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池
(四川省电力公司内江威远供电局,四川 内江 642450)
配电网增强供电的可靠性进一步保证电能质量的方法有四种,即减少配电线路发生故障的概率,进一步优化开关的安装位置和个数,继续增强网络间互连的能力,从外引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及管理系统。
城市的电力配网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础设施之一,也是现代化城市所必须的能源供应系统。配网建设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等。
就配网规划问题来研究,大幅度地增强供电质量服务以及其可靠性,对于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竞争力、进一步降低电网电能的损耗、节约电能资源有重大的意义。电力系统的规划一般来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电源的规划、主网的规划以及配网的规划。但长期以来,配网的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电力规划研究工作则主要集中于电源的规划和主网的规划上,中国配网缺乏优质的规划和工程建设,电力配网自动化的水平及其发展状况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到目前为止,电力配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工程网架结构单薄、电力设备太陈旧、事故频发、线路接近超载、可靠性较差、电压的质量低等,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电力配网技术比较落后;网架的结构薄弱;居民电压不稳;网络中的损耗过大;自动化水平较低。针对电力配网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这个问题,在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实施以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电力配网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及改造。
通过改造,逐步解决了以上相应的问题,使配网的结构更加科学化,保证了电网的安全性,而且降低了电能损耗,增强了电能的质量和可靠性,在保障了电力企业自身经济效益和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的同时,也使得电力配网能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用电的需求。全面规划和改造电力配网,既能够有效地减小容量要求、进一步降低网络的损耗、降低施工投入,提高相关供电企业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利用率,还能有效的降低建设投资以及维护费用,从而为供电企业带来更多更巨大的客观经济效益。
配网管理业务是指通过对各个领域的具体业务的协作,从而完成各种业务的处理,也才能为配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以及配网的科学规划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配网的管理与其他业务同步的有序协作,能够提高总体电网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度。总体业务模型如图1所示。
配网的建设业务是指从变电站的开闭所出现的对整个配电线路所需要的建设需求信息的收集、线路的规划和设计,线路建设中设备选择以及材料的配备,线路的建设以及设备的安装、线路建设的实施过程中质量与进度的管理、线路建设完成以及中间的验收管理、线路建设完成后的投运和管理。配网的拓展业务是指收到用电业务的发展和拓展的影响,原先建设的线路逐渐不能够满足日常供电的要求,从而需要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加装上配电变压器和利用相关设备或者延伸输电线路。配网的拓展管理也包括延伸规划和设计,既延伸线路建设相关设备以及材料的配备,延伸线路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和进度管理、延伸线路建设的完成以及中间的验收管理、延伸线路建设的完成投运及管理。而用户设备接收管理则是指对于原来属于该用户产权的配电线路或是用电设备拟转移成为公司产权前的核实、记录以及线路运行的设备明细和运行状况包括缺陷的核定,并进一步提出线路在接管后未来的运行方式方法。电力配网的建设与拓展工作大体上是以营销工作为中心而展开的,所以工作来源的基点是用电业务的报装以及营销业务的市场拓展配合规划。因此,就要求电力配网建设的拓展业务在系统实施时要充分使用一体化的企业信息平台从而能够与营销管理业务能够形成紧密无间的耦合业务流。一般由营销业务来发起供用电的需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中,从营销业务的应用中发送供用电的相关信息再到生产的管理模块,生产的管理模块再根据业务需求分发相关的业务项,从而在生产管理中一步步完成与电力配网建设相关的管理工作,等到电力配网建设完成以后把信息发到营销业务的应用中,由营销业务应用来完成最后的管理工作。
其次,电力配网建设工作也包括对线路及设备的管理,也就是说由于原线路以及设备不能满足用户需要或者由新的线路及设备来替代,或用户退出、停用,上面2种情况所引起的线路退出和设备停用是电力配网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也归入电力配网建设管理中。
电力配网的管理可以说是电力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整个电力企业运行管理的重要方面,电力配网的建设工作围绕相关电能产品销售工作展开的,所以,业务流程和营销管理业务密切相关,是对营销管理业务的延伸,也是对其业务的重要支撑。电力配网管理工作涉及很多资产购置和对工程的管理,物资管理是业务的开展的重要支撑。此外,电力配网科学运行方式也保证了供电的稳定性,也影响电网的运作方式。整个电力配网工程工作与其他业务诸如调度管理、营销管理、物资管理等发生业务流和信息流的交汇。
图2 电力调度自动化
对电力配网项目工程管理的目的是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加快结算进程、降低纠纷的现象,以便缩短工程的周期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体现出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在配网建设项目的研究中还应该考虑到各个参与单位遵循的设计深度、施工图设计的深度以及工程量计算和编制的规范,三者之间必须相互配套和协调;各个单位应该制定有效制度,积极分担职责、相互配合。做到这些,电力配网用工程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才能把对建设项目工程量的管理落到实处。
[1]吴世梁,熊卓远.电力建设项目业主管理手册[K].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梁世连.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肖世杰.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思考[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9):1-4.
[4]余贻鑫.面向21世纪的智能配电网[J],南方电网技术,2006,(6),14-16.
[5]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等.智能电网综述 [J].电网技术,2009,(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