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殖常见细菌性鱼病及预防

2012-04-10 18:50:40张誉瀚
黑龙江水产 2012年3期
关键词:鱼病病鱼鱼体

戴 良 张誉瀚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 吉林 长春130033)

由细菌感染引起鱼类发生病理变化、甚至死亡的疾病,称为细菌性鱼病。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生生物中的原核细胞,仅具有原始核,同时也缺乏细胞器。鱼类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疾病。细菌性鱼病是目前危害鱼类较为严重的疾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等特点。大多数鱼类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能在饲养环境水中、底泥中以及健康鱼体及其他动物体上分离得到。只有在周围温度有较大变动,水质污染、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加,或营养性失调,鱼体抵抗力减弱以及激素刺激等环境变化下,方有致病作用。致病菌可使野生或养殖的鱼类发生大量死亡,病原体有的是原发性的,有的是继发性的。有些鱼类致病菌对组织产生损害作用,是因这些细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解朊酶,在细胞组织中进行解朊作用,而导致细胞组织坏死、崩解,产生肉眼可见的溃烂病变区。致病菌在血流中大量繁殖导致全身性感染,鱼类因菌血症而死亡。细菌性疾病是目前危害水产养殖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对于细菌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一些生产性单位重点放在临诊特征和病理组织表现。对于生产上难以控制、危害严重的疾病,必须进行细菌的进一步分离鉴定。从病鱼的病灶处或内脏器官采取培养物,接种到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分离,经分离所得可疑菌株,进行鱼体和动物的毒力试验,从易感鱼或动物再进行细菌的培养和分离,不少于三次的回感和连续传代,观察结果是否相同。然后进行细菌学鉴定,观察细菌形状、大小和其他生化特征,按细菌鉴定手册规定,鉴定出致病菌的属种。也可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弧菌、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等常见致病菌的培养、分离,如用硫代硫酸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分离弧菌等。这些方法要在有条件的实验室中方可进行。

1、常见的细菌性鱼病

1.1 出血性败血病

该病是目前水产养殖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该病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病鱼患病早期,从外表观察,病鱼的口腔、颔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内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体表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明显可见:由于内脏器官(肝、脾、肾等)受到损害,导致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充血。主要危害主养鱼类,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高温季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该病为全身性疾病,治疗时要内服、外消同时进行,方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2 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屈桡杆菌。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对外界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病情严重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对外界刺激失去反应。病鱼鳃盖内表面往往充血发炎,中间部位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的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灰白色;有的部位则因局部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鳃丝软骨外露;在病变鳃丝的周围常有附着物粘附。该病流行面广,集约化程度越高,水质越差越易流行。

1.3 白皮病

病原为白皮极毛杆菌。主要危害鱼苗,该病发病急,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死亡率高达50%。症状: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至后部的体表全部发白。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即死亡。

1.4 白头白嘴病

病原为粘细菌。病鱼的主要症状为头部自吻端至眼部皮肤发白,糜烂,有絮状物附着。此病危害与流行特征与白皮病相似。但诊断此病时应注意与车轮虫大量寄生引起的粘液增多症状相区别。

1.5 竖鳞病

病原为水型点状假单胞菌。鱼体粗糙,早期鱼体前部鳞片竖起,鳞囊有半透明积液,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眼球突出,腹部膨大有腹水。越冬后期,春季易发生此病,主要危害鲤鱼,该病流行与受伤、水质恶化有关。

1.6 肠炎病

病原为肠型点状单胞菌。病鱼肠壁充血发炎,弹性降低,肠内无食或仅后肠有少许食物,有许多黄色粘液。肛门发红、突出。

1.7 打印病

又称腐皮病。病原为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本病是鲢、鳙鱼常见病,团头鲂、黄尾鲴、加州鲈、斑点叉尾、大口鲶等鱼近年来也常见此病,主要危害成鱼和亲鱼,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达80%以上,但一般不引起死亡,但影响鱼的生长繁殖和商品价值。病鱼病灶部位多发生在肛门附近的两侧或尾柄部位,通常每侧只出现1个病灶,若两侧均有,则大多对称。初期病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随后红斑处鳞片脱落,表皮腐烂,露出肌肉,坏死部位的周围充血发红,形似打上一个红色印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直径逐渐扩大,肌肉向深层腐烂,甚至露出骨骼,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

2、细菌性疾病的预防

2.1 加强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与生长及饲料的利用率,因此充分认识池塘水环境的特性并加强科学管理,围绕着增氧和降氨这一核心问题做好水质调节工作非常必要。主要措施如下:清除池塘底过多的淤泥、定期泼洒生石灰(pH值偏低时);高温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减少底层氧债,改善池水溶氧状况;水质过肥时用硫酸铜等药物适当杀死部分藻类,加注新水;在高湿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利用光合作用改良水质。

2.2 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一要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二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定时定量投喂,保证鱼吃饱吃好;三要选择配方科学、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避免鱼体发生营养性疾病;四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池塘日记;五要选择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饲养。

2.3 控制和杀灭病原体

2.3.1 苗种检疫和鱼体消毒 对购进苗种要检疫,有针对性进行鱼体消毒,有效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和细菌。

2.3.2 清塘 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鱼塘彻底清整消毒。

2.3.3 粪肥消毒;有机肥应消毒后再施。消毒可用生石灰、漂白粉、鱼康等药物。

2.3.4 高温季节定期预防 ①高温季节采取饵料台挂袋或定期泼洒杀菌药可有效预防细菌性鱼病。采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既要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又不能影响鱼类摄食。二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保持1小时以上。三是必须连续挂袋或泼药3~5天。②高温季节,鱼生长旺季,定期投喂杀菌药饵,可有效地预防各种细菌性鱼病。药饵量计算应把吃食鱼体重全部计算入内,投药饵量可比平时减少10%~20%,一般连续喂3天。

细菌性鱼病是水产养殖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当水体中鱼类密度增加、水质条件恶化、饲养管理不当、鱼体有损伤、鱼类抵抗力降低时,细菌性鱼病会经常发生和流行,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因此养殖生产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早发现早治疗。

猜你喜欢
鱼病病鱼鱼体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中国水产(2022年7期)2022-08-15 05:41:02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10期)2022-01-12 06:21:14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8
轴流泵内鱼体的运动行为与撞击损伤分析
淡水鱼水平往复振动头尾定向输送方法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当代水产(2021年1期)2021-03-19 05:16:56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当代水产(2020年3期)2020-06-15 12:02:46
淡水鱼腹背定向装置设计及试验
裂唇鱼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1: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