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东
一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设置酒宴,举办招待会。这次官方的正式聚会,估计参加者众,文武百官想必尽数出席,连70位博士也都受邀到场。只是这场气氛热烈的招待会,在进行中有些不愉快,恐怕连秦始皇本人也没料到。
仆射周青臣领头趋前颂扬说,从前“秦地不过千里”,完全仰仗“陛下神灵明圣”,才平定海内,四方“莫不宾服”;把诸侯国改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您的威德,自古到今谁人能比呢?这个马屁拍得很到位,秦始皇很受用。
没想到,关键时刻杀出了个淳于越,他当面向秦始皇表示了不同意见:殷、周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靠的是分封子弟功臣,来辅佐自己。如今陛下虽然拥有天下,但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靠谁来救援呢?凡事不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还没有听说过。周青臣当面阿谀,只能加重陛下的过失,这人不是忠臣。
秦始皇闻言后什么反应,史书中没有记载,唯一的记录是“始皇下其议”。历史又一次把发言权交给了李斯。果然,李斯一言,满座皆惊—“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笼统言之,李斯的发言内容大体如下:首先是阐述自己的认识论,即对历史时势的认识,突出“与时俱进”的史观;其次,强调制度和政策的现实必要性,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批判复古派;接着,上纲上线,话锋一转,开始咄咄逼人:“儒生之所以要效法古代,目的是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分析、评价、定性,李斯在铺垫之后,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焚书建议。
不过,李斯的系列化主张,可能并非全是在宴会上的言说。很大可能是,他在这次酒会上,只是旗帜鲜明地批驳了淳于越的复古观,并指出其危害性,而具体的焚书建议,则是事后深谋远虑的结果。
对于宴会上的复古言论,李斯在事后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不再追究;二是高度重视,组织更加猛烈的批判;三是乘虚而入,让斗争全面升级。
李斯在秦国政坛属于步步为营的“不倒翁”。他出于吕不韦的门下,却能够成功地摆脱吕党的牵连,获得秦始皇的信任与重用;以楚国游士的身份入秦,却能度过逐客的危机,步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位。这一切,除他本人的才干之外,还得益于他的远见、谨慎和对时机的判断与把握。
然而,李斯的深谋远虑,何以引发一个被后人口诛笔伐的恶劣事件?对李斯的焚书奏议,秦始皇大笔挥“可”,是否可以作为秦朝政治走向文化专制乃至全面专制的标志?焚书事件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注意的原因?
二
围绕分封制还是郡县制,朝堂之上的制度之争,这不是第一次。早在八年前,秦始皇完成统一之初,朝廷就为此展开过讨论。那一次是由丞相王绾提出分封建议而引起的。王绾认为,燕、齐、楚地处偏远,如果不在那里设王,就无法镇抚,所以向秦始皇提出了立各位皇子为王的奏议。
秦始皇不置可否,把议题拿到桌面上让大家讨论,结果“群臣皆以为便”。可见,分封一派在当时的秦国政坛是占优势的。但是,廷尉李斯不以为然,他以周的衰亡为例,旗帜鲜明地向秦始皇表示,分封之法不可取,因为分封会带来彼此之间的征战。这是李斯提出否定的要点,也是他进行论证的逻辑起点。秦始皇对此深表赞同,以设立36郡的创新制度,结束了第一次朝堂上的制度之争。
但这一次的制度之议画上句号,不等于说分封的强大声音从此烟消云散。
今天,我们也许很难明白,王绾的分封之议为什么会在秦权贵大臣中有如此巨大的市场。一个似乎是“倒退”甚至是“复辟”的制度,为什么会有众多追随者?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大臣们的心里都有一份王绾式的担心,那就是统一后的秦帝国地域过大,边远地区天高皇帝远,局面不大容易控制;再一点,就是分封制搞了那么多年,有一套完全可以借鉴和参照的运作模式与制度规定,足以在各个阶层尤其是公卿大夫阶层形成习惯成自然的“文化基因”。
滅山中贼易,灭心中贼难。秦帝国虽然消灭了诸侯,但是凶悍的利剑与铁蹄无法消除诸侯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何况,丞相王绾还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复古派,他只是一位非典型的分封制设计者。因为他的分封主张,是对局部地区的分封,是为了安抚边远地区而采取的制度化安排。这种主张并不是周朝分封制的翻版,而是一种带有混合并行意味的新制度—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的制度,大体类似后来西汉推行的郡国制。
然而,王绾提出的制度设计到底是怎样的,他提出来的让皇子为王究竟是为多大权限的王,由于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一个庞大的帝国,一个天下一统的河山,从战火中突围出来,一下子来到人们眼前,来得太快,让身居高位的王绾还来不及考虑未来国家制度的具体细节。
相比王绾,李斯不仅是鲜明的革命派,更是注重细节的行政干才,一位思维缜密的务实官员。从他身为小吏就痴迷帝王之术的成长经历可以判定,他为天下归一这一天,等待并准备了很多年。
秦在统一天下之初,力主推行郡县制,大致来自李斯国家利益至上的一贯思想,也来自他对帝国实施中央集权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分封导致征战存在着隐忧和足够的警惕—这一点,秦始皇的看法一定和他高度一致。但从人数上看,他们君臣二人是少数派。
虽说少数派战胜了多数派,但这是一次正常而和平的讨论。从秦始皇让大家议论,以及最后决策的过程看,它大体是在一种商讨的气氛中完成的,属于决策前的正常议事程序。
然而八年之后,分封制再次被提出时,事情的发展却让人惊心动魄。
三
从一场欢庆的酒会,到全国烧起同一把焚书的火,可以肯定的是,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李斯的意料,甚至也超出了秦始皇的意料。从事件的演进和后果上看,李斯无疑是始作俑者,是事实上的文化纵火犯。
关于李斯焚书的动机,后人评说甚多,代表观点有这么两种:一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李斯迎合秦始皇,所以无所不用其极,把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上纲上线,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忠心;二是李斯深受法家愚民思想的影响,不想让百姓掌握知识,更不想让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他认为这样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第一点涉及私欲,第二点则关乎立场,而对立场的坚守,应该是李斯提出焚书建议的主因。
按照性格学的说法,李斯的身上具有从势和主动这两个鲜明特征。从势,并不意味着他要丧失一切原则和立场,相反他要以一定的立场来证明自己和上级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由此会形成他在议政或制定政策时的惯性思维,形成他基于立场的第一反应。而主动的特征,会让他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李斯的第一反应是经过对立场的长期酝酿、对职业的有素训练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而形成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一定和秦始皇的立场无原则冲突,才使得他多年受信任和被重用。就此而言,在反对分封制的问题上,他不需要刻意迎合秦始皇以求信任,因为无论他的思想,还是他的职责所系,都已自然而然地和秦始皇站在了同一个战壕里。
防患于未然,防什么?是由李斯的思想意识决定的,不会脱离他的国家意志和强权至上的思维轨道。所谓分封问题,只是他推进防范体系的一个难得的由头,是进行破题的现实材料。李斯不担心分封制度会卷土重来,因为早在八年前,秦始皇和他还属于少数派的时候,他们就果断地选择了郡县制;而经过八年的实践,帝国的实力在郡县制下不断被强化,在这样亘古未有的大好形势面前,自负而又好大喜功的秦始皇怎么可能舍弃“独创”的郡县制而去重蹈分封制的覆辙呢?这一点李斯很清楚,而重弹老调的淳于越,显然是在不合适的地点说了不合适的话。
但是话又说回来,即便淳于越再不识时务,也绝不是导致秦始皇最终焚书的理由,只有李斯的基于立场的第一反应,才是酝酿风暴的策源地。
焚书之举,是法家的传统动作,这个传统能上溯到秦孝公与商鞅时代。《韩非子》有记载说:“商君教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孟子》说过:“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其典籍。”这一法一儒的典籍里关于焚书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商鞅让厚道的秦孝公焚烧诗书,很可能是第一个焚书教唆犯;秦国的焚书和推行法令,像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总是被相提并论,这种思维一直延续到秦朝的建立;焚书之事不限于秦国,其他六国也有,而焚书的动机是“恶周礼害己”,也就是怕过去的正统思想影响自己的政策。
孟子作为战国时期儒家的领袖,对焚书动机的阐释可能过于简略。相比之下,法家的理论家韩非对此的研究,当是同时代的翘楚。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这是韩非对理想社会的勾勒—以全民学“法”运动代替书籍的传播,以政府官员的训诫代替“先王之语”,以动员民众对敌作战代替私带兵器。韩非的理想同样来自他的第一反应,来自他法家思想家的极端立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是他的基本判断,而这个基本判断的背后,是他對专制政权效率的推崇,以及对民心民意无情的打压。至于如何压制驾驭老百姓,韩非总结有上中下三策:“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当然,韩非之说,主要还是理论主张。无论推行愚民政策还是落实专政措施,他限于倡导者,也可以算是政策的研究和设计者,但不是具体的实施者。对于法家在秦国的长期实践,他也只是一名观察者、研究者和欣赏者。但秦国围绕“耕”和“战”的富国强兵之道,却被他一眼看穿了。“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于军”,能入韩非法眼的社会就应当是这样的,劳动之人和从军之人都听从政府的统一号令,达到“归于功”和“勇于军”的需要。
如此社会,思想文化根本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禁止的问题。这就是李斯要完成的使命。
李斯虽然杀了韩非,但是对韩非的思想遗产却烂熟于心,作为法家政策最重要的实施人,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韩非思想在秦朝的实践。李斯在提出焚书建议时,对韩非思想的领悟早已是驾轻就熟。他给出的理由只有一句话,即“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于下”,也就是帝王威信下降和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势,其潜台词是,如果任由“私学”非议和对抗皇帝所立之“法”,如果还有书的存在,如果还有不利的议论,那么,处于九五之尊的皇帝如何让人臣所尊?那些势力和影响越来越大的知识分子将如何控制?
焚书令是在第一反应的前提下,李斯和秦始皇在专制路线上达成的又一默契。
编 辑/高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