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

2012-04-29 17:10:24张建荣张潇
2012年16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

张建 荣张潇

摘要:辅导员是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的执行先锋,是沟通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和稳定性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因此,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于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当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于民办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辅导员 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辅导员(counselor)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事务管理,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自1953年正式施行以来,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50年的春秋,为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与其举足轻重的工作地位不相称的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一贯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事务多、压力大、责任重,民办高校辅导员身心不堪重负,工作状态不佳。民办高校激烈的竞争环境决定了生存其中的每一份子必须分担高强度的压力,投射在辅导员身上,则是必须在做好首要的学生管理工作之外,还必须按时、保质地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任务。繁重的工作量常常让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余,其身体也亮起红灯,在长期的高强度工作重压下,许多辅导员不堪重负最终不得不选择辞职。

2、学校辅导员制度不完善。从人员的引进到培训、考核、晋升,乃至薪酬等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尚欠缺一套科学的制度。首先,在招聘环节,由于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知名度较低,且将主要精力用于扩大招生和壮大师资队伍上,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招聘中重量不重质,甚至部分高校引用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成效;由于辅导员并非文化课的授课主体,因此,高校往往容易忽视其人才培训,表现在执行要求不够严格,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时间不够充足,由于民办高校经费较为紧张,有限的经费往往先用于满足专业师资的培养,而“边缘化”的辅导员则缺乏进一步进修深造的机会等;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考核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对辅导员的职责要求较多,缺乏全面、科学、可量化的的考核及奖惩机制,致使工作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有失公平,严重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受规模的限制,我国的民办高校过多关注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固定坚守在其基本的岗位上,而忽视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诉求,眼看着自己亲手培养的学生从大一步入大四,最后顺利毕业走向社会,而自己无论工作多么出色都必须重头再来,发展空间的狭小阻碍了辅导员的人生发展,致使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高离职率和低稳定性,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方面,民办高校的政工人员的薪酬长期处于除后勤工作人员之外的最低水平,与其他岗位相比缺乏竞争力。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建立职业准入机制,从人事选拔环节严把进口关;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建立科学、全面、公平的考核机制,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扩展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强化其职业的归属感;建立科学的薪酬机制,完善物质激励体系,强化其职业稳定性。

1、建立职业准入机制,选拔适合的人才充实辅导员队伍。民办高校应从招聘环节入手,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准入制度,明确用人标准,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建立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的立体培训机制,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并逐步实施。除了引入专业化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外,民办院校还应按照职业化标准为其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在辅导员领域的专业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动力。

3、建立以工作实效为主要内容,选择包含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学生、辅导员在内的考核主体,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全面、细化、公平、公正、公开的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价。每年表彰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建立专项的评优奖励制度和惩治措施,建立能进能出,适者生存的用人机制。

4、提升辅导员的晋升空间。辅导员队伍整体比较年轻,以见习助教和助教职称为主,要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就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上升空间,除了要科学合理地配置辅导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外,还应建立适当的职称评定机制,为辅导员提供在职攻读学位的机会,提高辅导员对其工作前景的预期,最大程度上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民办高校可针对辅导员的岗位发展实行职级制,将工作年限与工作绩效与职级挂钩,将职级又与薪酬挂钩,如此方可提升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从而既可吸引大批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又可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5、建立与民办高校效益同步的薪酬机制。除了基本工资外,还应建立绩效薪酬体系,将额外工作报酬、研究奖励基金等纳入辅导员薪酬体制,促进员工自觉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6、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制度。针对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辅导员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的工作现状,学校应进一步细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工作内容进行量化并与考核机制相结合。只有明确了职责范围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切实有效的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消除其工作倦怠感和无助感。

三、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校学生队伍的素质,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是新时代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职业条件则是实现其职业化的必要条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潜能和职业归属感,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

[2]李田贵,申文杰,张玉海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5).

[3]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5).

[4]罗洪铁.人才学原理[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36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