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学院经验对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

2012-01-29 04:50:20杨景波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

黄 树 杨景波

(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政府为了满足新加坡不断飞速增长的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一所综合性学院,是新加坡教育部直属的以理工科为主的高职教育院校,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与相关国家合作创办的三大学院:德新学院、日新学院和法新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教学工厂”、“双轨制”的办学理念一直被我国的职业院校奉为高职教育的典范,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国内职业教育研修团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和学习。的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其办学经验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及成因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发展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合理布局,弥补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空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定位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几年来,高职院校雨后春笋般地办了起来,其中既有政府全资的新建公办院校,也有企业或个人出资创办的民办院校,还有本科院校出资的二级学院等等。

高职院校尽管数量众多,但办学质量良莠不齐。国家明确将其定位为应用性人才培养,可国内相当多高职院校却办成了普通专科院校,并没有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很多专业建成了普通学科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实践技能较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到立足之地,就业情况令人堪忧,反过来又影响了招生及办学。其现状及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差 我国的高考体系决定了只有那些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才会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一方面,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自身不愿意努力,对自己又没有信心,相当数量的学生只想混个文凭了事;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填鸭式”教学法仍然被广泛地运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用于锻炼学生操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时间过少 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高类院校的总学时是固定的,公共基础课占用的课时太多,挤占了大量专业实训课的时间;其二,相关实训室数量太少,一方面,学院投入的设备经费不够,另一方面,主观上也不愿意投入太多,往往建设的实训室越多,后续的维护费用也就越多。

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很少有阶段性、综合性的项目实践设置 通常我们普遍认为,学生只有在学习了大量的课程之后才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时才会考虑安排实践环节。一般情况下,综合性项目实践环节通常被安排在高年级的教学任务中。由于学与做的间隔时间过长,学生很可能早已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遗忘,经常会出现在项目实践的时候,指导教师还要经常帮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由于没有不断地利用项目进行知识巩固的环节,毕业设计项目就更是如此了。

教学过程中设置的实践环节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尽管现在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比较注重强调“双师型”或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验,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应聘上岗的要么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研究生或本科生,要么是企业中的普通技术人员。他们的知识结构无法真正使他们做到与企业科技发展同步,根本不能把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从而导致给学生设计的实践项目不是模拟的就是落伍的。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实践教学经验的内涵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基础之上创出了具有特色的“双轨制”,另外,他们主导的“项目主导学习”、“教学企业”、“无界化”、“E-learning” 和 “AES 知识分享”等办学理念和方法都成为高职院校争相学习的标杆。

项目主导学习 在每个学期中设置学期项目,利用学习项目所需的科技进一步探讨相关的课题,以此加深学生对该项目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领悟程度。它的主要学习路径为“项目+理论+研讨+实训”。

教学企业 以前称之为“教学工厂”,就是按照相关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建设教学实训中心,中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由实训教师和企业工程人员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开发和运作,最后向相关企业递交项目成果。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工程系的学生在实训中心为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完成了登机桥上电控开关的设计;互动与数码媒体系的学生在实训中心为外面的公司拍摄电视广告;商务系的学生则利用学校提供的资金在校园内开设超市和百货商店,方便师生的生活,由学生自己完成进货、上货、盘货以及做财务分析等工作。总结一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的特色就是“真实”,而不是模拟仿真项目,每个项目学校都会和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合同,因而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和工作压力。

无界化 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边界。企业项目通常情况下会同时涉及多个不同的学科,为了完成这个项目的开发工作,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会安排多学科的学生组成项目研发小组进驻某个实训中心,大家通力合作,实时研讨,很多灵感往往都是在思想火花的不断碰撞中产生的。这样的项目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技能,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E-learning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要求每个学生的课程要有30%的学习是使用在线学习系统完成的。国内有很多高校或多或少地也建立了电子在线学习系统,与这些系统所不同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电子在线学习系统不仅包括广播式的教学,学生还可以与系统进行互动,可以在系统中在线进行一些科目的项目实验和技能锻炼,进度可跟踪、结果可分析。

AES知识分享 每个项目的完成都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参训学生的心血,他们会经常地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把它放到学院知识分享系统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师生深知自己的无私奉献会为后来者提供知识和力量,节约时间。别人的分享也会给自己带来帮助。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特色对我国高职办学的借鉴意义

第一,开展全方位的、深层次的、颠覆性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吐故纳新,突出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弱化对提高学生实训技能无帮助的课程,压缩一些公共基础课的课时,适当调整一些课程的教学形式。如,大学体育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把学生业余锻炼时间、参加体育比赛的时间都计入体育课课时;再如,专业课可以充分利用双语进行教学,这样可以适当减少基础外语的教学时间等。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出来给专业实训课程。

第二,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中合理安排“学期项目”,项目定位不要贪大,也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把项目制作得多么完美,只要能结合企业实际,并能与一学期内所学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就好。有时候完成项目可能会用到后续的知识,实训教师也可以把相关内容的操作过程穿插到前面,从而帮助学生来完成项目设计。

第三,高职教育应该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很多课程都是没有笔试的,他们的考核标准就是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我们对高职学生的定位是技术工人,他们不需要过于关注科研,首要任务就是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多设定一些难度系数相对较低的项目,可以按照不同学生不同项目的原则,多给学生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循序渐进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学院加大设备投入,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可以联合相关企业共建实训室,尽可能地为实践教学提供硬件支持。学院设立“访问工程师”制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尽可能地送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做访问工程师,促进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能把企业实际项目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研发。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还需努力解决的问题

第一,首先要打消企业的顾虑。企业认为项目是自己生产实践中的东西,属于公司的机密,不方便让外人知道,一旦研发成功,产权分割不清。另外,企业也对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示怀疑。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完全按照企业的模式进行运作,由企业对学生进行企业化管理,和学生签订保密协议。

第二,校企共建实训室的难度在于往往一个实训室的投入较大,企业看不到共建实训室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学院通常是希望企业把设备赠送给学校,或是提供建设资金,而企业不愿意。所以,共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一定是双赢的。如学校可以提供场地给企业,让企业在校内孵化项目,在项目孵化过程中,可以让一些学生参与到项目研发过程中去。

第三,减少教师非教研的工作压力,鼓励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鼓励教师勇于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才有可能把企业的信息更多地带入项目实践。学院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也应尽可能地提高所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效果的评价比重,以缓解教师的顾虑。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确引导师生参与项目研发。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从上到下的理念是做项目不是为了赚钱,完全是为了提升学院的教学质量,这也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不需要额外的报酬。

[1]王晓迪,李冬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7).

[2]聂彩林,漆明龙,易彬,王建洪,聂书云.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5.

[3]刘桂兰.高职院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猜你喜欢
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7:16
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
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8:54
江苏理工学院
新加坡
常熟理工学院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58
理工学院简介
任意门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海外星云(2016年5期)2016-05-24 09:23:50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