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推动社区体育发展

2012-04-13 13:02:00丁春琴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杭州市设施

丁春琴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402)

0 前 言

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绝大多数人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与快乐幸福的生活[1,2]。体育场馆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场所、器械或工具,其建设完善、合理配置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会增加社区居民锻炼的热情,对人们在锻炼中保持良好心情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4]。

自2008年实施《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以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等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社区体育的成绩也有口皆碑。尽管如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增加,社区居民对体育场馆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偏少仍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一个障碍因素。

《条例》规定,学校的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包括操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室外健身器材,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和其他适当的时间,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学校的室内体育健身设施对外开放的,可以适当收取成本费用[5]。这十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推动社区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的情况,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深入贯彻落实好《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和国家《全民健身计划[6]》,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杭州市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区中小学和下沙、滨江、小和山等高教园区的大学),从不同的地理位置方位进行抽样调查,数量30所。学校类型涉及普通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重点、普通初高中和小学。本研究的对象基本能够代表杭州市体育场馆的发展状况。

具体抽样为:普通高校随机抽取12所,主要集中在市中心、下沙、滨江和小和山等地,高中6所,初中6所,小学6所,主要在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江干区等地,着重对学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开放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然后找出影响其开放的主要因素。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查阅。查阅研读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场馆的使用及对外开放情况。查阅政策法规文件,了解体育场馆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

1.2.2 问卷调查。分别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及平时等不同时段,采用现场访问法与问卷调查法,问卷发放与回收采用电子邮件和发放相结合的方法,对比较远的学校主要是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问卷,对较近的学校大多采用发放问卷与电子邮件相结合的方式。对选择的大学、中学、小学每所学校及附近的社区居民,分别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87份,567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8%和94.5%。

1.2.3 现场访问。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基础与潜力数据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及访问所在学校的体育老师,查阅学校统计数据获得,开放方式、开放时段、存在的困难等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及访问所在学校相关领导以及体育老师获得。

1.2.4 数据处理。对所获数据用S P S S数理统计软件和E X C E L软件进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杭州市大、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杭州市加大教育现代化投入,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并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规划和《杭州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高。调查数据显示,所调查的全市30所大、中小学校中有26所学校的体育场馆全部向社区开放,占86.7%,部分场馆对外开放的4所,仅占13.33%,其中12所普通高校全部对外开放,见表1。大、中小学校都拥有篮球场、足球场、田径跑道等基本运动设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场馆数量相对较多,场馆种类的配置也更合理,设施较先进,环境较好,配有专用的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场、形体房、健身房、武术馆等,面向社区的开放率也相对较高。

表1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情况

经调查发现,杭州市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利用总体情况良好。杭州市被调查的30所学校中只有4所学校(占总数的13.33%)不对外开放体育场馆。有26所(占总数的86.7%)对外开放体育场馆,其中有15所(占总数的50%)学校实行全部体育场馆无偿对外开放,但开放对象以本校学生和教师为主,以社会团体和社会个人为辅。有12所学校(占总数的40%)实行有偿对外开放与无偿对外开放相结合。不对外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只供学生教学、训练使用,其它时间都不开放。无偿开放是以面向学生教师为主但不收费,有偿开放是面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租用也包括学生和教师,根据有关规定,收取相应的费用。另外还发现,被调查的18所中小学中有4所(占总数的13.3%)没有对外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只供在校学生教学、训练及课外活动使用。12所普通高等学校都实行了对外开放,其中包括对师生的开放,向社区的开放。其中有4所本科和1所职业类院校进行了有偿开放。

通过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杭州市市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良好,除了个别中小学学校体育场馆不对社区开放,高等院校及高职类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基本对社区开放,只是开放力度还不够大,而且只是小部分场馆进行了有偿开放,无偿开放的对象仍局限于本校师生为主、社会个人为辅的一种开放形式,还没有真正步入正轨。

表2 学校对外开放的场地类型及学校数目

如表2所示,所调查的杭州市大、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对社区无偿开放的主要是部分室外体育场地,室外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多于室内场馆开放,田径场和室外篮球场对外开放的学校最多,其次是足球场和乒乓球馆,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类型和项目基于学校体育场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且受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室外场地由于经久耐用,便于日常管理和维护,对社区开放投资少,占地面积较大,离居民小区较近便于到达锻炼,是多数学校开放这些场地的主要原因。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体育场馆建设受到地方区域的限制,仍旧以中小型,非标准型体育场地建设为主,项目类型也以传统项目中的日常教学为主,与社区居民健身需求的项目类型有较大的区别,如:游泳、轮滑、门球等专门的运动场地基本没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较热门的场地数量也很少,由于这些场地数量少,折旧快,而且管理成本又比较高,一般学校不对外开放。

2.2 杭州市大学、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时段

研究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时段是为了解不同时段内开放场馆的情况。通过开放时间分析可以看出,周一至周五对外开放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部分学校全天开放,有30%的大学中午和晚上也对外开放。周六和周日开放程度较好,60%的高校全天开放,45%的中学全天开放,只有35%左右的小学全天开放,这与学校教学安排有关,大部分学校都将教学时间与社区居民健身时间分开,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调查表明,假期期间,大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全天占了85%,上、下午时间各占了45%,中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全天占了近60%,上、下午时间各占了40%左右,小学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全天占了45%,上、下午在40%左右,这些数据说明假期与上课期间相比各级学校开放时间都有增加,但是整个学校的体育场馆(尤其是中小学)开放情况仍然不够理想。作为周边社区居民来说,绝大部分是白天上班,晚上休息,许多人愿意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作为有偿开放的学校,自然在晚上这一黄金时段开放较多,因此学校场馆的有偿开放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健身的需要。所调查的学校在一年时间段内,双休日时段向社区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最多,占86.7%,有63.3%以上的学校全年都向社区开放,见表3。据有关专家调查,学校体育场地的使用在早晨、傍晚和公休节假日时相对空闲,“而这些时间段恰好是社区居民相对集中的锻炼时间,所以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在时间上是可以避开、不发生冲突的[7]”总之,方便的服务时间就是对消费者最大的便利。同时有偿开放能够更多地开发体育场馆可利用时间,也有利于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更好地为全民健身工作服务。

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43.3%的学校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不向社区开放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这些时间本校师生都放假了,另外一方面是出于校园安全环境的考虑,对健身者健身时的人身安全及体育设施安全等学校会有一定的责任。

表3 一年内各时段开放学校情况

2.3 杭州市大学、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存在的问题

2.3.1 开放场馆的地理位置问题。在被调查的12所高等院校中,学校规模越大,体育场馆的数量相对较多,环境较好。但对外开放的大多是室外场地,而一些室内体育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等一般都是有偿开放,开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中小学校相比较高校而言,学校规模较小,体育场馆和资金也相对匮乏,运动环境也较差,面向社区开放就受到了限制。如全面开放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一些学校采用选择性有偿开放的形式。开放时间多为双休日和寒暑假。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位于市中心的学校的体育场馆有更广阔和稳定的消费群体,而位于郊区的学校体育场馆,由于居民人口较分散规模较小,体育消费意识较淡薄,体育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交通又不方便,所以开放的效益受到了限制。

2.3.2 锻炼人员的安全责任问题。对于学校来说,不愿意开放体育场馆设施,最主要的原因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学生在学校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家长关注的,而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后拥入的社会人员层次复杂、难以管理,容易给学校安全和管理等带来不便。”一所学校的负责人说,这也是学校体育场馆一般不对外开放的原因。在实际开放过程中,导致人身伤害事故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责任问题,事故发生后伤害一方如向学校提出赔偿,学校往往要承担纠缠不清的相关责任,因此,安全责任问题是开放过程中学校领导的主要一块心病,大部分学校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畏难情绪。

2.3.3 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问题 。由于学校体育场馆的特殊性加上学校各级领导的意识问题以及存在的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这不但使社区群众的体育活动很难开展,还不利于学校体育场馆的良性运营。在对一些学校相关领导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校领导(特别是中小学校)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和经营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如采取封闭式管理,这样既省事又安全,这些消极作为,对学校采取积极有效的对外开放和经营管理方式起到了不利的作用。另外,在学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上,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大部分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不善营销策划,不懂经济不会管理,场地运营机制缺乏或不健全,所有这些都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功能。

2.3.4 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及体育设施的维护问题。近年来,杭州市的全民健身点建设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但目前的建设规模和体育器材种类还较难满足所有市民的健身需求。分布在各社区的大、中小学校在推动全民健身方面具有地理位置、体育器材类型、数量和场地上的优势,全民健身点建设与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应统筹规划,这样既可增加学校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又能使社区居民健身环境更加便利完善,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后,会带来许多正面的、负面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方面的效益与效应。对于体育设施损耗以及资金来源等问题上,《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逐步恢复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等设施向社区(村)开放的通知》中指出,根据杭州市财政局、体育局、教育局共同制订的具体的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保障资金,各县(市)政府落实体育设施维护、更新、添置以及人员和相关经费等,由体育局、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开放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社区(村)予以奖励或补助。有了政府保障资金来源,基本可以解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带来的设施损耗问题。

目前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各个学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的是政府提供补贴;有的是委托经营单位或个人来经营,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由学校监督,在体育器材的维护和使用上实行双赢;有的是通过与社区联合、企业承包的方式来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在加强管理、减少损耗的同时,还应寻求各级政府的更大支持,通过政府的补助、社会的资助所得的费用对体育场地器材进行维修、添置,保证开放顺利进行。

2.3.5 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认识和态度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许多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在理论上有较高的认识和较积极的态度,有49.5%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利大于弊,31.2%的认为弊大于利,有52%的校级领导表示“较支持”和“支持”,而对目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较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41.5%和38.6%,这充分说明学校领导对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态度还是较为积极和乐观的。但就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力度不够支持,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不仅明显地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还增加了一些人力和物力用来协调和管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中所带来的一系列事务,这对于学校来说不外乎是一份额外的负担。这也是需要多方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调查访谈中也有一些学校领导表示愿意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力度,例如:这些学校有着对外开放的传统,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氛围,学校与周边社区形成了互惠互利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也愿意以此扩大社会影响力,因此,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能否达到好的效果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也是长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校园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既是当前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体育政策法规所要求的。各级政府、体育、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这项工作。2010年在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工作会议中指出:2006年至今,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两批试点单位现已覆盖27个省,62个区,531个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国家累计投入2000万元。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法规,要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不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下向社区开放。从2001年起,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馆陆续向社区开放。

2.4 杭州市大学、中小学校园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的对象和内容

567份社区居民问卷调查数据表明,选择到对外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学生、学校体育俱乐部会员、社团成员,他们都是有组织特定人群,分别占42.1%、21.9%、13.4%.但社区居民到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是以个人随机为主,占36.7%。社区居民的活动内容主要以日常体育锻炼为主,参与社区组织的体育竞赛不多。很多人由于家庭和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年龄大部分在30~40岁左右,其中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如果周边学校或小区有锻炼的地点也会参加锻炼。从表4可以看出,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社区居民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一些室外体育场馆更适宜开展受女性欢迎的健身活动有关,如排舞、健身操、秧歌等。从年龄结构看,60岁左右的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这说明老年人的闲暇时间相对较多,同时他们又比较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重建社交圈的愿望比较强烈,体育锻炼就成为了他们保持健康、延缓衰老、消除孤独与寂寞的理想途径。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居民中,大多是通过散步、球类、健美(身)操、太极拳、武术等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但每周活动次数、每次活动时间相对偏少,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大多是单独自己锻炼(占48.62%),与朋友邻居一起锻炼的占36.38%,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偏少只占1.75%。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0.28%的居民表示是为了防病健身,有38.35%人是为了消遣娱乐,5.72%的人是为了改善人际关系,还有少数人是因为从小养成了锻炼习惯,极少数人是陪子女一起锻炼。在锻炼地点的选择上,大部分居民选择公共健身设施,一部分居民选择邻近的学校,还有一部分则选择自家庭院或企事业单位,见表5。选择去邻近学校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大多是因小区本身规模较小,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不够完善,向社区开放的学校离家较近,而这些学校的体育设施则基本能满足社区居民锻炼的需要。从调查中也发现,杭州市许多社区内都有学校,而大部分学校内又有较完善的体育场馆,但目前很多社区居民都没有有效地利用这个资源,我们应宣传发动社区居民和机关团体广泛、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体育的发展中,最大限度地整合学校和社区体育资源,这就需要杭州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尽可能地把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从而促进社区资源的聚集和社区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学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

表4 使用学校体育场馆的社区居民基本情况

表5 杭州市社区居民锻炼情况分析(%)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杭州市对外开放体育场馆的学校领导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的理论认识水平较高,态度较积极,但对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力度支持不够。所调查的学校对外开放的场馆主要是室外场地,有85%以上的体育场馆已向社区开放,大多数学校是无偿开放,在有偿开放的学校中,盈利最多是球类项目。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不仅给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了社区与学校的互动,同时社区为学校体育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组织也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与服务。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后对学校的体育内部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发展经费有了明显增加,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种类和数量有了增加,使用率得到了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对学校师生以及校园的体育文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许多学校的体育老师认为学校体育锻炼氛围更好了,学校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次数增多了,体育课外活动内容也更丰富了,并且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在体育宣传方面,各个学校均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体育进行各方面的宣传,促使学生体育知识方面变得更丰富,对体育有了更深的认识。目前杭州市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市区学校体育场地等设施向社区开放成效良好。学校与社区建立共管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社会效益,推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196所学校的体育场地场馆向社区开放,占市区学校的90%。市教育局对全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区开放进行达标验收,促进了学校体育场馆等设施向社区开放。

影响杭州市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社会共享主的要因素是管理、安全和经费三大因素。

3.2 建议

3.2.1 加强立法监督,制定合理的法规政策给予支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区体育场馆设施比较完善,并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学校体育设施构成了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为了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政府与学校相互联合制定计划,使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尽可能多地向社区居民开放。在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了学校体育场馆必须对外开放,这使得许多社区俱乐部、娱乐项目的开展成为可能。日本各类盈利和非盈利的民间体育设施有7万多个,其中学校体育设施约占50%,美国的中小学拥有3万多个体育馆,其中综合体育设施近2万个,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一般从下午5点至晚上10点、双休日全天向社区居民开放。

要有效配置和整合辖区内的体育场管资源,只有地方政府统筹规划,作为纽带联结起学校与社区,一方面应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体育领域,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场馆的运营成本及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时的风险管理。对外开放收取必要的成本费用,国家对学校体育场馆的营业收入应减免税,这样才能调动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积极性。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可以采取和社区联办的方式,为周边的社区居民办理实名制的健身卡,持卡健身,一方面可以杜绝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危害校园安全,另一方面也较容易进行组织管理。另外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邀请社区里一些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愿意无私奉献的专业人员对健身爱好者进行免费健身指导和技能传授,实现体育器械利用率最大化。政府有关部门应协调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体育部门等之间的关系,理顺学校与各部门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法规政策给予支持,要放权让各学校大胆经营,减少微观上的政策干预。

3.2.2 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人才优势,做到资源共享。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既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同时又表明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发展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负有重要的责任。自1993年我国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以来,1998年我国约有10万人荣获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每2万多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而日本总人口是我国人口的1/10,但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10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的比率是我国的10倍。

现阶段社区居民健身热情高涨,社区体育发展的势头很好,但社会体育指导员却十分缺乏。如果说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是社区体育服务的硬件,健身指导服务则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的软件。我们不但要搞好硬件设施,更要做好软件设施的建设。社区体育要稳步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知识和指导健身、传授技能的人充实到社区进行服务。其中,社区体育指导员是城市社区体育健身锻炼服务的主力军,他们是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健身锻炼活动的纽带。因此,社区体育骨干队伍的培养以及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是推动社区体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大量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他们有自己的专业特长,而且掌握了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扎实的健身理论知识,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区开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体育人才的优势,使体育教师在课余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有效地缓解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这一燃眉之急,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掌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健身方法,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1]应菊英.东部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39-41.

[2]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亚平.浙江省城乡居民健身需求的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2):32-34.

[4]孙锡杰.苏州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2009,30(1):76-78,94.

[5]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全民健身条例[S].2007.

[6]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S].2010.

[7]刘芳,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可行性及对策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11.

[8]冷迎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

[9]李加奎.美国的社区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7.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杭州市设施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民生设施非“摆设”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18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风景如画的杭州市卖鱼桥小学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9
《杭州市行道树修剪技术规范》编制的必要性探讨
现代园艺(2018年3期)2018-02-10 05:18:41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杭州市城乡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深化举措
杭州市赴阿坝州开展交流考察
杭州(2015年9期)2015-12-21 02: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