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胜旬
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已经整整过去一年,日本正逐渐全面停止核能发电,成为“零和国家”。不过,停止核电带来的巨大能源缺口,日本如何克服?日本社会和民众能够完全接受吗?
其实,由于系统的能源教育,日本社会对节能和安全使用能源已有很高认同,尤其是事故发生后,“宁可少开汽车、不上电梯来节能,也不要后患无穷的核能”已成为社会共识。而这种面向全社会的能源教育恰是中国这个消费大国急需补上的重要公民课程。
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开始重视能源教育,通过非营利组织普及能源知识,“把能源融入教育”。日本也在中学理科教科书中编入有关日本的能源教育内容,介绍日本能源史等常识,并在事故发生后向中小学提供有关节能的四种电化教材。日本认为建设节能型社会是一个教育大课题,需要社会各阶层广泛理解和共同努力,并延续几代人。所以,为促进能源教育,日本电力协会主办全日本能源大奖,对在能源知识或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活动中的优秀单位,每年进行评选奖励。与之相比,我们至今也没有规范统一的能源教育课程标准。
能源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对改变社会行为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带来很大影响。作为最有能源危机感的日本,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当高,并在节能技术上世界领先。而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有很高的节能和环境保护意识,把节能视作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新能源之外的另一种“新能源”。据笔者观察,东京居民很少有人以“开车为荣”,他们一般出行都依靠地铁,上下班开私家车的市民只有12%,与其相比,北京私家车年均行驶里程是1.5万公里,为东京的2倍多。
能源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为美日等发达国家民众所接受,并成为节能和高效利用能源的低成本办法。而在我国,人们的能源常识往往只停留在中小学教科书上简略的介绍上,能源教育仅限于一些高校的专门学科领域,人们对于节能一知半解,对于如何开发利用核能等新能源也是人云亦云,而在能源消费上更是缺少主动的责任感,只有到了油价上涨时才意识到能源消费。把能源教育从专业领域释放到全社会,提高中国能源教育水平,将是中国避免能源危机干扰社会发展成本最低的途径之一。▲(作者是贵州大学日本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