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娜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 200020)
夏翔,1938年生,上海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夏老从事中医临床医教研工作近50年,临证经验丰富,疗效卓著,用药尤有特色。笔者有幸随夏教授临诊抄方学习,现将夏老临证用药特色略举一二,以飨同道。
善用喜用黄芪是夏老的特色之一,其理论根源是元气论。夏老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生命核心及本质。元气不仅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且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脾肾二脏是人体元气资生和培植的基地。结合“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少火生气”等理论,夏老将黄芪的功用发挥到极致:1)益气补元,强体抗衰:元气者,全身之气也。黄芪益气补元,即可以调节、增强、恢复全身之生理功能。尤其是中老年人,既使无明显器质性疾病,脾肾渐趋衰弱,常见神疲乏力、腰酸等症状,正为黄芪所用,同时也符合黄芪调节免疫、增强体质,含有机硒,能延缓衰老之药理。因此黄芪被夏老广泛应用于老年病、疲劳综合征、疾病(肿瘤等)的恢复期等。2)益气活血,改善循环:黄芪大补元气,养血活血,药理研究亦证明其有改善微循环之功效,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3)益气升阳,托毒生肌固表,愈疡抗炎:《本草汇言》载:“黄芪可以荣筋骨,黄芪可以生肌肉,黄芪可以托脓毒。”夏老认为中医的“托毒”类似于西医学的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依此引申,结合其调节免疫的药理机制,用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泌尿道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黄芪对各种慢性炎症皆有益处。
夏老临证善用苍耳子、辛夷,源于其从风论治多种疑难杂症的学术思想。夏老认为变应性疾病,如变应性鼻炎、荨麻疹等,虽病因、病机复杂,但多有起病急、发病快、传变迅速、病变反复发作、遇“邪”即发的共同点,符合中医风邪致病的特征。苍耳子、辛夷祛风解表,宣肺固卫之功被应用于多种疾病。1)治疗过敏性鼻炎,祛风宣窍。2)治疗瘙痒症,祛风止痒,重在血虚、阴虚内生之风。《玉揪药解》载苍耳子:“消肿开痹,泄风去湿。治疥疠风瘙瘾疹”。3)治疗支气管哮喘,祛风宣肺,止咳平喘。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苍耳子煎剂有镇咳作用。4)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结节红斑、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发热、白塞氏综合征等,祛风清热。5)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祛风为佐。药理研究认为苍耳子、辛夷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徐长卿、落得打、白花蛇舌草、千里光、菝契等也是夏老常用喜用的祛风药。
夏老辨证论治不明原因低热等免疫性疾病时常取犀角地黄汤之意,重用生地黄。正如《本经逢原》所说:“干地黄,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戴元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专乘阴位,日渐煎熬,阴虚火旺之症,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地黄具类激素样抗炎,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夏老认为,由于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多属免疫功能过亢所致,与中医之阴虚血热相类。生地黄能对抗连续服用地塞米松后血浆皮质酮浓度的下降,具有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的作用,因而能减低激素治疗的毒副作用,并有利于激素的撤减。应用见于:1)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属阴虚伏火者,重用生地黄配伍玄参、知母等滋肾阴降虚火。2)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辨证属真阴亏乏者,重用生地黄滋阴凉血。3)多形性红斑有阴虚血热之机者,重用生地黄凉血清热。4)对自身免疫性发热尤佳,可重用30~60 g。按夏老之经验,生地黄不良反应主要是部分患者会引起腹泻,但用一段时间后,腹泻就会缓解。
夏老对瘀血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与认识:瘀血病因多端,外感之邪、内生之邪、久病均可致瘀;瘀血症状多变,或有痛处、或神志异常、或现瘀斑瘀点等;微观指标多样,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沉、全血黏度等;相关疾病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各脏器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各种肿瘤等。基于此,夏老临诊在辨证的基础上常参以活血化瘀。丹参《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妇科名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基于久病多瘀之理,夏老临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病、慢性肾脏疾病、血液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在补气(或养阴、补阳)的同时,必佐以丹参、川芎、红花、蒲黄等活血化瘀药物,以提高疗效。
案1 钱某,男,17岁。2011年6月30日初诊。 主诉:痤疮遍发1月余。患者素有面部痤疮,经治已基本痊愈。今年4月于澳大利亚留学期间突发过敏性紫癜,有胃出血,服用激素治疗。与紫癜病发同时,痤疮遍发,面部尤重。面部痤疮满布,红肿较剧,疼痛,突起。脉略数,舌红苔薄。治拟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瘰。生地黄45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石膏30 g,徐长卿15 g,落得打15 g,地肤子15 g,白鲜皮15 g,菝契15 g,土茯苓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草河车15 g,白花蛇舌草15 g,虎杖15 g,知母12 g,玄参12 g,生甘草15 g。7剂。2诊:2011年7月7日。面部痤疮红肿减,有结痂。初诊方续服7剂。3诊:2011年7月14日。面部痤疮续减,红肿基本消退。原方续服7剂。前后调治月余,痤疮基本痊愈。激素已少量维持,过敏性紫癜已基本痊愈。
按:本案患者首发疾病为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血管性紫癜中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肌体受某些物质的影响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发生广泛无菌性毛细血管炎,进而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性无菌性毛细血管炎。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炎、腹痛、肾炎等。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及儿童。中医学没有“紫癜”的记载,与中医学的“血证”“斑疹”“肌衄”相类。
夏老方中重用生地黄45 g为主药,重在滋阴清热凉血,兼顾过敏性紫癜和痤疮二者。依据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充分发挥生地黄减低激素毒副作用及帮助激素撤减的功效。石膏用量30 g,重在清气分热。夏老认为本案属热证,重在及时快速清热,因而石膏与生地黄同用,意在气血两清,以保万全。牡丹皮、赤芍、知母、玄参配用清热凉血,兼顾滋阴。蒲公英、紫花地丁、草河车、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等多种药物的选用重在清热解毒。徐长卿、落得打、地肤子、白鲜皮、菝契的应用均取其祛风之效。夏老认为过敏性紫癜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痤疮的发生也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祛风药可抑制肥大组织细胞释放组胺和5-羟色胺,从而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并能抑制免疫,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反应,即减低机体过亢的炎发性反应,因此临床结合辨证选加祛风药物可有效提高疗效。
由本案组方用药不难看出,夏老用药如用兵。辨证论治始终贯彻中医的整体观,从整体出发考虑局部病变:痤疮,既治疗痤疮又兼顾过敏性紫癜;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快速制敌,大量清热药物的选用即是明证;知药善用,一药数职,如生地黄;此外,衷中参西,也是夏老的特色之一。夏老关注并掌握现代药理研究,在辨证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加以选用,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首务,不为传统理论所束缚。
案2 董某,女,80岁,2011年7月28日初诊。 某院出院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2011年7月21日检查:肌酐318 umol/L,尿素34.9 mmol/L,尿酸527 umol/L,尿蛋白(+)。现觉乏力,夜寐欠安,水肿,舌淡胖,苔薄白,脉弦。证属脾肾亏虚,瘀浊阻滞。治拟益气补元,清利热湿浊,兼以活血。黄芪30 g,黄芩15 g,柴胡12 g,何首乌15 g,六月雪15 g,鹿衔草15 g,鬼箭羽15 g,米仁根30 g,徐长卿15 g,落得打15 g,半边莲15 g,半枝莲15 g,茯苓15 g,大枣15 g,炙甘草9 g,黄精15 g。14剂。 2诊:2011年8月11日。水肿显减,精神较佳,大便不畅,夜寐不安。守原方出入。初诊方加望江南30 g,苍耳子15 g,辛夷15 g,续服14剂。 3诊:2011年8月25日。2011年8月24日检查:肌酐284 umol/L,尿素31.1 mmol/L,尿酸409 umol/L,尿蛋白(+)。大便仍欠畅,夜寐不安。效不更方,8月11日方加槟榔9 g,苦参30 g,续服14剂。 4诊:2011年9月8日。诸症尚可,治从前法,7月28日方加望江南30 g,苍耳子15 g,续服14剂。 5诊:2011年9月22日。2011年9月21日检查:肌酐222 umol/L,尿素24.6 mmol/L,尿酸362 umol/L,尿蛋白(+)。稍感乏力,夜寐不实,余可。9月8日方续服14剂。患者现仍服药治疗中。
按:慢性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衰竭等)是一组常见的肾脏疾病综合征,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为其特征。归属于中医“水肿”“虚劳”等病范畴,与肺脾肾关系密切。本案患者已是80高龄,肺脾肾亏虚乃是必然,故夏老重用黄芪补益元气,参合黄精、何首乌、茯苓补益肺脾肾气阴。柴胡、黄芩清利湿热之邪。六月雪、鹿衔草、鬼箭羽、米仁根乃夏老肾病常用经验药,此4药包含了祛风、利湿、益肾、活血四大主旨。半边莲、半枝莲意在清热解毒。落得打、徐长卿用以加强祛风之力。
本案之用药生动展现了夏老相关学术思想在临证中的应用。重用黄芪补益肺脾肾之气,即一身之元气,修复损伤的肾脏组织细胞,即“生肌”作用,同时亦可调节免疫。夏老认为肾病也是一种免疫疾病与“风邪”相关,徐长卿、落得打、六月雪、鹿衔草以及后期加用的苍耳子,都为祛风之意。鬼箭羽重在活血化瘀,因血瘀存在于肾病的整个过程中。或气虚血瘀,或水停气阻血瘀,或脾肾阳虚寒凝血瘀,或气虚不摄、离经之血瘀,或病久入络血瘀以及阴虚津亏血瘀等。现代研究肾病肾小球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袢僵直、增厚,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球囊黏连、新月体形成等病理改变,从微观上讲即是瘀血状态。
因用药切合病机,且考虑周全,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患者短期内肌酐明显下降。
诸多名老中医都有自己的经验用药,但是学习者不能停留在某病用某药或某症用某药的表面认识,更应深究用药之理,就如夏老的用药都是具有指导思想一样。只有掌握了用药的指导原则才能在临床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况灵活选用,也才可能有所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