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认知特征

2012-04-13 19:52:46邹霞
关键词:条件句预测性主句

邹霞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认知特征

邹霞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言语行为条件句是隐性施为句,用以表达各种言外之力。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内,对言语行为条件句作出认知阐释,探讨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语言形式、条件性及与心理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揭示言语行为条件句的非预测性和心理空间非选择性等认知特征。

言语行为条件句;非预测性;心理空间;非选择性

条件句长期以来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不同学科关注的焦点。由于条件结构在语义上和句法结构上都相当复杂,是语言分析中高度争议的话题。传统的对条件句框架“if p,(then)q”的描写主要根据语气与动词时态等表层语法结构特征。这种传统方法既无法对条件结构的复杂的时态、体态和情态的种种组合作出全面的解释,也无法对句式规则之外的含义作出解释(Werth,1997:246)。Braine (1978)提出对条件句作出统一的解释,认为人们心理存在推理图式,即q可以从p推理出来。如:

(1)If the red light is on,then the studio is occupied.

句(1)中“工作室有人”可以从“灯亮着”的内容中推理出来。但 Johnson-Laird(1986: 62)却认识到不是每个条件句都支持这种推理的,如Austin(1961)的典型例句:

(2)There are biscuits on the sideboard if you want them.

在这类条件结构中,“if-从句”看上去与说出主句时实施的言外行为有关,而不是与主句的命题内容有关(Siegel,2006:167)。Dancygier&Sweetser(2005)将这类条件句称为言语行为条件句(speech-act conditionals)。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言语行为条件句是隐性施为句,这种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语用功能。本文拟在心理空间理论和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上,探讨言语行为条件句的非预测性和心理空间非选择性等认知特征,旨在对言语行为条件句作出认知阐释。

一、构式语法与心理空间理论

构式语法(Fillmore,1988,1990;Goldberg,1995,2006))是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的理论体系。构式是形式和语义的匹配,构式的意义独立于句中词语的意义而存在。构式语法聚焦于依附于结构的意义,这种意义可以是语义上的,也可以是语用上的。Fillmore(1990)认为对英语条件句的充分解释取决于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关系。Dancygier&Sweetser(2005)也强调了对条件句的研究应采取整体的视角,即融合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领域,突破过去仅对条件句的语法形式或语义真值的研究的局限性。心理空间理论为条件结构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合适的机制。

心理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是于1985年由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是认知结构,是话语过程中意义构建的概念空间。语言形式与背景知识一起将信息指派给不同的空间并在空间与空间之间建立联系,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Sweester&Fauconnier强调了心理空间结构的动态性。当我们思考或交谈时,心理空间就会在语法、语境、文化的影响下建立、组织与连接,其结果就是创建一个空间网络。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穿梭于这个空间网络(Sweester&Fauconnier,1996: 11)。Fauconnier(1985)将说话者的现实空间标签为基础空间,其他被构建的空间依赖于这一空间。就条件结构而言,语言形式“if p,then q”构建一个新的心理空间H,p和q保持在H中。“If p”是空间构造词(space-builder)(Fauconnier,1985:31)。例如:

(3)If he catches the 12:00 train,he will get to the meeting on time.

句(3)的基础空间是说话者的现实空间(R),而句中“if-从句”建立了一个新的空间(H),在这个空间里,“他赶上12点的火车”,然后预测在那个想象的场景里,“他准时赶到会场”。

Dancygier&Sweetser认为任何条件结构都涉及建立心理空间,并要求在这一空间内对某些东西加以识解(2005:18),换句话说,条件从句(protasis/P-clause)的心理空间的构建,构成了对归结句(apodosis/Q-clause)的识解背景。她们指出,一个“if-从句”构建一个心理空间:即心理内容某一方面的部分或局部的模型。这一模型很有可能是世界某一情景的模型,或某一言语行为交际的模型,或是某一推理过程的模型(Dancygier&Sweetser,2005:29)。理解的多样性可以归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空间本身可以是相当繁杂的各种实体,而这种繁杂又与语言形式的多样性有关(Dancygier&Sweetser,2005:18)。简而言之,条件结构语言形式的多样性,会造成条件结构的心理空间图式的复杂性,而每一种条件结构都有其独有的心理空间图式结构,这种图式结构同时透射出各自的认知结构特征。

二、言语行为条件句的非预测性

预测与推理都是古老的哲学话题。Dancygier(1998)认为预测是人类非常重要的认知活动,预测功能是条件结构的主要功能。所谓预测性条件句意指某人预测某事,且仅以某一未实现的事件为条件(Dancygier& Sweetser,2005:28)。在条件句中预测就是一种推理,包含建立一个假设性心理空间和预测其结果。条件预测性的实质就是条件从句与主句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主句事件内容的预测建立在从句事件内容的基础上。通常,说话者与听话者假定在这种相互关系背后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结构。也就是说,如果X是Y的不可避免的原因,那么我们可以从 X预测 Y(Dancygier&Sweetser,2005:33)。如:

(4)If it rains,they will cancel the picnic.

句中“下雨”和“取消野餐”存在因果关系,即我们可以从“下雨”预测“取消野餐”这一事件。但是言语行为条件句并不存在这种可预测性因果关系。如:

(5)If you have run out of petrol,there is a garage down the road.

很显然,句(5)在内容上是非预测性的。即“加油站存在的位置”的内容不可能是基于受话者“汽油用完”与否来预测的。这类条件句的显著特征是:前件p总是说明条件,而后件q充当各种言外之力的功能(Johnson-Laird,1986:61)。就句(5)而言,“if-从句”的内容是主句“提供加油站位置信息”这一言语行为的说明条件。可见,言语行为条件句“if p,(then) q”中言语行为不是涉及p和q之间的命题内容的条件关系,而是表示p是关于q的言语行为的条件(der Auwera,1986:199),也就是说,条件性言语行为将q作为命题内容,而p是实施言语行为的条件,条件从句p的真值构成了主句p的适宜条件,而不是主句真实性的条件。因此,是适宜条件,而不是真值,必须进入我们对言语行为条件句的形式分析,因为言语行为条件句的主句(归结句)通常没有真值,它们可能是提供信息、提问、命令、请求、断言,等等。从句和主句两者之间在命题内容上不存在因果关系。故此,在言语行为条件句中,“if-从句”在条件上限制的不是主句的内容,而是主句实施的言语行为(Dancygier& Sweetser,2005: 113),在命题内容上具有非预测性特征。

三、言语行为条件句的心理空间非选择性

心理空间的构建是语言形式的产生与理解的重要成分,而心理空间理论框架为条件意义的逻辑和语用方面的认知解释提供了合适的机制。根据Fauconnier的观点,条件句中的“if-从句”作为空间建筑词构建一个新的假设心理空间。这一新的空间里,会建立两个子空间,这是心理空间的选择性。条件句的选择性心理空间的建立与条件句的预测功能密切相关。选择性的空间构式是构建预测性条件句的相关解读不可缺少的(Dancygier&Sweetser,2005:55)。如句(4)可以解释为表示两个选择性心理空间构造:其中一个心理空间包含了“下雨”的条件空间(if-space)和“取消野餐”里的延伸空间(extension space)。另一个选择性空间则是包含“没下雨”和“野餐继续”的内容。因此,受话者不仅构建一个包含P和Q的心理空间,而且建立一个包含~P和~Q的选择性空间。两个空间都可解释为说话者基础空间的未来潜在可能性,处于选择性关系,因为两个空间不能同时对应紧随其后发生的现实时刻,它们是不相容的。虽然两者都可能是同一个被识解的现实空间发展的结果,但它们是相互排斥的(Dancygier&Sweetser,2005:35-36)。

然而,当说话者使用言语行为条件句时,并没有涉及建立选择性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条件句的前件载明的是心理空间的背景(Dancygier&Sweetser,2005:110)。言语行为条件句包含一个开放性条件,这一条件依赖于话语隐性言语行为的实施。话语的语境知识是理解言语行为条件句所需的。言语行为条件句构建的心理空间标示的是言语行为交际模型,是言语行为结构本身的表现形式。在这一交际模型里,条件从句构建包含主句的心理空间,其中从句的内容不是主句所表达的言语行为实施的原因,而是适宜条件,是言语行为识解的语境背景,如句(5)只表示一个心理空间构造,即只包含了“受话者用完汽油”的条件空间P和“说话者提供加油站位置信息”的延伸空间Q,并不包含“受话者没有用完汽油”的条件空间~P和“说话者不提供加油站位置信息”的延伸空间~Q。而且在这个空间里,“受话者用完汽油”是识解“说话者提供加油站位置信息”这一言语行为的背景。因此,言语行为条件句中从句与主句的内容不存在可预测性因果关系,也就没有想象中的选择性未来场景。

条件结构有心理空间的非选择性特征。直接反映人类典型的对选择性场景的推理能力、基于不完整信息的推断能力以及对场景之间的可能相互关系的想象能力。言语行为条件句是隐性施为句,用以表达各种言外之力。对言语行为条件句的表层的语法形式特征的分析和语义真值的分析不足以揭示其复杂的语用意义。在言语行为条件句中,条件从句并不是预测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只是作为唤起相关背景的机制。因此言语行为条件句中从句与主句在内容上是非预测性的,因而心理空间的构建也不存在潜在的可能选择性,没有想象中的未来场景,具有心理空间的非选择性特征。对超出内容域范围的条件句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形式—逻辑的“if-then”源自于自然语言的“if-then”,但两者有可能不是统一的(Sweetser,1990: 142)。这种构建和诠释条件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语言能力及推理策略。

[1] Austin,J.L.Ifs and cans[M]//Philosophical Paper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153-180.

[2] Braine,M.D.S.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ural logic of reasoning and standard logic[J].Psychological Review,1978(85):1-21.

[3] Dancygier,B.Conditionals and Prediction:Time,Knowledge,and Causation in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4] Dancygier,B.&E.Sweetser.Mental Spaces in Grammar: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M].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2005.

[5] der Auwera,D.V.Conditionals and speech acts[M]// E.C.Traugott et al.On Conditiona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197-214.

[6]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7] Fillmore,C.J.The mechanisms of"Construction Grammar"[M]//S.Axmaker,A.Jaisser,&H.Singmaster.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1988:35-55.

[8] Fillmore,C.J.Epistemic stance and grammatical form in English conditional sentences[M]//Papers from the Twenty-six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Volume1).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90:137-162.

[9] 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0] 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1] Johnson-Laird,P.N.Conditionals and mental models[M]//E.C.Traugott et al.On Conditionals.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86:55-75.

[12] Siegel,M.A.Biscuit conditionals:quantification over potential literal acts[J].Linguistic and Philosophy,2006(29):167-203.

[13] Sweetser,E.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90.

[14] Sweetser,E.&G.Fauconnier.Cognitive links and domains:basic aspects of Mental Space Theory[M]// G.Fauconnier and E.Sweetser.Spaces,Worlds,and Gramma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6:1-28.

[15] Werth,P.Conditionality as cognitive distance[M]// A.Athanasiadou&R.Dirven.On Conditionals Agai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243-271.

H030

A

1007-8444(2012)03-0401-04

2012-03-10

邹霞(1967-),硕导,副教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英汉对比研究。

责任编辑:刘海宁

猜你喜欢
条件句预测性主句
盘点主从复合句中的时态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聚焦虚拟条件句的变式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逻辑学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14:59:58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文教资料(2016年3期)2016-03-16 20:12:26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7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传记资料之预测性研究综述
论英语反意问句中附加问句与主句的可分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