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来彩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以色列与匈牙利。
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占以色列人口80%以上的犹太人人均每年读书更是达68本之多。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在以色列,书刊价格非常昂贵,几乎每本书的售价在20美元以上,每份报纸也在6美元以上,而以色列人对购买图书和订阅报刊却十分慷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持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安息日”是以色列犹太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活动日。在“安息日”,所有犹太人都要停止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也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只有书店可以开门营业。而在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是最多的,大家都在这里安静地读书。
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匈牙利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而据我国上世纪90年代统计,平均每人每年购书只有5本,近年来还一直在下降。
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近十人。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当巴勒斯坦等阿拉伯国家的粮食不够吃,还要用石油换食品时,以色列却把自己的国土变成了绿洲,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凭着聪明和智慧,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既有火柴、圆珠笔等小物件,也有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等尖端产品。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发明专利都在400件以上。一个小国,因为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从而将自己变成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一个学者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李云贵荐自《经典阅读》2012年第6期)
链接:那些爱读书的国家
□ 木 子
俄罗斯: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
读书是俄罗斯民族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人不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他们用于阅读的时间远远超过吃饭。俄罗斯人把家庭藏书多少看成是一个人文化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俄罗斯居民家庭藏书总量高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十倍之多。俄罗斯人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阅读图书、报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时间近一个小时,居世界之首。
日本:用手机推广青少年阅读
日本是公认嗜读的国家,每年出书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远超亚洲诸国,并设有奖励制度,促进作家创作。在日本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阅读出版商为手机用户提供的从言情到侦探等多达20类的文学作品。
法国:家庭“图书馆”经久不衰
法国人爱读书的习惯在欧洲比较有名。巴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书摊、书店,塞纳河边还有一条专门卖旧书的长廊,成为巴黎一处特有的人文景观。到法国人家里做客,可看到几乎家家有藏书,拥有家庭“图书馆”是巴黎人一种经久不衰的时尚。法国人阅读的频率与家庭的社会职业水平有关:每年中高级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平均阅读17本书,职员平均阅读八本书,工人平均阅读七本书。
(刘谊人荐自《政府法制》2012年5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