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晶
摘要: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对于一个人口众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结合目前中国城市的现状,从城市空间和道路规划的角度来讨论通过何种方法实现良好的城市交通运营,寻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条低碳之路。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公共设施;交通基础;公交系统
F512.3
1关于交通的低碳性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地球温度不断上升,低碳已成为很多领域中出现的高频词汇。1997年防止全球变暖国际大会(cop3)上作出从2008年到2012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不能超过1990年的5%的决议。其中来自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的總排出量大于20%,道路交通约占其中的17%。
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法抵挡汽车的普及化。一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正在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城市交通拥堵现象,而是通过解决交通问题,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关乎的是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
2现在城市发展中所存在的交通问题
2.1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带来的交通弊端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由于发展过快,土地资源利用存在很多不合理。城市空间结构不紧凑,浪费土地资源,加大城市扩张速度,增大对机动车需求量。
2.2出行方式导致的交通问题
从汽车普及化开始,导致城市交通问题加剧。汽车堵塞造成浪费时间,浪费汽油,增加碳排放量和各种经济损失,影响到市民的各种服务,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2.3城市道路级配结构的不合理
目前国内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道路功能不明晰,道路级配不合理”的矛盾最为突出。北京是一个典型的道路级配不合理的城市,城市内部道路网不通畅,不能够承担其本该具有的道路功能,不管是过境车还是内部车辆都涌上环路,导致城市主环线承载量超负荷。
2.4城市基础的交通空间不足
城市原有空间尺度较小,道路空间局促,随着大量机动车,市内道路完全不能够负荷车辆。如杭州是一个舒适的悠闲的旅游性城市,老城区范围小,城市空间尺度也较小,目前机动车的大量增加市区内拥堵现象十分严重
3城市空间的范围探讨可实施的对策
3.1合理布局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设施的配置布局和交通基础的设置布局是否合理,可以大大影响车行的总行程数和平均行驶距离。当这些数据降低,说明每次出行距离降低,便可考虑步行或人力车出行代替机动车出行,从而降低碳排放的目的。
3.1.1城市设施的配置
以住宅为中心,到单位,到学校,到医疗保健,购物等之间的交通便捷性和距离,控制开发郊外的购物中心,使城市空间规划尽量紧凑合理。
3.1.2交通基础设施的配置
主干道多有较宽的机动车道,设有自行车行驶环境,减少安全隐患,同时也提高机动车的行驶的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量。
对二级以下道路资源分配,改善步行空间,拓宽步行道宽度,以提倡发展行人、自行车等靠人力移动的交通手段的工具,机动车道也积极发展公交车等在路面行驶的优先权,限制其他机动车行驶流量。
3.1.3城市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固定搭配
集中的交通基础枢纽,城市的火车站,客运总站,及各个公交车站的站点,是否和各种设施邻近或交通是否方便。这种城市空间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对城市内部交通流量有较大的影响,应该提高城市规划与道路规划的综合性,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发展。
3.2合理规划道路构架
城市道路网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方面,城市道路等级级配及其布局是否合理,道路功能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系统是否能产生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人们出行是否方便、迅速。最好的路线是社会效益最大而社会损失最小的路线。①
首先城市干道中要减少放射性道路和方格型路网,路口较多并且过境车辆容易进入市区,发生堵塞。修建环城道路帮助过境车辆绕行的,可减少市中心的车流量。其次构建连续立体交叉,市轻轨地铁和高架的发展主要解决了道路岔口,环节拦截造成堵塞,防止事故。第三,消除交通瓶颈,城市堵塞主要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瓶颈地点,有效的消除这些瓶颈点,对环节交通堵塞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3.3提升非机动车和公交系统综合的发展空间
3.3.1重视系统的发展非机动车交通
将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手段来定位,积极推动自行车路网和存车场等有利环境的建设,促进自行车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城市交通战略。
首先要实行自行车道路网络化,尽量设置单独的自行车行驶空间,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机动车得通畅;其次,在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建设自行车存放空间,减少道路边上临时停车,不影响机动车和其他紧急车辆通行。
3.3.2加快城市交通综合体系
在大中型城市中,市区与市郊距离拉大,合理发展市郊交通枢纽。例如上海的莘庄,是一个轨道交通转换和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转换的站点,同时也是市郊和市区的转换区。
各个领域进行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构建以公共交通为骨干、以自行车和步行为接驳补充的低碳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达到多种交通要素的相互匹配,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交通资源充分共享,以实现降低使用化石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4城市静态交通的合理构架
静态交通可以控制机动车交通,将道路空间的利用更加秩序化。通过完善道路结构和利用交通管理手段,在确保必要的机动车使用的同时,将交通事故以及破坏生活环境的弊端减轻到最低程度。
3.4.1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
蛇行道路,促使司机不得不变换方向盘达到减速的目的;设置凸凹路面,通过设置阻力,达到控制速度的目的;缩小车辆通行宽度,常结合驼峰运用,得到比较好的减速效果。
3.4.2控制路边停车
道路变窄,从空间上限制停车;限定停车空间;停车管理,对停车的车辆种类和停放时间进行管理;防止机动车进入人行道,安装隔离桩,结合缩小道路变窄方法同时使用。
3.4.3控制机动车流量
设置拦截和调头空间,设计即使进来也必须原路返回的路网,防止道路沿线过境车进入市区。
4结语
城市交通的拥堵看似是车辆增加,其实是由于许多面层的因素导致了这个结果,那么也必须从许多面层去解决这个问题。形成一个低碳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空间规划,合理的交通布局,综合公交体系,低碳科技的普及及发展,正确积极的管理模式,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等等,将这些所有的因素调动起来才能更有力的推动低碳的发展。
减轻交通带来的环境负荷,提高交通效率和维持合理的成本系统,并考虑对社会各个层面利用主体的公平服务。可以说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社会所必须的交通条件。②
参考文献:
①[美]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著,2006,《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学出版社
② [日] 山中英生,小谷通泰,新田保次 著,2009,《城市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