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淼 陆亚婷(常州市档案局,江苏常州,213022)
1921年瞿秋白在莫斯科
十月革命后,瞿秋白为了拯救苦难深重的中国,为了辟一条光明的路,以《晨报》记者的身份,奔赴世界革命的中心——苏俄,寻觅救国救民的圣火。他首译《国际歌》,三见革命导师列宁。
1920年10月18日深夜,瞿秋白在张太雷的送行下登上了从天津北去关外的列车。同行者除北京《晨报》记者俞颂华和李宗武两人外,还有中华民国政府新任命的驻莫斯科总领事陈广平等三位外交官。
前晚在天津,瞿秋白与常州老乡、同窗挚友张太雷同榻长谈至夜半,谈得那么酣畅,那么契合。他们谈到在常州府中学堂时的学习生活。记得经常到阅览室去翻看《民权报》、《申报》等新潮书刊,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寻觅新鲜知识。他俩曾议论过:“我们祖辈被满清王朝奴役了两百七十多年,国家给他们弄得像什么样子,非把腐败的清廷推翻不可!”辛亥年,听到武昌起义的消息,他们带头剪辫子,跳呀蹦地上街参加庆祝游行。还有反对袁世凯在《二十一条》上签字,反对他称帝复辟,上街宣传“勿买东洋货”等情景,历历如在眼前。他俩谈到当年常州老西门外运河两岸打铁工人、船工和渔民的悲惨生活。瞿秋白还提起有一天他在东门太平寺前,看到一位小女孩头插标草跪在地上,她那衣衫褴褛的老父在旁边,哀求过往行人出钱买他女儿去做使唤丫头或者童养媳的情形,给了他极大的刺激。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后,瞿秋白、张太雷差不多同时参加了李大钊等发起的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封建势力的阻挠,想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能是空想,中国只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瞿秋白以《晨报》记者的身份去苏俄。他告诉张太雷,此去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调查研究,研究共产主义,研究俄国共产党,研究俄罗斯文化,拨开云雾见青天,好让国人了解苏俄的实情。
在哈尔滨滞留五十多天后,终于等到白军谢苗诺夫被打垮,残部逃到濒临鞑靼海峡的滨海州去了。满洲里到赤塔一带的局势终于恢复了平静。
出了中俄边境,俄属的西伯利亚风雪弥漫,荒凉肃杀,往往几十里渺无人烟。17日到达奥洛维扬车站时,一座铁桥已拦腰折断,桥下还压着破火车。瞿秋白等乘坐的外交专用列车只能从冰封的河面上搭就的铁轨上走。只听“轧喳”、“轧喳”的冰响,突然一震,砰然数声,不好!车下的冰碎了,车要出轨了!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喉咙口。但火车终于慢慢地通过了这一险地。瞿秋白等额手称庆,嘻嘻地笑着说:“唐僧和孙悟空当年去西天取经,过的是火焰山。我们这次去赤都,老天也要让我们尝一尝绝处逢生的滋味哩!”
1921年6月至7月,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图为瞿秋白(后排左二)与共产国际部分代表合影。
1921年1月25日晚,列车终于到达了赤都——莫斯科。
3月8日至18日,瞿秋白采访了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全过程,写了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饿共产党》发回国内,在北京《晨报》上连载。正是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以实物税(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用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代替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纠正了过去一些“左”的偏差,开始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大转变。
1921年6月22日,是瞿秋白终身难忘的日子。在克里姆林宫安德莱大厅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瞿秋白第一次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革命导师——列宁。
大厅里座无虚席,人头攒动,除了世界各地52个国家、103个组织的605位正式代表外,还有俄共(布)各地党组织的成员以及各国的记者们。红绸装饰的主席台上,“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大幅标语,在众多巨灯的映照下发着夺目的光彩。第三国际执委会代表季诺维也夫高声宣布大会开始。在欢呼声中,瞿秋白已经熟悉的《国际歌》旋律在会场里回荡。
列宁出现了!暴风雨般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瞿秋白屏息凝神地注视着列宁那发亮的前额、微向前倾的身子和不断挥动的有力的手臂,如饥似渴地聆听列宁的每一句话:“同志们!我们现在是第一次在这样的条件下开会:现在共产国际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真正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组织机构,它在各个最大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里都有了自己的基础……”
是啊!瞿秋白想,不但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连被列强压迫欺侮的东方国家中的先进分子,不也正行动起来,组织起来了吗?6月初赶来莫斯科的张太雷曾告诉他:在上海、北京、长沙、广州等地,都已先后建起了共产主义小组。他和杨明斋两人就是以将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名义来参加共产国际三大的。
会议历时21天。列宁前后讲了三四次话,多数用俄文,有时也用流利的德语、法语。瞿秋白有一次在走廊上遇到列宁,就用俄语提出几个问题向列宁请教。列宁听说他来自中国,十分高兴地指点他该翻看哪些教材。
当时的瞿秋白,已自视为一名新入伍的共产主义“小卒”。他与张太雷共同起草,给共产国际三大献上一份礼——《关于建立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中国支部的报告》。报告共九部分一万四千余字。同时,瞿秋白在张太雷介绍下加入俄共(布),成为预备党员。
列宁接见中国代表团时,瞿秋白任翻译。列宁语重心长地对中国同志说:中国工人阶级要团结其他革命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前进。列宁还非常关心国共合作这一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摄影记者拍下了一些珍贵镜头,其中有一张是瞿秋白站在微笑着的列宁左侧,这张宝贵的合影可惜没能保存至今。
大会历时12天,通过了由张太雷起草的《告东方各民族书》,号召远东各国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921年瞿秋白(右)与李宗武在莫斯科
瞿秋白支撑到大会结束,血痰又现,2月7日被送回莫斯科,再次住进了郊外的高山疗养院,发烧昏睡了四五天。医生说他一叶肺已经烂了,生命最多只能维持二三年。面对病魇,瞿秋白想起了战国时墨子的话:“圣人不患苦难,而患疾病。”但他是乐观的,社会主义的信念支撑着他,他高兴地看到世界革命的怒潮、中国革命的怒潮日益汹涌澎湃。他探索到苏俄这座琳琅满目的宝山,他要拼着病弱的生命,把革命的宝贝更多地运回中国去。
1922年11月5日到12月5日,瞿秋白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之后,中国代表团团长陈独秀鉴于国内革命斗争形势的迫切需要,请瞿秋白一同回国工作。
12月21日,瞿秋白“低徊不舍”地离开了“活泼泼地向上的”“世界第一新国——劳农的国家”,作为报春的“江南第一燕”,衔着寻觅到的圣火,飞回苦难深重的祖国。他深信:圣火的光亮虽然还很微弱,但终有一天会照亮整个中国大地,照亮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