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伟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曹植诗歌道家文化取向论略
庾 伟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道家文化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曹植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情况等原因,内心对现实生活充满忧虑,“立德”、“立功”的抱负又无法实现,于是便想借道家思想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他希望获得生命的永恒,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希望挣脱世俗的困扰,把功名置之度外。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只好自觉地向庄子靠拢,追求道家式的逍遥,以此来获得心理的暂时平衡。本文拟就道家思想对曹植诗歌的影响陈管窥之见。
曹植;道家文化;诗歌
东汉中叶以后,汉代儒家经学由“独尊儒术”的独特地位随政治的腐败黑暗而衰落,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到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向道家的超脱和自由。此时,在华夏几千年文明的大背景下,士人虽受儒家思想影响甚深,但已开始寻求道家思想,这两种思想在现实中呈现出冲突与对立,融合与互补的兼容并蓄的模式。可以认为,这一模式成为魏晋以后中国古代士人的基本人格模式,而作为魏晋建安时期杰出作家之一的曹植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者。
道家老庄思想崇尚自然,认为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人应纵情适性,追求个人精神对超越世俗本我的自觉回归。而曹植因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和背景、社会地位及学识修养,形成了率情任性,自由不羁的性格。于是在现实生活中则表现为不拘于礼、纯任自然。如他与邯郸淳相见之时,可称为这一性情的绝佳表现。曹植初见邯郸淳时非常高兴,请他进来之后,先不跟他谈话,正好天热就叫人先拿水洗澡,拍粉,袒身跳舞击剑,再诵读文章,然后才与邯郸淳讨论品评。从礼仪文化方面来看曹植的做法不循礼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任性放达、风流倜傥的豪侠公子形象。曹植的行为除了存在年少时的自然秉性以外,同时也受到了道家老庄自然真朴思想的深刻影响。
庄子自由精神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特征。受老庄这一思想的影响,曹植对自由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这在其诗歌中多有体现:如在《公宴》中,他表达了对自由志向的向往。在《与吴季重书》中,他表示了对“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的人生情调的欣赏。《桂之树行》中他却说:“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而“淡泊”、“无为”、“自然”六字正是老庄哲学的核心内容。早期的曹植虽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对庄子思想有所感悟,但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的思想在本质上总是与庄子思想相隔一段距离,不可能真正完全靠拢。
但随着自身境遇的不断变化,使得曹植的思想一步步地向庄子思想靠近。从建安后期开始,曹植由于自身境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受到曹丕父子的压抑和迫害,但他从未放弃建功立业的理想,考虑的都是家国天下之事。但现实生活却给他当头一棒,使他的抱负无法实现。为了寻求平衡,使心里得到一丝安慰,曹植在晚年的时候,便用庄子思想来安慰自己,以求得到心里暂时的解脱,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这从他创作的大量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到道家老庄思想的影子。如在《升天行》中作者描写了神仙美好的生活,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而《桂之树行》作者则谈到道家意境、神仙事例以及修道等内容。这些作品是在诗人“立功”的理想没有实现,反而遭到排挤、猜疑甚至打压的情况下而写作的。作品中体现出更多的是道家老庄思想,而与儒家积极向上的思想相隔得越来越远。至此,曹植的思想境界与道家庄子思想极为吻合。正如方东美先生所指出:“‘逍遥乎无限之中,遍历层层生命境界’之旨,乃是庄子主张现实生活中求精神上彻底大解脱之人生哲学全部精义之所在也。……惟有第一流之哲学诗人曹植,阮籍可仰赞其高明。”
后期的曹植常常处于孤独和苦闷之中,徘徊在自然林野之间,因为只有大自然才可以缓解诗人那种孤独苦闷的心情。这其实是曹植后期生活中思想情况的真实反映。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无法超越,但是作者内心还是想弥补这种缺憾。他能够采取的方法可能就是采纳道家以养神为主,形神兼养的养生之法。从其前后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巨大思想反差,可以看出,作者已从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转向了道家情怀。综合考察其诗歌可以发现此时在他心目中道家思想已占据主导地位了。
首先,曹植诗歌中体现了道家以大为美的思想。曹植在《前录自序》中强调文学作品内容应象汪洋一样宏大,意境应象高山一样深远,这样才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和美的感觉。曹植的包容之心,以及他不逃避现实的执着追求和诗人的超凡激情,在其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远游临四海,俯仰观洪波”(《远游篇》)“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用”(《薤露行》)这几句胸襟开阔的描述,让自己的感情充塞于天地之间,形成大气磅礴的美感。在阔大的背景之下抒发自己的感情,使之自然而至。前人曾评价:“陈思《七启》取美于宏壮”,从这可以看出曹植作品中真正体现了以大为美的审美趋向。
其次,曹植诗歌中体现了道家以真为美的思想。道家崇尚自然,强调真谆、真朴,反对伪饰。《老子》强调:“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就是最好的例证。年少的曹植“任性而行,不自凋励,饮酒不节”,体现的是道家贵真的思想倾向,而且这种思想贯穿在他一生的为人为文中,这说明他是一个待人十分真诚的人。同时在作品中曹植强调内容要充实,表达的情感要真挚和自然。在创作实践中他将抒写真情实感作为自己写作的首要目标,并在诗歌创作中始终遵循这一主张。尽管在其作品中,作者以一个场外旁观者的身份,而非亲历其境,但他的作品中却涌动着一股求真、写真的激流,体现了道家以真为美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曹植首次以“游仙”命题,而且把它作为一种诗歌题材固定并明确下来,并且得到了文人的普遍认同。但对于曹植游仙诗的来源,大多数学者认为受屈原作品及《楚辞》的影响较深。其实,他的游仙诗受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曹植的游仙诗受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生死观的影响。曹植的游仙诗中往往流露出对生死的思考。其游仙诗基本上创作于放逐以后,随着自身境遇的变化,环境的险恶让他不得不首先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从而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是对个人安危的忧虑,而不再是早年那种哀叹黎民百姓的“忧嗟之叹”。此时曹植负罪在身,存亡未卜,其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志,已被道家的忧一己之私所取代。曹植在诗歌中深沉慨叹生命的短暂,承袭了庄子式的悲哀。受道家悦生恶死观念的影响,曹植追求长生,在他诗歌中有多处体现。但他游仙诗中所追求的长生,不过是对现实的不满与抗争,因为晚年曹植患病,害怕生命早殒,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希望长生。早年,身为贵公子的曹植不知死为何物,没有体会死的真正含义,只有亲身经历“我”的“死亡”之后,才有他人生的最大发现。在《驱车篇》中体现了他乐死的思想。曹植的乐死,与庄子的恶生乐死要达到齐生死的境界是不同的,他是要力求达到庄子的勘破生死,至乐长存的境界。曹植继承了庄子、道家的生死观,他认为既然生死无法超脱,那只好选择淡泊达观的道家逍遥式的境界,就去追求现世的享乐和自由。这种思想观在曹植的游仙诗中就有深刻的体现。
曹植的游仙诗还体现了道家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对自由的热切向往之情。由于与曹睿争夺太子之位的原因,他不幸的人生便从此开始。自由被限制,“立德”、“立功”的理想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内心非常苦闷和痛苦。但游心、游仙可以成为他最好的精神支柱。因为思想的仙境无界域之分、无拘无束,可以自由翱翔和寻求精神的自由,并从中找到精神的寄托。曹植对现实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在这一点上,他与庄子思想是相通的。曹植游仙诗中所表现出的自由思想与庄子的“逍遥游”是一脉相承。当然庄子思想受世俗神仙观的影响,他追求的是精神方面的绝对自由。曹植的游仙诗中也存在着神仙享乐思想——追求延寿长生。他追求的自由是庄子式的逍遥之游。而曹植之所以产生这种思想是因为源自外在的种种打击,当然也有他内心深处对功名的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原因所致,而后者是最主要的因素。同时这也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与道家的情怀相矛盾的必然结果。他的游仙诗都是在穷困潦倒之时,内心的痛苦无处发泄,“立德”、“立功”的理想成为泡影时的发愤之作。他写作作品的真正用意在于释放心中的愁苦,在于解闷,而并非真正的自由超脱和淡泊名利。是想在幻想中去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美梦而已,追求的是道家的超脱和自由既逍遥式的境界。而他作品中所体现的幻想中的自由是短暂的,因为在他心目中生死、享乐、自由之间永远存在着矛盾,而且是无法超越的。他心中非常明白自己越追求之,目标就离他越来越远,而且永远无法实现。
综上所述,由于汉代儒家经学由“独尊儒术”的独特地位随政治的腐败黑暗而衰落,导致了各种文化现象重新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是道家思想对曹植产生影响的主要条件。但他个人在政治上受到的压抑,现实生活中得到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也是这种思想得以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1]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M].长沙:岳麓书社,1998.
[2]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三曹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孟 稚.以道家思想为视域看曹植的游仙诗[J].绥化学学报,2005(3).
[5]孙明君.走向儒道互补——对曹植人格建构的动态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6]唐 萍.曹植儒道兼具的独特人格魅力[J].甘肃社会科学,2008(3).
I207.2
A
1674-5884(2012)01-0166-02
2011-11-28
庾 伟(1977-),男,湖南武冈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校 龙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