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方
摘要:蒋介石到台湾后对国民党进行了三次改造,第一次改造加强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统治;第二次改造试国民党由一党独裁向现代化政党过渡始;第三次改造使国民党走上了现代化政党的轨道。这三次改造虽然目的不尽相同,但反对共产党的立场没有改变。改造运动使国民党由一个专制、独裁的党走上民主的、现代化政党的道路。
关键词:蒋介石;国民党;改造中国国民党历史悠久,其源渊可以追溯到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兴中会。1919年10月10日,改称为中国国民党。国民党从产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曾进行了三次改造,使国民党由一个专制、独裁的政党走上了现代化政党的道路。本文主要对国民党三次改造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国民党要战胜民进党等台湾其他政党,就必须与时俱进,提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政策。
一、蒋介石的改造运动——国民党一党集权统治的加深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在大陆的统治覆灭,逃到台湾,在那里,蒋介石痛定思痛,总结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时说:“在大陆戡乱的失败是党的失败,党内不能团结一致,同志之间,派系分岐,利害磨擦,违反党纪,毁坏党德,以致整个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产党乘机一击,遂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1]为了“挽救危局”,把台湾建成所谓的“反攻复国基地”,就“必须彻底改造”和“重整国民党”[2],以加强他对国民党的控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以“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从而防止了中国共产党武力解放台湾,也解除了国民党当局面临的军事危机,这样,蒋介石在安全无虞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改造。
1950年7月,国民党改造正式开始。国民党改造首先从整顿和重建国民党的各级组织开始。1950年9月制定了“党员归队实施办法”,在各地成立相应的改造委员会,限期办理党员归队登记。脱离组织之党员,一律纳入组织,并重新编队,到期未登记者,以放弃党籍论处。接着在组织内部进行整顿和清理,对党内“叛国通敌”、“跨党变节”等违反党纪的行为进行彻底的整肃,并一律予以淘汰。通过吸收新党员,使青年知识分子及农、工生产者等广大劳动者成为国民党的社会基础。至改造结束,工农分子在国民党内的比重已达49.3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占29.77%,25岁以下的青年占35.29%。[3]这样,国民党在台湾的社会基础趋于稳固。国民党的性质也就成了革命民主的政党。国民党各级组织的建立,完善了党的组织机构,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
在整顿和重建国民党各级组织的同时,蒋介石还针对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派系斗争,进行了改造和清理,从而消除派系、排除异己。国民党在行政上有蒋介石、胡汉民、汪精为三大巨头,在军事上有中央派和地方实力派的斗争,中央派内部有嫡系和非嫡系,如黄埔系、政学系、CC系等。党内的矛盾和斗争使国民党在很多事上难以决策。西安事变后,汪精为急于回国,就是想在日本的支持下夺取蒋介石的权力,建立亲日政府,只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可是亲日派何应钦却无疑给了蒋介石当头一击,他不顾蒋介石在西安的死活,炮轰西安,准备置蒋介石于死地,从此取而代之。不曾料到的是,这却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素与蒋介石不和,处处于他为难,几次逼宫使蒋介石伤透了脑筋,也恨透了桂系。此外,大陆时的国民党,有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以二陈为主的CC系长期控制党务,对于蒋介石的权力构成严重制约。所有这些都成了蒋介石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所以,对党内派系的改造就成了蒋介石到台湾后的首要任务。
改造运动,削弱了“党国元老”的实力,削弱了国民党内非蒋系的派别势力。通过改造运动,建立和和恢复了以蒋介石为首的领导核心,巩固了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权。改造后的国民党,权力完全集中在蒋介石一人手中。
到台湾后,台湾实际上实行的是“总统极权制”。为了防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台湾当局颁布了“戒严令”,宣布台湾全省“临时戒严”。根据戒严令,实行“党戒”,不准国民党以外人士“组党”。这些措施有利于蒋介石反攻大陆和防止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却使台湾人民长期处于军事戒严状态,从而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成为后来蒋经国党务革新的契机。
二、蒋经国的党务革新——国民党由独裁党走向现代化民主政党
蒋经国上台后,台湾内外交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到了七、八十年代,台湾政治、经济、阶级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地方及私人资本势力急速膨胀,民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政治体制已无法抗衡这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八十年代初期,国民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和险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中国的政策,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台湾岛内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蒋经国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应顺应这些变迁” [4],所以国民党的政策也要变,于是提出了“党务革新”的主张。
“党务革新”是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政治革新”六大内容之一。其主要意思是“以党务革新带动行政革新”、以“行政革新代动全面革新”,以延续国民党的统治。蒋经国说“党务革新”的目的,是力图从组织训练等方面对国民党进行整顿,以“充分发挥组织效能”,提高国民党的“竞争能力”,使国民党能克服自身危机,使之适应新的岛内外形势,保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蒋经国还把“党务革新”作为国民党党务工作的基本方向和长期政策,逐步改变了国民党“专制政党”的形象,开始向“民主政党”过渡。为了变被动为主动,国民党还采取了解除戒严、开放党禁等措施,并适当放宽出入境限制,为政党政治开了绿灯。针对共产党“一国两制”政策,蒋经国提出了 “三不”政策,后来迫于形势的压力又提出了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策,至此,对国家的统一问题才采取了正视的态度。但由于党禁的突然解除,台湾出现了“组党热”,一时间就有三十多个政党成立,民进党成为新组政党中实力最强、竞争力最大的政党,这些政党与国民党争夺执政地位,国民党的执政党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党务革新”对国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从而提高了国民党的执政与竞争能力。但蒋经国的常务革新并不彻底,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民党自身存在的问题。突然的开放党禁使国民党六十多年的一党专制体制开始走向解体,这就要求国民党在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要用新的政策来改善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切实改善台湾居民的生活状况,这样才可以提高在台湾民众中的威信。党外势力组建的“民进党”是台湾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冲破了国民党在台湾40年来一党独裁的局面,但民进党的成立,为政局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它使台湾的政党政治进入了实质性时期。
党外势力组党由“非法”到合法,是台湾政治史上划时代的变化,标志着国民党在台湾“一党时代”的结束,国民党由一党独裁的政党开始走向竞争的民主化政党。台湾政治“一党优势,多党竞争”的局面形成。开放党禁和解除戒严,一方面使台湾与大陆有了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但同时又使一部分“台独”分子纷纷返台,为台湾问题的复杂化流下了隐患,这是蒋经国推行党务革新所不曾料到的。
三、李登辉的宪政改革——国民党成变成十足的现代化民主政党
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人权外交的推动下,世界掀起第三波民主改革,塑造一个“自由台湾”成为国民党高层的共识。蒋经国的“政治革新”就是应对新形势的体现,成为台湾政治走向民主化的重要起点。但是,蒋经国只采取了重用台湾省籍人士、开放党禁、取消戒严等措施,不主张也不允许触动“中华民国法统”。随着国民党“政治革新”的深入,旧的“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政治民主化”、“政党政治”的革新要求,进一步调整“戡乱体制”已成为台湾当局缓和矛盾、稳定政局、巩固执政地位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蒋经国去逝后,威权体制解体,加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出现民主化运动高潮的形势下,台湾民众对“宪政改革”的诉求更加强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所以,国民党上层政治体制中的“国民大会”、“立法院”等民意机构已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政治权威性。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接掌了台湾的党政军大权。他企图利用“宪政改革”实现“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政治定位,实现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决定先使国民党外来政权本土化,中国国民党台湾化,从1990年至1997年,李登辉先后进行了四次“修宪”,经过历次“宪政改革”,李登辉完成了以台籍人士为主体的人事变动。同时,大批境外“台独”分子得以返台,他们分裂祖国的行为也合法化了,以“台湾独立建国”为诉求的台湾民进党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台湾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政党。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该党获得了空前胜利,得票率第一次超过国民党,赢得了台湾23个县市长席位中的12个。所以,李登辉的上台,标志着台湾进入了全面“政治转型”的重要时期。
李登辉的宪政改革解决了“法统”危机问题,化解了国民党台湾政权的合法性约束。国民党由外来政权变成了本土政权,实现了国民党、台湾政权的内部定位,即国民党政权台湾化,中华民国台湾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为台独留下了可乘之机。宪政改革本身是国民党台湾当局政治革新的继续,但它是国民党自身的蜕变,它使国民党由中国国民党变成了台湾国民党,这种蜕变必然给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取向带来深刻的影响。随着宪政改革的完成,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再次进行调整,从一个中国的政策调整为“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使台湾问题复杂化。
李登辉的“宪政改革”,将两岸的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进一步助长了“台独”声势,使“隐性台独”与“显性台独合流”。1999年底,国民党发生严重分裂,李登辉一手推出社会舆论不佳,长期笼罩在“李登辉阴影”中的連战,极力打击在“台湾省长”任内政绩颇佳的宋楚瑜,宋楚瑜被迫自行参选,連战、宋楚瑜恶斗,使民进党候选人坐收渔人之利。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方性大选揭晓,具有“台独”色彩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获胜。这一结果,宣告国民党在台湾50多年统治的结束。
结论:国民党从大陆到台湾,从执政党到在野党的历史说明,一个政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还必须适时提出代表国家和人民利益,符合时代要求的政策和策略,并时刻不忘记对自己的党员进行教育,引导党员不断走向进步,这样,才不会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