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忠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
绘画的发展和空间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艺术到古埃及艺术的平面化表现、文艺复兴的焦点透视到塞尚多点透视、毕加索的多角度观察到抽象绘画,都显示了观察方法的改变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和变化,观察方法的改变带来了空间表现的多样性,人们认识到绘画空间不仅仅是客观再现的物理空间,也有通过想象表现的虚幻空间等表现形式。本文拟从绘画空间表现方法的变化和发展进行探讨。
传统绘画把时间表现作为主要内容之一,关于绘画表现时间也有很多论述,美术史上有很多叙事性的绘画,时间表现也是叙事性绘画特有的表现方式,当时用动作和动势表现时间是绘画的基本方法,绘画不能表现时间的持续只能表现永恒凝固的时间。“音乐与动作、声音有关,而绘画与形状、色彩有关,每一幅画都必然是时间的一瞬间。”[1]42画家表现时间是因内容而决定的,如果表现基督或帝王的生平故事,情节一般都以时间为轴进行展开,必然有时间上的表现。18世纪美学学者莱辛提倡表现“美的瞬间”,绘画表现时间一定要以适当为前提,叙事性绘画的故事情节也是表现手段,不论表现悠久的历史还是表现人间的虚幻,从历史上看以表现时间为内容的作品很多,表现手段也丰富多彩。绘画以表现时间为对象是存在的,在传统绘画中时间表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可是与电影和音乐相比,就可清楚地看到绘画在表现时间上的局限性,时间表现不是绘画的有力手段。人们都清楚绘画表现空间是其他门类不能企及的,绘画在平面上表现静止的空间,超越了物体存在的物理空间,空间表现是绘画的主要语言。被称作时间艺术的音乐是不能表现瞬间存在的事物的,音乐演奏随着时间和声音的连续形成的旋律只有演奏才能得到,音乐作品表现的时间是存在的物理时间。欣赏者必须在时间的流逝中欣赏音乐,随着时间的流逝感觉音乐带来的快感。绘画是静止的平面,不能直接表现流逝的时间,时间表现和空间表现是完全不同的。擅长“时间艺术”表现的电影在上映期间把故事情节完整地表现出来,通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放映,时间要素年、月、日在故事展开中都能表现得很清楚。电影表现的时间和事件的物理时间是不同的,也可以通过主观的处理等手法让观众产生错觉。绘画如果表现时间,画家一定要清楚独立的客观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存在,通过虚构进行表现。绘画表现的是“空间艺术”,绘画离开了平面空间就不能直接传达信息。后来西方现代绘画受到其他地域艺术的影响,对绘画语言进行了反思,绘画的题材和内容的叙述表达不再是绘画必需成分,绘画的时间表现被淡化或否定,自觉的空间表现成为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尚第一个冲破焦点透视对绘画的束缚,创造了与自然平行独立的艺术,绘画不再是自然的拷贝,之后画家们对空间表现进行了各种尝试。
空间表现,一是指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立体感觉的对象,表现出的物体和眼睛看到的相吻合。另一个空间表现是指作为绘画的空间,它是独立于内容之外的绘画主体,可以单独欣赏,空间表现有独立的价值。虽然都叫空间表现,但是意义有很大的差别,后者不是在焦点透视系统发展起来的。有人说空间表现的独立价值是现代西方绘画开始思考的命题,笔者认为是不准确的,中国文人的水墨画,基于哲学的艺术理论和老庄的自然观,画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感悟,用特有的中国画材料表现了朴素自然的空间感,主要以山水、肖像和历史为题材,用有别于西方透视的表现手段,空间表现意识成为自觉的行为,空间表现有独立的价值,得到肯定和欣赏,我们自觉表现空间绘画的出现要比西方现代绘画早很长时间,只是没有不同体系的参照和比较,没有提出相应的问题而已。
分析绘画空间表现,通常有两个角度:
其一,从绘图学的角度对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进行研究,绘图学研究的是透视规律,透视空间表现是西方近代绘画独特的表达方式,绘画空间表现的是三维空间,但它是以二维的方式显示在画面中,表现了幻觉的三维空间,西方近代绘画由于利用科学成果,使幻觉的三维空间表现进入了成熟阶段。西方中世纪绘画和东方绘画都没有表现幻觉空间的意图,所以不能说是三维空间表现,而是平面化的空间表现。绘画平面化表现最有特点的就是对留白的处理,例如:西方中世纪绘画是装饰性表现方法,为了展示实体的存在,用比较复杂和饱满的构图来表现,留白比较少,可能是当时的画家不太擅长空白表现吧,这样的表现要求绘画空间必须是平面空间。中国水墨画中空白表现是很常用的手法,也是中国绘画独特的表现手段,对空白的处理画家有自己的意图和方法。这种方法被中国画家称作“虚空间”,画家把主观和客观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中,恰当地表现了苍茫的空间意识,“虚空间”在近代西方绘画中没有得到重视,当时艺术家的认知很难兼容透视和“虚空间”的表现方式同时存在,它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与此同时中国的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使用了“虚空间”,主动地表现平面空间。“虚空间”作为绘画的空间表现被当时西方画家认为是缺少空间表现意识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在中国绘画中“虚空间”的处理表现了空间意识的主动性,成为空间表现的重要方式,现在称之为“负形”,正形和负形在绘画中是同样重要的,它是绘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古罗马作家昆体良认为,在平面上表现的三维空间的绘画,是画家计算能力的体现。画是平面的,画家描绘的空间不是实际存在的空间而是意识的结果,在画面上创作出视觉的错觉空间。画家根据自己的技巧,表现出具有三维空间的效果。
随着人们对空间表现的多元化的尝试,后来日本学者小山清男说:“如果绘画以再现客观为目的的话,谈论空白已经没有意义了。空间只是描绘的场景而已。画面主体和周围环境都是被描绘的对象。背景和主体是怎样的空间关系,这样的表现绘画空间成立吗?”近代西方绘画的空间表现和透视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己的规律。这和东方绘画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有必要再进行深入的探讨。
西方古典绘画把基督、建筑、树木等作为描绘的主题,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不仅需要绘画的技巧也需要一定的透视知识,透视是绘画在平面上表现空间的主要方法。透视是画家对绘画主题中存在的物体及整体空间的把握。透视表现了合理的空间,使联系的形态在性质相同的空间形成关联。“所有物体都统一在一个空间之中。”所谓的“整体空间”是近代科学从欧几里德几何学发展的数学空间。为了把三维的信息在二维的媒介上表达出来,透视不是单一的表现技法,透视表现了绘画的可视空间。透视是近代科学与绘画完美结合的典范,现代思想家们论述了透视的应用价值,因此产生了推动作用,后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重要贡献。焦点透视在绘画和生活图片中的大量应用,强化了人们对焦点透视的理解和认识,现代人很难理解非焦点透视绘画的空间处理方式,而任何时期的空间表现方式都是多元存在的。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空间表现是有理性支撑的,绘画都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的效果,因此必须具备一些表现空间的方法。绘画利用三维空间表现对象,表现的空间不能脱离客观物象独立存在,画家们对这种空间表现形式也很有兴趣,因此能用有效的手段熟练地表现各种透视产生的空间效果。为了表现基督、帝王和英雄的历史事迹及满足肖像画订货人的需要,画家们克制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样就限制了画家对空间表现做有益的尝试。
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现代绘画吸收了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了空间表现的手段,画家的个人趣味得到肯定,空间表现可以成为独立的表现内容。透视学以光学和几何学为知识背景,绘画用透视表现了雄伟的建筑物特有的深度感,光和影及动感的构图描绘出了巴洛克艺术强烈的空间感受;荷兰到处都是优美的风景,任何角度都可以成为绘画的素材。透视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空间表现强有力的手段,在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感觉,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其他地域或时代是看不到的,事实上空间也是绘画表现的主要手段。布鲁内莱斯基、阿尔贝蒂、达·芬奇等艺术家们不仅依靠绘画技巧,也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自己研究独特的空间表现方法,留下了传世作品。现代绘画和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绘画对再现客观是否定的,认为“自然是一回事,而艺术则是另外一回事”[2]7,“准确的描绘不等于真实是整个现代艺术的纲领”[2]28。安德烈·洛特在谈论塞尚时说:“空间不再是物质的,它排除着距离、深度、尺度等观念,也排除了客观空间的再现,让位于一个完全喻意的、给予我一个无边界的表象。”[3]73
其二,从图像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术史和自然现象,分析绘画空间表现,历代画家进行了很多探索。完形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后半叶得到显著的发展。吉布森等人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视知觉认知有帮助的是他们在实验室里做的大量工作,他们的研究也经常涉及艺术问题,对艺术家的观看过程和结果进行解析。但是艺术创作毕竟和心理学的出发点和结果不是相同的,他们只能从另外的角度解答空间表现的视觉原理。毕竟现实空间和绘画空间还是不能等同的,由于现代知觉心理学的发展,西方近代绘画用透视表现世界,被指出和现实视觉空间有出入,现实的视知觉和近代西方绘画透视设想的空间是有区别的,现代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近代西方绘画的透视表现,绘画运用透视也是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表现。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阿恩海姆。
阿恩海姆著述宏丰,主要有《视觉思维》《艺术与视知觉》《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等,其中《艺术与视知觉》对空间从视知觉的角度做了大量的试验,空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空间,大自然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朴素的物理空间,这种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种是视觉空间,这种空间是人们通过对空间的体验得到的经验的表现。他从以下角度对视觉空间的表现形式进行了论述。
线是很有表现力的绘画元素之一,我们在画面上画一条线,这条线就会脱离背景而浮在空间中,如果是单纯的一条线,这条线就能对画面进行分割,如果是形象的轮廓,形象和背景就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古典绘画和现代绘画是不同的,古典绘画的边缘线比较丰富,符合眼睛看到的现实,轮廓线和内部的物体形态形成一个符合视觉习惯整体的联系,现代绘画轮廓线与内部的联系更主观,不一定符合眼睛所见到的现实,和内部的联系不是绝对的,有的是间接的联系,线条本身也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古代的艺术大师们所希望的是能够把主体对事物的坚固性和清晰可辨性感受突出出来,而现代派艺术家却希望尽量减小事物的物质性和尽量把事物的立体性减小到最小限度。我们从现代艺术中见到的形象,并不是再现物理现实的形象,而是人的想象力臆造出来的形象。”[4]301用线表现空间简洁方便,可塑性强。
完形心理学有个非常经典的图形,鲁宾的阴阳花瓶,它让人感觉到视觉图形图与地的视觉关系,画面的图与地两种力量互相依存。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图,而另外一部分被看成地。图和地的观念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画面的主客体关系认知,古典绘画用光影、位置和表现的粗细等各种手段强调主体,阴阳花瓶的主体不是由物体的位置所决定,而是以人的视线为转移,宾主不具备绝对性,背景和主体同样重要。
图形的改变能唤起人们对空间感觉的经验,使人产生空间感的错觉,如果把一个正方形变成了斜方形,从知觉角度来看的话它就是一个变了形的正方形,这样就产生了深度的感觉,产生了空间效果。“变形就是指一个物体的总的形状(或部分)中的全部空间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之后而得到的结果。变形总要涉及到一种比较,这就是拿它现在的形状与它本来的形状进行比较。这就是说,这一变了形的物体一看就知道是另外一件物体经过了偏离等变化之后得到的。”[4]339
形态和形态重叠,产生了前后的感觉,这是简单的视觉经验,任何人都能感觉到,形和形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力量的感觉,非透视系统的绘画运用比较多。
黑白互相映衬产生了空间感,也能产生节奏感,通过这个手段使画面产生丰富的效果,艺术家经常利用这个手段表现空间感。我们熟悉的形体由于位置的变化只能看到一部分,但我们能感觉到另一部分的存在,我们的空间感得到暗示。
阿恩海姆的理论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视知觉及知觉方式。完形心理学的发展促使画家对绘画的空间表现进行反省。
阿恩海姆从心理学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对艺术作品和视觉现象进行了分析,让我们感觉到了看不见但能感觉到的世界,对我们探索空间的表现力有很大的启发。形和形之间的组合产生了视觉的力感,这种力感被阿恩海姆称为知觉场,也有人称为视觉力学。任何空间的表现如果没有这种视觉力感的话,都是机械和空洞的,更没有生命力可言。空间表现只是一种手段,画家要利用一切因素和手段在二维的画面上创作出有生命的作品。
绘画的空间表现是从客观空间到认知空间的建构,是人特有的能力。画面既是一个影像,也是一个错觉表现的媒介,通过在平面上的描绘,巧妙利用各种各样的视觉空间信息,画家画出了鉴赏者理解的现实不存在的物体,以及可感知的立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绘画是创造错觉的艺术。
我们都用过地图,用之前一定要熟悉地图的表达方式,必须构建一个心理地图,使用地图的人要具备识别知觉空间和认知空间的构成能力。据研究,对于儿童的平面空间认知,6岁左右能根据平面上的视觉信息,对图形的前后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同样的视觉信息3岁儿童也能理解三维空间的前后关系。因此,如果对真实空间的视觉进行空间认知,再对平面上视觉的信息进行空间的再建构,可以说是认识上的飞跃。
因此,“透视学也不能正确表现视觉世界的真实。透视学和地图一样,只能指导理智,而不能使我们看到真实。”[2]7欣赏画的人都十分清楚画中描绘的自然不是真实的自然。欣赏画有点像看地图,开始都理解地图是平面的,人们都非常清楚地图和表述范围的关系。绘画的空间表现是既要以错觉要素为依据又要以想象为基础,在平面上能感受到立体是人类视觉能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的研究[M].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42.
[2](英)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刘萍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3]宗白华.西方美术名著选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