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贾志宏
建立图书馆联盟的初衷,是要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人们所期待的图书馆联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1)联合目录;(2) 公共检索;(3)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4) 协调采购;(5) 电子资源建设;(6) 资源合作贮存等。这些功能在现有的图书馆联盟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应用。而发展到以后会怎样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未来的图书馆联盟。
不远的将来,图书馆联盟能够实现:与读者的接触,不再仅仅是通过借还书刊,理想的图书馆联盟有各种全新的界面,可以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手段,参与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咨询,是人们生活中一个常用的重要的咨询部门。联盟可以偏重于文献资源的提供,就像现有的国内救助电话110、120或国外的911,也可以接受全方位的咨询,因为我们拥有全方位的信息资源。例如,某读者做饭前,想学一道新菜,联动的图书馆联盟可以尽快提供有关的书刊杂志,在网上显示这道菜的做法,甚至可以马上播放有关菜系的光碟。用户可以点播某菜系的一个菜谱,就能学习或考证一道菜的各个细节。再如,一位研究人员需要一组具体数据,图书馆联盟会马上找到该组数据,如果不能提供具体数据,则会提供相应的网址或数据库链接。图书馆联盟不是统一的或唯一的,可以是共存的多个大型的图书馆联盟。图书馆联盟也需要同其它咨询部门联网,一些专业服务可以通过这些部门完成。
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或其它机器操作方法,甚至学习飞机的驾驶,体会宇航员平时的生活状态,都可以通过图书馆联盟的虚拟现实资源与技术来实现。这样的学习,让体验者感受更深刻,效率更高。
要实现理想中的图书馆联盟愿景,国际化合作、全球图书馆联动是一个重要前提,而目前的图书馆联合、合作的趋势已经显现。具有大型联盟性质的OCLC已经与多个联盟联合,如与清华大学、方正阿帕比都有了较深的合作,且与我国台湾图书馆合作由来已久。
图书馆超级联盟(Superconsortia) 组织也已经浮出水面,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界,联盟与联盟之间再组织成为一个更大的联合体,称之为联盟联合体(Consortia of consortia),又称为超级联盟 (Superconsortia)。目前,大学“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ICOLC)正在成长。这是一个由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个机构和联盟形成的国际性组织,1997年正式称为 ICOLC,每年两次正式会议。ICOLC已经吸纳了世界各地约 150个图书馆联盟。联合体主要面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服务,且讨论协作,诸如电子资源建设,或对图书馆馆长、联盟管理者认为重要的议题举办会议。[1]
我们憧憬未来的各图书馆文献最大限度地数字化,每个图书馆的目录、索引直至全文都已经数字化,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这样,任何一个问题的各个层次的答案都能被方便查找。
数字化资源是当前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内容,协调采购和资源分布是图书馆联盟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内外各个图书馆购买数字化资源的比例不断增加,数字化的出版商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出版商对作者书稿一律要求交付电子版,意味着新出版的书籍都有数字化原稿。图书馆买到的每一本纸质书本都有电子版。
我国已经建设了一批国家级数字 图书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等。已经建设10周年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使全国1005所高校师生受益,并建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的框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收到很大成效。
地方各图书馆也加快了数字化建设和联盟建设。各省市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立了地区性的或行业性的联盟,合作进行数字文献信息的共建共享。
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地应用在军事、空间探索、医学、工业制造、娱乐业、科学计算可视化、教育、艺术创造、建筑设计和考古等领域,在图书馆联盟对读者的咨询中,可以用于技术学习,亦可以用于欣赏特殊风景、建筑、地貌内部的详细状况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一个有图像、声音、化学气味等的信息空间,让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口令、手势等参与到信息处理环境中去,它已不再是单纯的数字信息空间,而是一个包容多种信息的多维化的信息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在图书馆已有示范应用。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建立了“虚拟现实阅读站”,阅读站借助Flash技术与人体手势识别系统,可以进行虚拟阅读。在国家图书馆北馆,读者可以不接触实际书籍,不进书库,就能看到图书馆整体立体图像,按照指引进入书库,以最近的路线找到一本书,进行阅读。国家图书馆已提供了民国文献、文津图书奖、地方志及古代典籍等文献。
一个值得期待的全新的图书馆联盟将会出现。因为阮冈纳赞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信念:要让书籍为读者服务,要为每位读者找到他们需要的文献资料,要为每本书找到适合它的读者,为读者节省时间。他说图书馆是一个增长的有机体,图书馆联盟正是阮氏所描述那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1]周明华,谢春枝.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