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李芳弟,何二良,郭天顺,颉炜清,王廷杰,吕 汰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天水 741001)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占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22%[1]。马铃薯也是甘肃省最具生产潜力、市场优势和开发前景的农作物之一,天水市是我国马铃薯一季作区,年种植马铃薯面积8万公顷左右,针对天水市目前马铃薯生产现状及市场需求情况,选育高产、优质、抗病性强、抗逆性好、块茎商品性好、适应性广的中早熟品种是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但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马铃薯种质资源相对贫乏,杂交育种中亲本材料的需求极大,对资源的搜集、评价与利用势在必行。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自建圃以来累计向全国马铃薯育种、生产及相关科学研究单位提供各类种质资源共20 000余份,满足了育种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对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整理和鉴定评价,发现一批具有优质、抗(耐)病、抗逆、早熟、丰产性好、适应性较强、遗传性稳定的优良种质,这些优良种质提供育种利用,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2]。
为此,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引进56份脱毒试管苗,于2010年经马铃薯研究中心扩繁生产原原种微型薯,进行田间观察鉴定,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9份材料,2011年对其抗病性能(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淀粉含量及产量进行比较。以期筛选出综合性状最优的马铃薯新品种。
参试品种(系)10个:参试材料C-81、C-41、C-69、C-23、C-76、C-71、C-35、C-31和C-60为2009年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由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2010年鉴定筛选出的综合性状较好的材料,对照品种(CK)天薯10号(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育)。
1.2.1 田间种植设计
试验在天水市中梁乡何家湾村进行,试验地海拔1 680 m。前茬作物为马铃薯,土壤肥力中等,黄绵土质,土地平整。全生育期内降水量479.5 mm,比历年402.4 mm多77.1 mm;平均气温为19.9℃,比历年高0.5℃;日照时数 831.7 h,比历年少154.7 h。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长6.67 m,宽3.0 m,行距60 cm,株距33 cm,每行种植20株,5行区,小区面积20.0 m2,试验占地面积约600 m2。4月1日施尿素12.5 kg/667 m2,磷酸二铵12.5 kg/667 m2,复合肥(16-16-16)25 kg/667 m2,肥料均匀撒施后,用手扶车旋地一遍。2011年4月19日人工挖窝点种,6月1日除草松土1遍,6月15日壅土1遍,在壅土时每667 m2追施尿素15 kg,9月26日收获。
1.2.2 品种(系)抗病性鉴定与评价标准
病害调查记载按国家马铃薯品种试验调查记载项目及标准[3]。
(1)晚疫病
田间自然发病,于8月12日进行调查。随机调查2个小区,田间随机取样20株调查,小区最早出现病斑日期为发病期。首次发病后每周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0、1、2、3、4级。
单株病害分级标准:
0级—无任何症状;1级—叶片有个别病斑;2级—1/3叶片有病斑;3级—1/3~1/2叶片上有病斑;4级—1/2叶片感病
(2)病毒病
花叶病毒病:0级—无任何症状;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叶片平展但嫩叶或多或少有大小不等的黄绿斑驳;2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或稍矮,上部叶片有明显的花叶或轻微皱缩,有时有坏死斑;3级—植株矮化,全株分枝减少,多数叶片重花叶、皱缩或畸形,有时有坏死斑;4级—植株明显矮化,分枝少,全株叶片严重花叶、皱缩或畸形,有的叶片坏死、下部叶片脱落,甚至植株早死。
卷叶病毒病:0级—无任何症状;1级—植株大小与健株相似,顶部叶片微束、退绿或仅下部复叶由顶小叶开始,沿边缘向上翻卷成匙状,质脆易折;2级—病株比健株稍低,半数叶片成匙状,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质脆易折;3级—病株矮小,绝大多数叶片卷成筒状,中下部叶片严重卷成筒状,有时有少数叶片干枯;4级—病株极矮小,全株叶片严重卷成筒状,部分或大部分叶片干枯脱落。
(3)环腐病
随机调查2个小区,植株幼苗期、开花期田间随机取样20株调查;块茎在收获后随机取20个切开块茎脐部调查,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植株症状:0级—无任何症状;1级—植株少部分叶片萎蔫;2级—植株大部分或部分分枝萎蔫,叶脉间黄花,叶缘焦枯;3级—全株萎蔫、黄花、死亡。块茎症状:0级—无症状;1级—有明显的轻度感病,感病部分占微管束环1/4以下;2级—感病部分占微管束环1/4~3/4;3级—感病部分占微管束环3/4以上。
1.2.3 淀粉及干物质测定
收获1周后,采用水比重法测定[4]。按每品种大、中、小块茎比例,从每次重复中取混合样品5 kg,分别称空气和水中重量,应用以下公式计算:
比重(%)=空气中块茎鲜重/(空气中块茎鲜重-水中块茎重)×100;
块茎干物质含量:根据比重查Mepkep表。
1.2.4 产量测定
分别将3小区称重测产,取3次平均值,计算折合成667 m2产量。
由表1可以看出,参试品种(系)的生育期在102~141 d之间,生育期均较长,属于中晚熟品种(系)。C-41和C-35生育期相对较短,分别为102 d和103 d,C-71和C-76生育期相对较长,分别为140 d和141 d。
2.2.1 不同材料病毒病抗性
由表2可以看出,对照天薯10号、材料C-69发病最轻,抗病毒病性能最好,天薯10号病株率为5.00%、病情指数为1.25,C-69病株率为10.00%、病情指数为3.13;其次,材料C-81、C-41、C-71、 C-35、C-31和C-60发病较轻,抗病毒病性能较强;材料C-76和C-23病毒病稍重,C-76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5.00%和8.75,C-23病株率32.50%,病情指数13.75,抗病毒病性能较弱。供试材料病指数在1.25~13.75之间,可见其抗退化性能整体较强。
2.2.2 不同材料环腐病抗性
由表2可以看出,(植株)参试材料植株均未发生环腐病,植株病株率和病指数均为0,整体抗环腐病性能强。(块茎)材料C-41、C-71和C-69块茎未发病,病薯率和病指数均为0,抗环腐病性能强;材料C-81、C-35、C-60、C-76发病轻,病薯率分别为:8.40、11.23、10.10、2.78,病指数分别为:2.10、3.67、2.53、0.70,具有良好的抗环腐病能力;C-31、C-23和天薯10号块茎环腐病发病稍重,病薯率分别为:17.27、15.84、14.68,病指数分别为:4.98、3.96、5.15,抗环腐病性能相对其他供试材料略弱。
表1 参试材料物候期及生育状况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phenology and growth status for introduced materials
表2 参试材料抗病性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for introduced materials
2.2.3 不同材料晚疫病抗性
由表2可以看出,C-69病株率96.65%,其余参试材料病株率均为100%,供试材料病薯率(除C-35)均为0。材料C-35植株发病最重,抗晚疫病性能弱,其病指数为82.75,病薯率为15.25%;其次,植株发病较重的材料为C-31、C-60、C-23,其病指数分别为:45.85、45.50、45.00;其余材料C-81、C-69、C-76、C-71、C-41和天薯10号植株晚疫病均较轻,具有较好的抗晚疫病性能,病指数分别为: 24.70、15.40、16.60、15.00、30.20、21.30。可见,供试材料中C-71抗晚疫病性能最强。
2.2.4 不同材料植物学特征
表3可以看出,所有供试材料薯形良好(圆或椭圆),芽眼均为少且浅。参试材料的淀粉含量在12.12%~19.28%之间,整体相对较高。C-71淀粉含量最高,含量达 19.28%,比对照天薯 10号(17.47%)高 1.81%,C-23淀粉含量最低,为12.12%,其次淀粉含量相对较低的材料为C-41(12.93%),其余材料淀粉含量相差不多,在14.17%~16.95%之间,总之,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材料淀粉含量整体较高,可将这些材料进一步作为高淀粉新品种选育的亲本材料。
参试材料食味:C-71、C-81、C-69、C-31均为优,C-23为差,C-76、C-60食味为良,C-35、C-41、天薯10号食味为中。
表3 参试材料植物学特征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botanic traits for introduced materials
2.2.5 不同材料产量及经济性状
由表4可以看出,材料C-31和天薯10号大中薯重率较高,分别为71.80%、72.27%;其次,大中薯率较高的为 C-35、C-60和C-71,分别为63.84%、62.46%、62.06%;大中薯重率较低的为C-81和C-41,大中薯率分别为41.91%和46.20%,C-69、C-76、C-23大中薯重率相差不多,均较低,分别为54.49%、58.08%、56.56%。
表5显示对照天薯10号折合公顷产量23823kg,居参试10个材料的第1位。新复极差(SSR)法分析显示,C-31和C-71折合667 m2产量与对照天薯10号差异不显著,C-71产量为23 133 kg/hm2,居参试材料第二位,C-31产量为21 133 kg/hm2,居第三位;C-76与对照天薯10号差异显著,C-76产量为19 534 kg/hm2,居第四位;剩余6份材料与对照天薯10号减产差异极显著,C-41和C-69的667 m2产量较低,比对照天薯10号减产68.58%和49.88%,产量分别为11939kg/hm2和7 484 kg/hm2,在参试材料中排第九和第十位。
表4 材料经济性状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economic traits for introduced materials
表5 材料产量统计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yield for introduced materials
C-71产量最高23 133 kg/hm2,抗病毒病能力较强;抗环腐病性能强,轻感晚疫病,可推广扩大种植面积。C-31产量为21 133 kg/hm2,抗病毒病、环腐病、晚疫病能力较差,留待下年继续参加品比试验。C-76产量为19 534 kg/hm2,抗病毒病能力较差(可繁殖脱毒种薯),较抗环腐病和晚疫病,留待下年继续参加品比试验。C-81、C-60、C-35、C-23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8 323、18 108、17 983、15 973 kg/hm2,可留待下年继续参加品比试验。C-41和C-69产量较低,大中薯率也较低,但这两个材料都较抗退化、环腐病、晚疫病,可保留作为原始材料。
根据天水市秦州区气象资料,在播种后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种薯发芽期间,播种后土壤墒情差,但5月份的降水较充足,试验出苗率皆高,幼苗前期长势好。在苗期6月上旬至6月下旬,降水量仅25.2 mm,比历年少44.7 mm左右,幼苗生长后期植株生长受到一定影响。在块茎生长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降水量390.5 mm,比历年多127.1 mm,由于降水量充足,植株长势旺盛,病毒病发病较轻,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提高。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降水量偏多,阴雨天达到23 d左右,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植株晚疫病发生较重。
纵观试验结果,国际马铃薯中心材料整体抗病毒病、环腐病性能强。晚疫病发病指数较高,这可能与当年的气候有关。但是,总体来看,国际马铃薯中心引进材料适应性强,这与王桂林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抗病性强,生长势强,淀粉含量高,野生性状明显,薯形好,芽眼浅。可将这些材料的优良基因充分挖掘利用,用作育种亲本材料,拓宽我所狭窄的马铃薯遗传基础,提高育种效率。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要加强马铃薯资源的引进,从不同的育种单位和国际马铃薯中心(CIP)收集引进大量优异资源,进一步进行评价利用,加快育种进程。
[1] Jansky S H,Jin L P,Xie K Y,et al.Potato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in China[J].Potato Research,2009,52:57-65.
[2] 王仁贵,刘丽华.中国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J].作物品种资源,1995(3):20-22.
[3] 张永成,田丰.马铃薯试验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3-94.
[4] 王新伟,洪乃武.不同来源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的差异[J].马铃薯杂志,1997,11(3):148-151.
[5]王桂林,宋伯符.国际马铃薯中心马铃薯资源在中国的利用情况[J].作物品种资源,1994(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