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小勤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消费群体和个性健身消费需求扩大,体育健身服务业出现快速发展,健身教练职业也逐渐兴起。2010年浙江省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浙江省体育健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健身教练是群众性健身和体能锻炼活动中,从事健身指导、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人员。为此,本文通过对杭州营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健身操教练和私人健身教练)现状的调查分析,试图为政府职能部门对健身服务业的指导、体育院校专业改革、培训机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杭州营业性健身俱乐部120名健身教练员,200名健身会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查阅相关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访谈调查法。走访杭州部分大中型健身俱乐部的管理、培训人员和健身教练,对有关健身教练情况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健身教练、健身会员对教练满意度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效度、信度经检验科学可靠,分别对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120名健身教练、200名健身会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经回收、整理,其中健身教练、健身会员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5.1%、93.6%,有效率91.7%、90.1%,符合社会学研究要求。
1.2.4数理统计。所有数据均经S P S S 11.0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1 杭州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基本情况分析
2.1.1健身教练性别、年龄结构。健身运动特性和职业特点,不仅要求健身教练在知识技能上指导会员,而且心理上给会员以积极向上的影响,教练队伍需要由不同年龄、性别组成。
从表1可以看出,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项目设置具有一定性别特征,间接地反映在健身教练的性别分布、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健身教练形象年轻、活泼,易接受新生事物,能调动会员练习积极性,但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需要继续教育和实践积累。
表1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性别、年龄统计表
2.1.2 健身教练学历结构。从表2得知,杭州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主要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与现代健身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虽然学历与能力不能成正比,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程度低,知识量储备不足,影响其科学的健身指导。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健身教练必须在训练学、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等学科获得学位。由些可见,杭州市健身教练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需要提高对健身教练的认知,吸引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健身教练队伍,提升健身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表2 杭州营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学历统计表
2.1.3健身教练专业结构、从业经历。健身运动的特殊性需要教练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主要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测量评价、健美竞赛规则、沟通技巧以及最新流行健身课程等,因此,专业教育背景是从事健身教练工作的基础。从表3得知,杭州健身俱乐部非体育专业健身教练比例过高,影响了健身教练队伍的专业性和指导能力,以及会员的锻炼效果,不利于健身行业的整体发展。
表3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专业、从业时间统计表
从表3显示,杭州健身教练从业1年以下、1~2年,分别占总人数36.7%、16.7%,从业2~4年、4年以上,分别占总人数20.0%、26.7%。由于健身教练从业时间与指导经验存在关联,杭州健身教练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也间接反映了教练从业经历短,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影响了健身指导的科学性、安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说明了健身教练职业吸引力不足、流动性较大,不利于健身教练队伍的管理和完善。
2.1.4健身教练工作类型与稳定性。从表4中可以看出,健身教练工作时间与健身会员锻炼时间的错位,导致兼职教练的存在,不利于俱乐部和教练的自身发展,健身教练需要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教练的专业水平和会员健身锻炼效果。
被调查健身教练有2次以下、3次、4次跳槽,分别占总人数的73.3%、23.3%、3.3%。这说明健身教练频繁流动,既不利于健身俱乐部的良性运作,影响俱乐部信誉,又失去熟悉的会员群体,不利于教练职业生涯发展。
表4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工作类型、流动统计表
2.2 杭州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指导工作分析
2.2.1 指导内容。会员参加健身俱乐部的动因呈多元化,根据会员的个人特点和锻炼目的制定相应运动处方,指导会员进行科学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健身教练指导内容主要有有氧器械、无氧器械、小器械、瑜伽、健身球等练习,其中53.4%健身教练使用有氧器械,有氧健身课程指导为30%,说明器械使用与会员健身目的和兴趣爱好、以及身体适应能力有关。
表5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指导情况统计表
2.2.2 指导情况。从表5统计数据显示,20.8%健身教练能够很好指导会员进行科学健身,而胜任指导,占总人数23.1%,5.8%健身教练勉强胜任和不能胜任。说明健身教练指导会员锻炼效果一般,这与健身教练缺乏系统的体育专业学习有关,只凭个人爱好、兴趣转行、以及兼职等,导致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弱,造成会员健身效果不佳,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培训课程种类繁多,又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成培训效果差异。教练只有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科学的健身指导理论,应用健身实践,才能提供安全科学的健身指导。
2.2.3 指导能力。能力是在独特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具有鲜明职业色彩的综合心理特征,是完成各项工作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健身教练只有各种能力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从表6可以看出,杭州健身教练认为自身最需完善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占总人数79.5%,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符合现代健身事业的发展趋势,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半年兴起一种新的健身方式,每年产生新的操种。由此可见,没有创新就没有健身事业的发展。其次,社会交际能力,占总人数67.2%,这说明工作性质决定健身教练与会员需要良性的互动,教练必须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与健身会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理论分析能力居第三位,占总人数65.9%,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实践,才能保证健身指导系统性和科学性,杭州健身教练学历水平总体较低,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表6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需完善的能力统计表
2.3 杭州健身俱乐部教练继续教育情况分析
继续教育是健身教练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有效途径。随着健身行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区论证专业健身教练培训机构不断进入国内,如亚洲体适能(AA S E P)、韦德体适能(I F B B)、美国体适能(A F AA)、澳洲体适能(A TF P),对健身教练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指导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和行业准入制度,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3.1 健身教练从业培训。从表5可以看出,被调查健身教练每年自费培训经费在3000~5000元,占总人数的66.70%,3000元以下,占总人数的20.0%,500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13.3%。说明杭州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年自费培训经费支出较高,也反映了商业性健身项目更新较快,健身内容、形式也不断地适应健身会员的需要。健身教练需要不断的专业培训,完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升在健身行业的竞争力。
2.3.2 健身教练资格证书。健身资格证书是健身教练接受培训和学习经历与效果,从业过程中接受不同相关培训和学习,才能保证其自身能力的提高,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被调查健身教练持有健身资格证书为99%,持有三个以上证书的健身教练,占总人数的33.7%;持有两个证书的健身教练,占总人数的54.4%;持有一个证书的健身教练,占总人数的11%。说明杭州健身教练的继续学习与培训愿望较强烈,同时,健身行业的特殊性,其课程开发周期较短,促使健身教练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工作的需求,实现健身行业可持续发展。
表7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培训、证书统计表
3.1 结论
3.1.1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男性健身教练高于女性,21~30岁年龄段是健身教练队伍的主体,具有活力,引领健身行业的潮流,但非体育专业比例过高,流动性频繁,影响健身行业的发展。
3.1.2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学历以大专为主,从业经历较短,需要完善的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
3.1. 杭州商业性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指导内容主要是有氧器械、无氧器械、小器械、瑜伽、健身球等练习为主,与会员的健身目的和兴趣爱好、以及身体适应能力相关。
3.1.4 杭州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继续学习与培训愿望较强烈,拥有二个及以上资格证书达到88%。
3.2 建议
3.2.1 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统一的规范管理,建立健身教练资格论证制度,建立和完善健身教练管理监督机制,提升杭州市健身教练总体水平,满足杭州群众性体育发展的需要。
3.2.2 健身俱乐部应提供健身教练到高校或培训机构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业务水平,丰富文化修养,提升健身俱乐部的服务质量。
3.2.3 建立杭州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行业协会,设置培训、科研、信息咨询和业绩评估等部门,加强对健身教练队伍的监督和检查,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使健身指导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3.2.4 将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到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教练工作纳入就业视野,拓展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专职健身教练员的比例,提高队伍的学历层次,使健身俱乐部的管理、指导更科学有效,促进健身行业的健康发展。
3.2.5 体育院校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将健身教练作为职业教育,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培育既有创新能力、又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和掌握健身技能指导的健身教练,充实杭州日益扩大的健身行业教练队伍。
[1]梁晓龙,李辉.关于全民健身服务业的调研报告[J].体育科研,2005,26(3):5-10.
[2]全粤华,付克翠.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私人健身教练队伍状况调查[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9(3):32-34.
[3]张建会.对石家庄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1):55-57.
[4]曹可强.论我国体育健身业准入制度的建立与管理[J].体育科研,2008(6):67-69.
[5]王永红,程向阳.南京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6):16-17.
[6]宁波体育局,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联合课题组.宁波市健身俱乐部经营现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2):14-15.
[7]陈绍艳,将春笋,吴平,等,中南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9):22-23.
[8]周旺成,池建,饶纪东.广州市健身健美业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3):14-17.
[9]程武.对南京市健身俱乐部大众健身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73-75.
[10]李春华.温州商业性健身场所有氧健身操开展状况调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