人信念的老师。从教23年,周超珍在教学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是个热爱教育、善于因材施教且执著于教学的人。

因材施教,放大学生优点

周超珍认为,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看到他们的学习成绩一步步地有所提高,是件很快乐、很充实的事情。根据优势智能理论,人的优势智能发挥程度与环境有关,且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根据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给予学生轻松、自由、愉悦的环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对此,周超珍的做法是:用“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然后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帮忙”请求,以此为契机慢慢转化学生。

对于能说会道的学生,周超珍善于给他们提供“发言”的机会。比如,让他们代替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作业、督促同学完成作业、督促同学遵守纪律等。班上有个学生名叫小州,他学习成绩中等,属于“多话”类型,喜欢在自习课或休息时间影响别人。对此,周超珍使出了她的“杀手锏”——先私下找他谈心,以实际事例称赞他的口才好,在得到其信任的基础上再真诚地提出“帮忙”请求。在小州答应帮忙之后,周超珍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郑重其事地宣布:“小州同学愿意帮老师分担工作,老师感到很高兴,特聘请他担任我们班的纪律委员助理,协助纪律委员管好全班的课堂纪律和宿舍纪律,请大家积极配合小州同学的工作。”果然,“好说、敢说和能说”的小州不但管好了自己,而且使全班的纪律有了大变样,全班在他的管理下秩序井然。同样地,对于能写、能唱、能跳的学生,周超珍也会根据这些学生的“优势”,并恰当地利用这些“优势”作为学生进步的突破口。事实证明,只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可以把特点转化为特长的。

有一年,周超珍接手一个新班级,在浏览学生的测试成绩时发现,该班的总体成绩不错,但有一个学生的成绩醒目得扎眼——17分。通过了解,周超珍知道这名学生有多动症,平时很难做到专心听课,还时常影响周围的同学,是一个让老师头疼、同学讨厌的学生。一次上物理“光学”课,周超珍发现这名学生双手又在桌子底下乱动,便轻轻走过去,没有惊动他。原来,该生正在玩魔方!周超珍大脑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能玩好魔方的学生智力不会差!这时,周超珍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很欣赏地肯定他:“这么难的魔方也会玩,你真棒!下课后你能教老师玩吗?现在请你先放下,认真听课,好吗?”该生看到老师满脸的真诚和期待,顺从地放下了魔方,开始认真地听课。下课后,他应约来找周超珍。周超珍除了趁机表扬他聪明,还表示有一件繁琐的事情请他帮忙,他爽快地答应了。周超珍让他用课余时间准备十张硬纸板,并在每张纸板上穿好小孔,下一节物理实验课时用,同时要求他把小孔的大小穿得合适,能使蜡烛火焰成一个倒立的实像。第二天,该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上实验课之前,周超珍隆重地向全班宣布:“同学们,我们全班用来做实验的针孔硬纸板是陈某某同学为我们准备的。”话音刚落,全班同学掌声雷动,该生在吃惊之余变得有些腼腆,也许是第一次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和肯定,所以那节课他听得特别认真。下课后,周超珍又不失时机地鼓励他:“物理其实很简单,也很有用。小到吃饭走路,大到航母火箭,都离不开它。因为你今天认真听课,所以懂得照相机、幻灯机的原理。我相信,以你的聪明才智,只要能坚持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学习就一定会很快进步。”该生听后自信地点点头。从此,只要能想到的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小实验,周超珍都会给机会该生让他动手为全班准备。比如,摩擦起电用的包装带绳子、做流速与压强关系用的两面小纸旗,甚至到后来比较复杂的发电机、电动机的模型,每一次任务,该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完成。随着被老师和同学肯定的次数越来越多,该生也变得越来越自信,课堂上小动作少了,上课认真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生的进步带来了连锁效应,其他同学看到原本成绩那么差的他也有如此大的进步,纷纷努力进取,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学习好风气。

善研导教,构建多彩课堂

周超珍特别重视学生刚开始学物理的入门引导。每次给新生上课,她都要用两节课慢慢让初学者了解物理的“有趣”和“有用”。在上新课之前,她喜欢通过几个“不可思议”的小实验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一次,周超珍给新生上课,她先是用两张纸制作成两面小旗子,在垂直吊放的两面小旗子中间吹气,然后问学生:“小旗子是向两边张开,还是向中间靠拢?”看到这个实验,学生兴致很高,都积极开动脑筋,一致说小旗子中间有气流通过,气流会把小旗子吹向两边。可是,实验的结果刚好相反——两面小旗子向中间合拢,并且贴在了一起。此时,全班学生瞬间“沸腾”了。周超珍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意识:物理不但有趣,还很有用,刚才是一个很简单的力学中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飞机的“起飞”就是利用这个简单的原理实现的。在学生似有所感之际,她又开始了第二个小实验:电学中的摩擦起电。她把一小束塑料包装带撕成细小且蓬松的丝条,提问:谁能把它们捋合在一起(在不能沾有水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致又被调动起来了,都跃跃欲试,结果学生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丝条越捋越散开,根本不能合在一起。为什么?神奇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充满了疑问,有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如此这般,周超珍陆续做了光学、热学的趣味小实验。利用物理小实验,既把物理入门的学习范畴点到位,又使全班同学被这些奇妙的物理实验所吸引、所折服,期待着下节物理课的快点到来,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除了重视新生学习物理的入门课,对于物理每个章节的内容引入,周超珍也会精心准备一两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小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简单机械》章节时,周超珍会在课前准备三把剪刀:理发剪、布剪和钢条剪。在引出课题前,她先请四个力气相当的学生上讲台,其中三人各用一把剪刀,一人不用工具,比赛看谁能先把一根细铜线弄断。输赢很快见分晓。“这是为什么呢?”周超珍问学生,尽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周超珍正是抓住了学生的“惑”来导入新课。诸如此类的小实验或情境创设,周超珍已达到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境界。周超珍告诉记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感性,也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物理奥秘,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对于有学习兴趣但理解能力有限,觉得物理“太抽象、难理解”的学生,周超珍的对策是善用比喻,把“抽象”变“形象”,把“难”变“易”。物理的不少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如果不攻破这个“关卡”,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浓厚也学不好物理。周超珍认为,只有把“抽象”变“形象”,把“难”变“易”,才能使这部分学生学有所得。例如,《串联电流》这一章节,各种不同的电学元件堆在实验台上,特别是电路板上排列紧密的不同元件,怎么分辨它们的连接方式呢?它给人的感觉就很抽象,很难学好。周超珍抓住“串”字,在黑板上画一串肉丸或一串马蹄,风趣地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种,味道怎样?”此时,学生个个兴致盎然,周超珍便引导学生把握串联电流的特点“把电器各元件逐个顺次连接到一根导线上”。反应快的学生顿时明白了老师的意图,而反应慢的学生,在听同学讨论、交流、代表发言的过程中,也能很快理解串联电路就像肉丸串一样,是把各个元件串到一条线上,只有一条回路。同样的,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周超珍用水流来类比——“水做定向移动可以形成水流”类比“电荷的定向移动可以形成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水量越多水流就越大”类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量越多电流越大”;“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内容,就出示“红军飞夺泸定桥”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泸定桥既能让红军通过,又对红军通过有阻碍作用”,通过形象、生动的类比,学生轻松地记住了本节知识点:导体既能让电流通过,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其阻碍因素有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等。就这样,物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了。

周超珍说:“只有欣赏、包容学生,把课堂营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周超珍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构建了灵动且多彩的课堂。

(个人档案:周超珍,特级教师,现任教于玉林市玉州区苗园中学,担任物理科组长,曾两次获“玉林市物理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08年获评为玉林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玉林市继续教育先进个人。)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旗子全班物理
只因是物理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44
原因
处处留心皆物理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全班都“疯”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取旗
我不是教物理的
中学生(2015年2期)2015-03-01 03:43:33
月球也疯狂
滑雪比赛
好孩子画报(2013年2期)2013-04-17 00: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