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马江丽
图1 展厅内的龙舟
龙舟,顾名思义就是雕刻为龙形的舟船,分为龙身、龙头和龙尾三部分。龙身即龙舟主船体,船体外全部雕刻有龙鳞;龙头、龙尾采取与龙身分离雕刻的方法,便于安装和拆卸。最早的龙舟见于春秋时期的吴越一带。图1~2为陈列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央大厅的一艘龙舟。
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水上运动,中国各地的龙舟竞渡,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前后举办。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是中国人历来最为重视、庆祝活动最为出彩的传统节日之一。在中国,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并称“三大传统节日”;或者,将元宵节包含在内,并称“四大传统节日”。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庆祝项目,又称龙舟赛。受限于不同地域的局限性的传承,关于龙舟竞渡的历史渊源,至今仍众说纷纭。
关于龙舟竞渡较早的记载见于《荆楚岁时记》[1],“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竞渡是其遗俗。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著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怀沙》等几十篇脍炙人口的诗词,闻一多先生赞誉其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2]由于楚王的昏庸和奸臣的陷害,屈原的救国抱负得不到施展,以致于楚国都城终被秦军所破。屈原闻讯,感到已无力拯救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殉难。相传,屈原投江后,湖南当地的百姓悲痛万分,马上出动了大批渔船从各个方向驶入汨罗江设法营救。但是,一直寻遍汨罗江、洞庭湖,都未能寻到屈原的尸体。百姓们为了使屈原的尸体不受到鱼虾的侵蚀,又向江中投放了粽子一类的食物。由此,逐渐演化为角黍投江、龙舟竞渡的端午习俗。这也是当今关于龙舟竞渡起源最广为百姓接受的一种说法。
此外,还有一种并不广为人知的龙舟竞渡起源的说法,源于《荆楚岁时记》记载[1],龙舟赛却与越王勾践有关,“《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图2 龙舟上的鼓
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他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3]中论述为,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端午节),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还在急鼓声中,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闻一多先生基于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文物的说法,是学术界关于龙舟竞渡渊源较权威的解释。笔者也更为认可闻一多先生关于龙舟竞渡起源的推论,龙舟竞渡应是源于古吴越人进行的龙图腾祭奠活动。竞渡用的是龙舟,将整个舟船刻成龙形的目的,同吴越人文身一样,大概也是避蛟龙所害。只不过屈原在端午节这一日投江,后人在战国时期之后又逐渐将龙舟赛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
研读屈原的伟大作品之一,即根据楚国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神乐歌加工改写的民歌——《九歌》。在其《湘君》篇中[4]就对划龙舟有了直接的描写,“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郭沫若先生将其译为:”你们踌躇不肯走,等待谁呵,在那河的中流?打扮得多么美好呵,快来赶我这香木的龙舟。湘水呵,沅水呵,不要起风波!江里的流水呵,也要心平气和! 你们等待着先生,没有来么? 吹着排箫,在想哪一个?驾着龙舟我们往北飞,在洞庭湖中我们好打来回。”可见,龙舟远早于战国之前就出现且存在了;早在屈原之前,已有龙舟竞渡之俗。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久远,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最古老的端午节,在屈原之前的龙舟竞渡,这才是端午节的真正由来。
龙舟赛是极其壮观和富有刺激性的竞技活动。自古至今有很多诗篇描写了龙舟竞渡扣人心弦的竞赛场面。
唐代诗人张建封(735—800)在著名的《竞渡歌》中写道,“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挂彩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同时代诗人刘禹锡(772—842)所写《竞渡曲》一诗则记述的是湖南沅江的龙舟赛场面,“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图3 龙舟的龙首
时至今日,龙舟赛的形式各具地域性特色,龙舟竞渡仍震撼人心。参赛的龙舟船头要有一人擂鼓助阵;舟尾有一人掌舵,作为指挥撑大桨。具体龙舟上的划桨人数根据不同龙舟的大小和长短来确定。在接收到下达的竞渡令后,龙舟竞发,奋力争先,鼓声雷动。在三峡秭归——屈原的故里,龙舟竞渡的形式尤其抢眼。龙舟赛要配以一整套楚地民歌和陕江号子的唱腔和曲调,即起鼓、挑桡、游江、招魂、竞渡、回舟等[5]。桡工和岸上的观看龙舟赛的百姓一起和调,响彻云霄的龙船调为本就壮观的龙舟竞渡更添了高亢的竞技氛围。
图4 龙舟的龙尾和舟尾大桨
图5 展厅内的龙舟
龙舟赛作为我国劳动人民文明传承的体现,试想竞渡为何要将舟船刻成龙形?原因不外乎,龙图腾渗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舟赛激烈的竞技形式下,蕴藏了祈求龙王保佑平安,免遭旱涝灾害并祈祷五谷丰登、子孙繁衍等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广大的劳动人民对龙和自然的敬畏和祭祀。闻一多先生总结说[6],一方面端午节日的活动项目中,有那样多与龙相关,一方面这风俗流行的历史最久,保存的色彩最浓厚的区域,因之也可以判定为这节日的发祥地的吴越,正是古代一个龙图腾团族的分布区,然则,我们不但可以确定前面提出的假设,说端午的起源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说它就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进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马克思将图腾定义为 [7]:“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都源于某一种动物,植物和自然物,并以之为图腾,图腾是神化了的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中,从帝王阶层到民间百姓,龙文化覆盖了神州大地。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自古,龙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保护神,是保佑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的神灵,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发现于河南濮阳西水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龙,据考证距今已6000多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龙图腾崇拜体现了超凡神性能量的中国文化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心理的认同。龙本身的形式融合多种动物的特质,龙能陆栖、能潜水、能腾空,定型的龙形是艺术巧妙加工的多元组合,它是融合、团结、统一的象征,突出强调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体现之一。
龙舟竞渡,是具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众性娱乐竞技项目。从目前我国民间每年举办龙舟竞渡的情况来看,龙舟竞渡活动不仅没有衰退,而且有继续发展壮大的趋势。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沿江地区,龙舟竞渡作为主要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很大程度上与龙舟竞渡在当今社会具有的积极现实意义是分不开的。
首先,龙舟竞渡基于中华龙文化的基础,真正唤醒了民族的凝聚力。龙舟竞渡体现了古人敬畏自然,渴望征服自然的心理,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构筑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民族心理上的巨龙,塑造了一代又一代自立自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华儿女。
其次,龙舟竞渡,众人齐划桨,龙舟歌起,和着鼓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幅众人一心、奋勇前进的激励画面。龙舟竞渡既能锻炼众人的体魄、增强体质,同时也是一项考验团队合作的运动。龙舟赛体现出了现代社会的主旋律,能培养同心协力、坚毅果敢的体育精神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增强团结进取的团队合作意识。
最后,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迫切需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龙舟竞渡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社出版(36页),1985年
[2] 闻一多,人民的诗人——屈原,《诗与散文》,1945年6月
[3] 闻一多,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生活导报》,1943年第32期
[4] 何新,诸神的起源·续集:《九歌》诸神的重新研究,《湘君》篇(62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5]傅德岷,
[5]韦济木,马培汶,中国八大传统节日,重庆出版社,2005年
[6]闻一多,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人民出版社,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