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强,张秋月,汪元元,王保和
“疏泄”一词最早出现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内经》虽未明确提出“肝主疏泄”,但在其篇章中多处论述了肝气具有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其性随,其用曲直……其政发散……其藏肝”。应当注意:《内经》仅提及土疏泄,而未言木疏泄;同时这里的疏泄仅仅指一种病理现象,与肝脏的生理功能并无关联。
自此之后,直到宋元,对“疏泄”一词,医家少有涉及。最早提出“肝主疏泄”一说者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他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新……”朱丹溪之后,以致明清,“肝司疏泄”被广泛提及,逐渐形成了重要学术理论概念[1-2]。
《素问·六节藏象论》概括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肝在五行属木,与春季相通应,其生理特性为主升发和条达,后世以主疏泄来概括肝的这一生理特性。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因此,肝主疏泄主要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3]。
同时,“肝主疏泄”的概念,包括调畅气机、促进全身气血水液运行、促进脾胃消化、分泌胆汁和调畅情志等作用[4]。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要靠气不断地升降出入运动来完成,人们通常把这种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为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升降出入正常,气血水液运行通畅,保证了各脏腑器官的供给。此外,肝还有分泌胆汁和促进脾胃消化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木曰敷和”;“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其性随,其用曲直……其政发散……其藏肝”;“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化生,其气美,其政散,其令条舒。”从中可以看出,肝木在生理上具有生发、舒达之性。概况来说,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气化作用的升降出入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5]。
3.2调节精神情志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6]。3.3维持气血运行 肝的疏泄能直接影响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统摄血液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得以随之运行,藏泄适度。
3.4调节性与生殖 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如朱丹溪所言:“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7]。
总之,肝脏是储藏血液,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脏器,对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有较大影响,其生理特点对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临床一些常见疾病,如高血压、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等,均具有典型的肝脏失于疏泄的表现[8]。深入研究“肝主疏泄”理论的理论内涵,不仅对于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上述疾病的诊治水平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9-10]。
[1]李冬花.“疏泄”源流释疑[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2):30.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7.
[3]王静波,李如辉.“肝主疏泄”理论的发生学原理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17(1):46.
[4]马月香,乔明琦,张惠云.肝主疏泄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J].光明中医,2007,22(1):11-13.
[5]叶 蕾.试论肝生血气与肝藏血[J].江苏中医药,2005,26(2):44.
[6]于 峥,张婉瑜,邢晓彤.肝之藏血与疏泄[J].现代中医药,2010,30(4):59.
[7]敖海清,朱艳芳,徐志伟.肝肾“藏泄互用”内涵发微[J].江苏中医药,2011,43(3):5-6.
[8]杨继兵.从肝论治高血压病浅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4):17-18.
[9]贾锡莲,王宝仙,张 艳.肝郁证患者防御机制特点的临床分析[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1):14-15.
[10]马月香,张珍玉.“肝者,将军之官”新释[J].天津中医,2006,23(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