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萍
(浙江科技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23)
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11年9月2日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学生体质的下降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受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没时间体育锻炼,缺乏自主体育锻炼的意识,也不会自主体育锻炼。
经过高考洗礼后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的憧憬与期待来到大学校园,可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的改变,学业与就业的压力,都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的焦虑和忧郁。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满意感,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令其体验到更多积极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在大学期间培养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至关重要,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发育成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样也是能否对体育产生正确而科学认定,并形成良好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科学理念的重要时期。使他们在大学毕业后仍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而不被工作和生活压力所压垮,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才能实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在收集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和身心健康满意感文章过程中,用“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库等资料库进行搜索,没有找到相关的文章,与之相近的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等,虽然有些交叉和重合,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仍有差别。说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构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的模型,探讨两者之间产生关系的原因、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对进一步阐明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所谓自主体育锻炼意识是人类意识的一个内容,它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们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中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和社会性的表现[1]。体育锻炼意识包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情感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调节。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自我体育锻炼观念,培养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的养成,自觉主动地坚持身体锻炼,为真正实现终生体育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早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在他的《劝学论》中提出了体育意识方面论述他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要树立通过体育和其它劳动“强身健体”的意识[2]。
在当代,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西方国家更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向和体育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美国教育中更是培养学生质疑老师、反对教师的权威,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3]。
在国内,李洪臣在《对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
张宏成的《大学生自主体育活动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就影响大学生自主体育的主要因素及推进策略进行了分析;黄远翔在《对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研究》一文中对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张楠在《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目标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培养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的意义及建立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目标;骆艳在《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一文中,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习惯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制约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因素。
200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的研究,李洪臣、黄远翔、骆艳,陈建华等研究者大多对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概念、自主体育锻炼的现状、自主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培养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意义以及提高策略等方向进行研究,而通过提高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来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的关系的研究则几乎没有。
身心健康就是指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满意感是由付出与实际获得是否达到合理的一种感受程度,是一种个人生理或心理的感受状况,也是个人对于情境的主观表现(H o w a r d)。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是指在校大学生对自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主观评价与心理满足程度,是大学生对身心健康的主观体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满意感直接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对自己人际交往、学业、情感等生理、心理良好状况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W i l s o 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D i e n e:(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e a m p b e l l、e o n v e r s e和R o g e r s(1976)为代表的学者发现了人口统计学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描述性研究,探究不同群体之间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的状况及差异。第二个阶段以D i e n e:(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阶段,以早期主观幸福感测量发展和理论建构为基础,不断发展与完善主观幸福感测量技术,对不同测量模型进行了分析,建构更为有效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指标[4]。
目前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国内的研究从80年代才开始起步,
在概念、结构、测量方式等方面都主要是直接使用、借鉴、或者修订国外的。国内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做相关研究;第二用国外量表测查了解某群体的幸福感状况;第三编制量表,但这些量表大多是在国外相关量表的结构基础上修订编制的。同时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到目前为止,就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的研究,没有找到相应的文章。与之比较相近有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雅克布逊(J a c o b s o n)以渐进放松的运动锻炼方式来干预焦虑的研究[5]。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大量的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I l a y e S &R o S S在调查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现主观幸福感受运动的影响,尤其在中、低收入的家庭更为明显。甚至有调查结果似乎支持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6]。
M c l n m a n等人(1993)对运动后受试者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明显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性提高
H a y d e n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比不锻炼者在长时间内有很少焦虑和抑郁。
B e r g e r(1993)认为,有规律的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0%),每次锻炼时间20~60m i n,有助于情绪改善。M o r g a n等人研究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80%的最大摄氧量)可以降低应激。B r a w l e 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S a l o k u n以青少年为受试对象,探讨篮球、曲棍球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发现,体育运动训练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正面的意义[7]。
在国内的研究中,陈作松博士论文《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文章考察了身体锻炼与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关系,什么样的身体锻炼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不同锻炼情境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不同,身体锻炼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张立敏和张力为的《不同锻炼方式对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文章以太极和健身操作为不同锻炼方式,通过追踪实验,考察了自我观念中身体自我、整体自尊和生活满意感与锻炼方式的关系,促进人们对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王佃娥等的《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以不同情境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侯海燕的《体育锻炼对学生自我概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425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体育锻炼可使高职男生的自我概念、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发生显著变化。曾芊、赵大亮的《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文章对广州的276名普通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都会受到性别与年龄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对青少年的身体价值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上学者的研究都建立在体育运动本身对大学生生活满意感的影响,而并未涉及通过提升大学生自主体育意识来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满意感
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直接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意识中的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锻炼的价值观、体育锻炼认知的控制感对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及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满意感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找出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探索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达到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目的,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通过自主体育锻炼调节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计划行为理论(T h e o r y o f P l a n n e d B e h a v i o r,T P 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T P E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8]。
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价值观和认知控制感三个变量组成,大学生的这三个变量表现得越积极,则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向越强烈,行为表现就越积极。
大学生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行为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满意感。
通过提升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图1).
自主体育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
图1 自主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满意感关系模型图
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包括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包括对体育价值的认识和对体育认知的控制,共同构成了体育行为的动力系统。大学生身心健康满意感包括身体健康满意感、心理健康感满意感和社会
适应能力。高校应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大学生体育意识向体育行为的转化,并通过体育行为使大学生获得身心健康满意感。
[1]陶景飏,等.学校体育大辞典[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2]马为民.中美(三所)大学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社会学分析——兼论大学生体育意识[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梁勇.石家庄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张灵.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5]J o h n M,S i l v a I I 1.C u r r e n t T r e n d s a n d F u t u r e D i r e ct i o n s i n S o r t P s y c h o l o g y.I n:R o b e r t S i n g e r f l a n d h o o k o f S p o r t P s y c h o l o g y[M].N e w Y o r k,2001:823-832.
[6]H a y d e n.R.M,A!l e n.G.J.,C a m a i o n e.D.N.S o m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b e n e f i t s r e s u l t i n g f r o m i n v o l v e m e n t i n a n a e r o b i c f i t n e s s p r o g r a m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p a rt i c i p a n t s a n d k n o w l e d g e a b l e i n f o r m a n t[s J].J o u r n a l o f S p o r t s M e d i c i n e,l 986,26:67-76.
[7]陈莉莉.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8]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