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华
2012年1月7日下午,上海逸夫舞台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他们是来为一位80后昆曲武生捧场的,上海昆剧院的“五子登科——贾喆演出专场”即将开锣。今天,这位年轻新秀将为观众奉上他的拿手好戏:文武老生戏《别母乱箭》、短打武生箭衣戏《林冲夜奔》和武生长靠戏《挑滑车》。
所谓“五子登科”,是以“一流剧团、一流演员、一流剧目、一流演出”闻名的上海昆剧团为青年艺术家专设的昆剧艺术专场,目的是将当今昆坛翘楚推向展示他们艺术特色与风采的平台,让更多观众看到上昆各行当青年艺术家的整体风貌。
随着古香古色的大幕徐徐拉开,首个剧目《别母乱箭》开演了——身穿一身“红靠”的“周遇吉”,神情内敛而外透英气,一下子就拢住了观众的“神”。紧随其后,贾喆饰演的人物,无论《夜奔》中的林冲还是《挑滑车》中的高宠,皆身手矫健、动作舒展,生动优美地表现了古代豪杰英挺威猛的气度和果敢刚强的性格。整场演出中,贾喆根基深厚的“腿功”“靠功”“圆场功”得到超常发挥,一个个干净利索的闪转腾挪,每每激起满堂彩声。三出戏中的七八段曲牌唱腔演唱的“满宫满调”,或慷慨激越、或深沉低回,声情并茂、音幽韵美。三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各具风采,形象鲜明。有位热心观众,赏戏之后仍觉意犹未尽,在博客里记录了自己的感受:“这次专场,不仅状态饱满,备战充分,动作干净利落,而且从头到尾体力保持得相当好,全场的体力分配也不错,更重要的是三个折子的人物鲜明,殊为难得。另外,整体的节目编排相当饱满实在,满满的五折,话很少,突出演出内容和质量,这份情意、深意,观者有目共睹。”
上海逸夫舞台,是闻名大江南北的戏曲码头,原名“天蟾舞台”,梨园行素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年轻的80后贾喆在此一炮打响,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京昆艺术大师裴艳玲先生专程飞赴上海,担任了本场的演出嘉宾,在现场为这位年轻后生打气助威,并亲自登台示范表演了《夜奔》里的“折桂令”片段和京剧唱段,以示对后辈的鼓励与提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裴先生对贾喆的艺术潜力表示了充分肯定,她认为贾喆最为难得的一点是“扮相好”“有嗓子”,是一位非常有潜力的演员:主持人也这样评价贾喆:“在当今武生行中,武功好的不少,但同时扮相俊朗的却不多;如果同时再有一条好嗓子,那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了……贾喆,就是这凤毛麟角之一”。
看得出来,裴艳玲大师非常喜欢这位年轻新秀。她对记者满含深情地说:“贾喆是河北石家庄人,我的小老乡。他父亲是我的学生,这样顺下来,应当算是我的孙子辈了……”
恰好,贾喆的父亲贾占生是笔者熟知的一位师友。出于对这位艺惊沪上的“小老乡”的关注与好奇,我对其父进行了一次“非正式”采访,由此获知了这位京昆武生新秀曲折的成长历程。
“误”入梨园
贾喆出身梨园世家,其父贾占生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后深造于中国戏曲学院,受教于王金璐、付德威、高盛麟、尚长春等名家,专业就是京昆武生。贾喆祖籍河北深泽,在那里,人才辈出的老贾家,是左邻右舍十分羡慕的一个“戏窝子”——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凑一块儿,毫不费劲儿就能整出一台“水平不亚于基层文艺团体”的好戏。您就瞧吧,贾喆那几位大伯,有吹笛的,有拉弦的,有弹琴的……在他们伴奏下,叔叔唱京剧、大娘唱评剧、姑姑反串评剧花脸……老贾家每次开演唱会,都会引来不少街坊邻居,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几十人参演的精彩节目,每每持续一个多小时,农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由此看来,贾喆走上戏曲之路,算得上是“门里出身”,再具体一点,也可谓“子承父业”。可是,老贾却说小贾是“误入梨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97年夏天,上海戏曲学校王梦云校长亲自带队来石家庄招生。经过一番认真严格的选拔,选中了20多个学生进入复试。时任河北省京剧院业务副院长的贾占生,因为与王梦云校长熟识多年,在她返回上海的前夜,出于礼尚往来去驻地与之话别。也许是冥冥之中上苍的安排,那一天,贾喆吵着闹着非要同父亲一块去……借口是作业已写完,妈妈上夜班,自己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于是,父子二人一起来到王梦云下榻的宾馆。出人意料的是,王梦云看到贾喆,顿时眼睛一亮——这个孩子虽未成年,形体相貌却初见俊朗,尤其一双大眼睛,顽皮活泼、灵动有神,更为难得的是,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丝毫没有同龄孩子初见生人时那种常见的羞涩……真是个戏曲演员的好苗子!——王梦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她提议贾占生回避一下,留下贾喆单独谈话。随后那短短的十多分钟,竞决定了贾喆今生的命运!
回家路上,老贾问小贾,王校长都跟你谈了些什么?小贾说:“问我喜欢不喜欢唱戏,想不想上戏校,还让我唱了一首歌。”老贾说:“唱的哪首歌?”小贾说:“《让我们荡起双桨》,刚在学校学的”。
有道是: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贾喆“误”入梨园走上戏曲之路,看似王梦云校长的“惊鸿一瞥”,其实,人的某些优秀基因特质是逃不过懂行人的法眼的——作为上海戏校的掌门人,王梦云校长之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是出了名的,此番果断将贾喆收入麾下,无非是出于一个老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慧眼与责任。
那一年,贾喆14岁,正在石家庄市第15中学读初中二年级。
“笨”鸟先飞
14岁入行学艺,怎么说,也有点晚了。与贾喆一起招进上海戏校的其他河北孩子,年龄都比他小,且都有一定基础,其中有的都已学戏三或五年,与他们相比,贾喆的从艺经历简直就是“一张白纸”。
通过对贾喆整体素质的考察,王梦云校长认为贾喆身材适中,扮相英武,学习武生行当最有优势,将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文武兼修,肯定会得到全面发展。
梨园行有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戏的艰辛,是任何一位戏曲演员都没有例外的,这一点,对于武生演员更甚,因为,武戏是来不得一点虚假的!可以说,武生是一个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的行当,最起码,往那儿一站要四平八稳,光这个动作,平时就要练到汗流浃背。如果连着两天不压腿,身板立马僵硬,更不用说还要翻、转、打,还要练习各种兵刃——大枪、单枪、双枪、双刀、单刀、宝剑……十八般兵器都要练,京昆武生所有的打斗都是根据武术的程式演变过来的,每一样技巧都是真功夫!
初到上海滩的贾喆,面对父亲不时的关心与询问,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放心,我绝对不会给您丢脸!”因为起步晚、起点低,汗水对于他,只能比别人多,而绝对不会少……天性里有那份不甘落后的好胜心,小贾喆怎么会甘当“笨”鸟呢?
那段日子里,上海戏校的练功房里,每天进去最早的是贾喆,出去最晚的是贾喆,以至于因为苦练腿功,胯骨尖上一块软骨都给磨平了……但是,贾喆却从不叫苦,从不畏难,刻苦习武之外,每次跟着胡琴练唱功也一丝不苟。戏校老师评价贾喆:这孩子虽年纪不大,却沉稳老练,心里特别有主意,每天都打“加时赛”,完不成定量绝不收工……现在,这样有定力的年轻人,真不多见!
就这样,凭借几分不服输、几分不畏难、几分出身梨园世家的天赋,贾喆这只自命的“笨”乌,终于在不久之后脱颖而出,令同期学员刮目相看了。
结缘上昆
2004年,修完七年学业的贾喆以优异成绩毕业了,上海昆剧院相中了这棵好苗子,向贾喆抛出了绣球。经过反复权衡,贾喆决定接受这个绣球!虽然,梨园行有“京昆不分家”之说,但对一个没有系统学过昆曲的演员来说,由京剧武生转入昆曲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昆曲的唱念、身段的韵律、舞蹈的风格、追求的形态和舞台的呈现等方面的要求,与京剧的表演风格和张力很不相同。专业的转行,意味着新的挑战又开始了,贾喆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贾喆的同学、同事都羡慕贾喆有个懂业务的好爸爸。的确,贾喆的父亲,不但有着多年的戏曲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经验,还曾多年从事艺术管理、文艺宣传及戏曲理论研究。有此“良师益友”,贾喆行进在艺术道路上,肯定会少走许多弯路。贾喆进入昆曲界的理论“开蒙”课,就是父亲给上的。老贾对小贾说:“戏曲界有句名言‘武戏要文唱,文戏要武唱,这个‘文唱,就意味着武生演员不能只当‘猛将,要当‘儒将,要提高文化修养,学会思考、揣摩人物性格,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里不少角色的形体动作虽说是相似的,但不同人物的神态却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短打武生,《夜奔》中林冲出场时是‘锁眉的,而《探庄》中的石秀则是‘挑眉,就是因为人物的身份、心境不一样……”
铭记着父亲的谆谆教诲,贾喆开始了“长靠”兼“短打”的昆曲武生生涯。从《挑滑车》到《金雁桥》,从《战马超》到《铁笼山》,从《秦琼观阵》到《林冲夜奔》,从《艳阳楼》到《界牌关》,从《武松打店》到《别母乱箭》……主演剧目逐年增多,曾多次随团赴日本、德国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演出。
2007年,仅仅从艺三年的贾喆,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承办的“全国昆曲优秀青年演员展演”,主演《挑滑车》剧中的高宠,荣获“优秀表演奖”,受到观众好评和关注。随后,参与创排并主演了“小戏小品”《杨文广出征》。2009年10月,在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上海小戏小品创作大赛”中,获专业组“第二名”。同年,贾喆又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戏曲红梅荟萃”比赛中摘得“中国戏曲红梅花”。业内人士评价他:扮相英俊,边式大气;身段优美,基本功扎实,尤以“腿功”“靠功”和“圆场功”见长;嗓音高亢嘹亮,厚实圆润:是青年武生行当中的后起之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贾帅”真帅
在上昆,贾喆雅号“贾帅”。一位热心观众的观后感,可以说是对这个“雅号”的最好注解:“人帅,戏更帅!什么叫英姿勃发?看贾喆的出场亮相就知道了!那身段,那扮相,那气势,帅气逼人,扑面而来,叫人不得不从丹田里冲出一声好来。”(玉山后人《怎一个“帅”字了得——上昆贾喆武生专场》)
舞台上威风凛凛帅气逼人的贾喆,舞台下则是一个时尚潇洒的阳光美少年。和他的同龄人一样,贾喆也爱笑爱闹,休闲的时候,唱唱歌、蹦蹦迪,也是每每招惹来一片喝彩声。
也许是年轻人之间更容易沟通、交流的缘故,最近几年,贾喆多次参加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次到校园演出和座谈,都收到特别好的反响,不少大学生兴奋难抑地跑到后台,围着他询问昆曲艺术上的问题……对此,贾喆很有成就感,他由此看到了传统艺术的前途与希望,愈加坚定了对于昆曲的热爱!
所以,真正认识贾喆,须走进他的艺术与精神世界,由此才会发现:所谓“贾帅”的“帅”,并不单单是五官俊朗与风度潇洒,而是其内在强大精神品格与文化艺术修养所共同构建的一份魅力。
(责编: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