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门之训:中国古代女教文献

2012-04-29 02:43:22刘冰雪
当代人 2012年7期
关键词:孝经文献教育

刘冰雪

中国女教文献,是以女性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文献,“女教”一词,原是指后妃所听从的妇德训诫,后来逐渐用来指一般女子所受的闺门教育。在清末新式教育兴起之前,只有少数贵族女子及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子才能接受教育。贵族女子所受教育,着重于儒家经典、闺范以及文学,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要学习四书和诗词,所以林家应该算得上较为重视女教的家庭了;而大多数贵族家庭则如同李纨家一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认得字便了,这是仅注重妇言妇德的教育。特殊行业的女子所受教育旨在取悦男性,多侧重娱乐艺术方面,如明清时期,江南名妓多精通诗词曲赋、琴棋歌舞等。

中国女教文献起源很早,在先秦时已经产生。《礼记·内则》可以看作是较早的有关女教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大量对女性的行为规范要求。如:“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妇事舅姑如事父母”等等。《内则》中的女教内容较为零散,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内则》所体现出孝舅姑、顺夫、男女有别和守礼制的思想,却对后世的女教文献及女教理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汉代刘向所著《列女传》被认为是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的第一部妇女专史,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女教著作。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逾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可见,刘向编著此书旨在劝诫天子,而非教育妇女,但此书却在客观上成为教育女子、规范女子的著作。《列女传》分为“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嬖传”诸篇,每篇都有一个与德行相关的主题,开篇用一段序彰显主题。此书共录入105个女性的小传,通过为这些女性立传,刘向阐述了为妇之道,如要求为人母应有广博的知识,注重胎教和善于教育子女;女子应智慧,懂得天理、人道,明事理,严守男女之别,甚至要求女子应诚信勇敢,“义之所在,赴之不疑”。刘向也因此书被称为女教的第一位圣人。

汉代还有一部值得重视的女教文献,即班昭的《女诫》。《女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理论类女教文献,分为“卑弱”“夫妇”“散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卑弱篇要求女子应常常畏惧,示人以柔弱:夫妇篇要求女子贤惠事夫;敬慎篇提出敬慎之道是为妇大礼;妇行强调女子应具备妇德、妇言、妇工、妇容,即传统的“四德”;专心篇则强调女子不应改嫁:曲从篇要求女子对公婆不能违戾:和叔妹篇则要求女子应谦顺地对待丈夫的弟妹。班昭作《女诫》的本意是为了教导自己的女儿,却没想到竟成为后世女子教育的教材和范本。《女诫》虽对女子有枷锁式的规定,但很多内容也体现出爱敬尊长、修身养德的传统美德。

隋唐以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帝制达到了鼎盛,因而社会上也更加注重教育。自唐代始,帝王和后妃重视并提倡女教,长孙皇后亲自撰写《女则》,武后则天也亲自编纂了《古今内范》等女教文献。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女教文献莫过于陈邈妻郑氏的《女孝经》和宋若昭的《女论语》。

《女孝经》因书仿自《孝经》而得名,据《唐进女孝经表》记载,郑氏撰此书缘于侄女被册为永王妃,为“戒以为妇之道,申以掷巾之礼”而作《女孝经》。因此,《女孝经》除了阐明孝道之外,很重要的一部分用来“诫妇道”。郑氏在此书中提出女子应该受教育,使之有“聪明贤暂之性”,尤其注重女子的道德教育,培养女子“廉贞孝义、事姑敬夫、扬名谏诤”的习性。对于女子为人母的身份而言,郑氏认为应该重视胎教和母教。女子从孕育胎儿时就应该避免不好的行为,因为“感善则善,感恶则恶”;身为母亲,则应该对子女“和之以恩爱,示之以严毅,动而合礼,言必有经。”

《女论语》是唐代文学家、教育家宋若昭为教导女子所著,体例仿效《论语》。宋若昭在撰写此书时,不敢自居其名,而托名曹大家(即班昭),自序著述之意:“敬诫相承,教训女子,若依斯言,是为贤妇。”此书分为12章,讲述女子具体行为规范,如“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对父母应该“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文中若有奇文奥义,还配以音释,每类之前先作提要,每传之后又附数言以示激励。此书的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用生动的方式对女性进行说教。《闺范》的目的是培养三从四德的闺女闺妇,因而主张教育女子应正女德,遵从“女子之道”、“妇人之道”、“母道”等。但是《闺范》在强调女德的同时,却忽视女子才能的培养,吕坤认为:“今人养女多不教读书识字,盖亦防微杜渐之意。”这种认识造成了后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禁锢了女性的发展。

清代帝王十分重视女教,清世祖亲自编写了《内政辑要》和《内则衍义》,颂行大下。在帝王的提倡鼓励下,清代出现了很多通俗的女教文献,清代中叶教育家贺瑞麟整理了《女儿经》,全篇虽只有1500余字,内容却包括封建社会规范女子的妇德、妇容、妇言、妇工等各个方面,十分完备。此外还有陈宏谋的《教女遗规》以及流行甚广的《女三字经》、《闺门千字文》、《改良女儿经》等。其内容多是前代女教文献的延续,并未突破三从四德的女教规范。

女教发展至清末,终于历经一场巨大的变革。随着清末社会局面的遽变,列强开始宰割,许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来强国富民,女教也成为思想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对新式女子教育倡导最力的当数梁启超,他于1897年发表《变法通议》,提出三种理由非兴女学不可。为兴办女子学堂,他亲自拟定《女学堂试办略章》,归纳办学宗旨为“欲复三代妇学宏规,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名实相副。”学堂的课程设置有文法、对公婆应该“供承看养,如同父母”,对丈夫应该“居家相待,敬重如宾”。《女论语》语句均为四言韵文,半文半白,通俗易懂,非常平民化,成为唐以后一千多年来女子教育的经典。

明代是女教文献发展的高潮期,这一时期,皇室编撰了很多女教文献。有仁孝文皇后的《内训》和《女教篇》,兴献皇后蒋氏的《御制女训》,还有解缙等奉敕撰写的《古今列女传》。其中《内训》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全面。仁孝文皇后是明成祖朱棣的贤内助,明成祖“叛逆取国”后一直在为自己正名,徐皇后也鼎力相助,并以明成祖母亲高皇后的教诲,对明成祖进行规劝,著述成书,即为《内训》。但《内训》也教导宫中女子,并成为皇室宫闱的范本。因此,《内训》的且的反是为了教导女子、咸化于家,更是为了万里江山、隆兴国家。《内训》对女子的教育包括修身、节俭、善德、事上、睦亲。修身之道有“三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节俭强调对一缕之帛,一粒之食,都应珍惜。善德要求女子做到宽宏、仁慈、礼义而遵先训。事上包括事父母、事君、事舅姑,事父母在于孝敬,事君在于规劝,事舅姑则应如同侍奉父母。睦亲则是指女性应善于调和家庭与邻里的关系,从而达到“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内训》曾被明政府多次刊印,并颁行天下用于教育女子,因而广为流传。

明代思想家吕坤为教化百姓,曾编著《闺范》,成为女教文献的又一典范。针对以往诸女训之书,吕坤深以为病,认为多者难悉,晦者难明,杂者无所别白,淡无味者不能令人感惕。因而他收辑先哲嘉算法、医学、天文等新式教育课程。此外,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的教会女学也对传统女教形成了冲击,国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因此,清末民初兴起了兴办女学、倡导新式女子教育的浪潮,并为辛亥革命培养出一批女革命活动家。自此女学风气大开,妇女的独立人格开始彰显,妇女的解放运动也开始孕育。(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责编:孙达)

猜你喜欢
孝经文献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孝经丛书》与《孝经总类》异同考
——从明代朱鸿《孝经》类编著来看
《孝经郑注》辑本三种平议
天一阁文丛(2019年0期)2019-11-25 01:32:10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蒙古文《孝经》及其词语释义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