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立春
绝大多数急性期精神病人由于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患了精神病,往往是被强行送到医院就诊,心理上存在着愤怒、恐惧与焦虑情绪,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实施,甚至对医护人员存在明显抵触情绪。因此,精神科护士在与病人交流时,语言要有艺术性、科学性、安慰性,应用要巧妙,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及态度,以取得病人信任,使其愿意交流,才有可能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良好的语言交流对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胆怯、恐惧、被动、退缩、抑郁的病人,护士应主动问候,发现有需要帮助之处,要及时给予解决。对焦虑、纠缠不休的病人,护士不要显示出厌烦的态度,要耐心倾听,并给予必要的解答。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应用得体的语言和病人交流,这样可以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安心住院治疗。
2.1 与病人交流要做到双向沟通[1]由于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对住院的反应各不相同,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也存在差异。精神科护士在与病人交流时,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及态度,取得病人信任,使其愿意交流,才有可能全面了解病人情况,采取相应心理护理。
2.2 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语言是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的主要工具。良好的语言对病人的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给病人以温暖、安慰、鼓励,使之排除心理负荷及不良心理刺激,建立起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利于早日康复。精神病人自知力缺失,即病人对自己所处的病理状态缺乏正确认识,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大部分病人都拒绝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甚至有很多病人采取各种方法拒服药物,他们趁护士不注意时,将药物藏到口袋内或藏在舌下伺机丢掉,使治疗效果的观察失去真实性,药物用量和治疗方案的调整没有依据,若采取强制措施服药只会适得其反。例如,患严重抑郁症病人,往往认为自己的病无药可治,吃药也没有用。这时护士应肯定地告诉病人,其所服用的药物是最新研制的特效药,使其建立对治疗的信心,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将药物服下。由此护理人员既节省时间和精力,还能使病人产生较好的服药依从性。有的病人本来就存在抵触情绪,如果护士对病人说“这病治不好,没希望了”,病人将对治疗丧失信心,再好的沟通技巧也无济于事。
2.3 尊重与接纳病人 交流的首要前提是尊重病人,平等相待。精神病人受到社会上很多人的歧视与不理解,对他们充满了厌恶与恐惧的心理。精神科护士应抛弃世俗对他们的偏见,给予病人更多的宽容与忍耐,用真心、爱心、同情心,尊重病人,理解病人,接纳病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最终,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比如:对一些年龄较大、工作资历较深的病人,不论其有无攻击行为,都要用尊敬、温和的语言与病人接触,易于得到病人的认可。对于年轻人,则要同情并尊敬他们,交谈中注意耐心倾听,并不时给予启发、暗示、鼓励,不要当面挖苦、讥笑,以免其产生防卫心理,不利于获取详细病情并制定护理计划,而且在病人存在抵触情绪时进行心理护理,往往也达不到应有目的而影响病人康复,甚至发生意外。
3.1 诱导性语言 对于抑郁症病人,在病情缓解期,注意诱使病人宣泄内心的积郁,并指导其积极的行为。如问“你为什么想自杀?”“如何实现自杀的计划?”“你如出现这种想法时,请和我交谈”。如此直接询问揭开面纱,其目的是想动摇病人自杀的企图,淡化其自杀的意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2]。又如,躁狂病人在与护理人员交谈时,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不着边际,护理人员应巧妙地应用提示技巧将谈话转入正题,从而完成预定交谈目的。
3.2 鼓励性语言 严重抑郁症病人情绪低落,感到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与勇气,感到活着没意思,不愿与任何人交谈。护士应选择宽敞明亮的地方,主动与其交谈,语气要温和,鼓励病人多与人接触,谈谈心,将内心的感受与想法说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中的挫折,启发病人回顾以往成功或快乐的事,并表示赞誉和敬重,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
3.3 暗示性语言 对于疑病症和癔病病人,坚信不疑地认为自己患了绝症,自己的病治不好了,表现出恐惧与焦虑。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肯定地告诉他,“你的病不是不治之症,是可以治好的”,并向他保证积极治疗的效果,使病人有意无意地在心理活动中受到暗示和安慰,并积极配合治疗。
3.4 开放式交谈 护士可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启发病人谈话,如:“你哪里不舒服?”“你在哪里?”等。有些妄想病人受症状支配,对什么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围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联系起来,认为是针对他的,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自己,别人偶而看他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察言观色,注意别人的一举一动,想方设法询问谈话的内容,造成种种错误的猜想。因此,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或同事之间谈话时,切忌在病人面前低声与他人耳语,以免引起病人的怀疑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5 禁止使用消极的语言 众所周知,抑郁症病人自杀率很高,任何消极的语言对抑郁症病人都是负性刺激。护理人员接触病人时,无论病人反应如何,护理人员不应持冷漠态度。要关心体贴、主动接触病人。交流时要注意技巧,言语要恰当,加深理解病人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
护理人员应有良好的素质修养,举止端庄、精神饱满地面对病人,在病人面前,尤其是异性病人,护士态度要自然、谨慎、稳重,避免病人把正常的关心误认为恋情。在与缄默不语、木僵状态病人交往时,虽然病人无法交谈,但意识是清楚的,护士在病人面前切忌随意谈论病人病情[4]。护士每天都要问候病人,在做任何护理操作时,都要向病人解释,同时应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姿势、身体接触、双方距离等传达对病人的信息。
大多数急性期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病人与护士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被动、不合作、敌意、敏感多疑、纠缠不休,甚至攻击性暴力行为。因此,良好的沟通是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沟通交流时,不应随意漫谈,应根据病情有的放矢,有目的的交流,言谈谨慎,切忌使用刺激性言语。针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避免语言上的应激因素,这是心理护理上最忌讳的。总之,良好的语言艺术交流,可以促进病人身心早日康复。
[1]陈淑清,王述澎,刘静芬,等主编.精神科护理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58-60.
[2]沈渔邨主编.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60.
[3]王金爱主编.临床使用精神科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
[4]王亚东,关 静,李 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影响社区居民选择就诊机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54 -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