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吉林,文 倩
(1.湖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对于人居环境的发展,国内外学者都已经做出了不断的研究。
国外有关人居环境的研究要早于国内,从时间和研究的主要方向来看,我们可以把国外理论研究分为城市规划、人居聚居、生态三个学派。研究者均以社会发展为背景,提出了独特的人居环境理念。
(1)城市规划学派。早在16世纪,西方许多学者有关“乌托邦”的著作中已隐约可见人居环境的影子。工业革命后,人们从追求理想的、完美的人居环境,转到了以物质空间决定论和物质空间规划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发展观。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概念,主张“把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建设一种兼具城乡优点的“花园城市”,以增进城市的适居性,疏散城市中多余的人。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以控制城市交通对居民生活安全和环境的干扰。1943年,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以解决城市布局和发展问题,以及缓解城市过度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国际建筑协会(C.I.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雅典宪章》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提出了城市的功能分区,而且对以后的城市规划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人居聚居学派。1954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十小组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从而为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几年后,希腊建筑大师道萨迪亚斯通过研究古希腊的城市和建筑,创立了“人类聚居学”,人居环境科学在西方正式成立。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在此系统科学之下,人们开始对人居环境进行全面的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观逐渐形成。
(3)生态学派。20世纪初,帕克领导的“芝加哥学派”创立了“人文生态学”,成为现代社会文化论的最初努力,他们着力于探讨城市空间——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他们先后提出了描述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理论: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这些理论成为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理论。而其有关城市土地使用分化和动态过程的论述,则成了认识城市空间演变的经典。
国内人居环境的理论真正开始发挥作用的阶段是在解放后,之前的理论研究只是作为一种观念影响人居环境观。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社会学、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相继介入,推动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随后,“人类聚居环境”作为学术术语是1995年主持的“人居环境与建筑创作理论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上被正式提出的。本着可持续发展观念,各界学者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1)吴良镛的城市人居环境理论。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是我国人居环境研究第一人,他认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目的在于满足“城市居民聚集”的需要。他把城市人居环境分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他在道萨迪亚斯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我国的人居环境科学,就我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自己的理论,对包括城市在内的各层次人居环境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基础。
(2)王如松的生态关系论。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认为:“城市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和阻力也是人。正确处理好人和土地的生态关系是人居生态研究的核心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他分析了城市人居环境问题产生的生态学实质,并提出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急需的四类生态转型:从物理空间需求转向生活质量需求转型;从污染治理需求向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转型;从城市绿化需求向生态服务功能需求转型;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向面向过程的居民身心健康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3)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教授对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内部构成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是由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两大系统构成,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载体,而软环境的可居性是硬环境的价值取向,就硬环境和软环境在人居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设优化环境的意见。他提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的特征,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应遵循针对性、可比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他所构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其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的王兴中教授和辽宁师范大学李雪铭教授都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居环境。王中兴教授概括当代西方国家地理学对其的探索现状、研究内容、运用的方法论以及代表成果类型。以空间生态评价和人本需求评价为基点,借鉴国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模式,运用实证主义方法、人本主义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建立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李雪铭等人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从分析人类人居环境的演变入手,运用数学建模的形式发现城市化水平和人居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李教授还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地理学在城市人居环境研究中应该侧重的主要内容:人居环境形成、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地理因素研究;人居环境中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区域差异性研究;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及基于GIS的人居环境要素分类、分布和定量分析研究等,为地理学界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以某一区域人居环境为对象。1993年,清华大学与云南大学及有关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项目《滇西北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针对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文环境丰富,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的特点,结合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的实际情况,探索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促进地区发展的合理途径,以此改善人居环境的状况。
李志勇于2005年研究了珠三角区域的城市人居环境。他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划分为人文环境、经济环境、服务环境和生态环境四个一级子系统,并在一级子系统的下面划分出人口环境等九个二级子系统。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赵冠伟也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人居环境做了研究。他从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四个层次入手,构建了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证研究中利用该指标体系结合GIS技术分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居环境时空演变的特点、规律和驱动机制。实证研究的结果证明该指标体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的内部结构,能够较为准确地对珠三角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2)以某一城市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在对某一城市的人居环境研究中,研究者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有质量评价角度,有协调发展角度,还有可持续发展角度等。质量评价角度。蔡敬敏结合石家庄市的实际,遵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构建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并针对计算结果对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状况进行动态分析、子系统分析、次子系统分析及发展特征分析,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陆雁对福州市、陈翠平对武汉市的人居环境研究也是遵循了这一思路和方法。此外,高峰对长沙市的人居环境研究则是从城市边缘区的人居环境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来评价长沙市的人居环境,从边缘地区的人居环境状况,来评价整个长沙市的人居环境状况。
(3)协调发展角度。雷文杰从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赋权法对广州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关联度的概念建立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系统之间的协调系数模型,来研究广州市人居环境和经济系统的协调系数和协调度类型,通过协调发展类型的判别标准,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和亚型。发现广州市人居环境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目前仅处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在向中级协调发展阶段迈进。林华祯在研究厦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时,同时结合协调系数模型与最优寻权灰色预测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首次对厦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定量评价,通过模型分析,较全面地揭示了当前厦门人居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4)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重庆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经济,社会的制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可知,我国的人居环境理论在日趋丰富,研究者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开始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城市展开了人居环境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善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1]吴国兵.2001国外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和经验[J].城市开发,(1):26-28.
[2]Saarinen.Eliel.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M].1943.
[3]Henderson.Harold.Abetter place tolive.Planning[J].1995,61(9):26-28.
[4]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刘平.王如松.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J].生态学报,2001,(6).
[6]宁越敏,查志强.大都市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研究一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9,(6).
[7]王兴中.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J].人文地理,2002,(2).
[8]李雪铭,张春花,张馨等.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一以大连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
[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J].规划师,2001,(6):5-8.
[10]李志勇.珠江三角洲人居环境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1]赵冠伟.珠江三角洲城市人居环墉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8.
[12]蔡敬敏.石家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3]陆雁.福州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对策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8.
[14]陈翠平.武汉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5]高峰.长沙市边缘区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和调查研究[J].长沙:湖南大学硕,2007.
[16]雷文杰.广州市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7]林华祯.厦门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