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参与性教学活动的交替变换方式分析*

2012-01-29 04:50:20孙瑞萍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参与性形式教学活动

刘 芳 孙瑞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实施高职教学改革以来,原有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已转向开放式教学,教学活动也因此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参与性教学应运而生。参与性教学是指使师生作为主体共同参与到教与学的教学活动中,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拥有不同背景、不同个性、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智能类型的教育对象都能有兴趣、有成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颇有效果的。在参与性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进行富有艺术性的交替变换;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系统中诸因素的变化需求,对学生活动形式进行有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的交替调控,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对比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学带有浓重的应试色彩,学习在教师、学生、家长心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强制性任务。这种强制性任务导致了“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和高职教学中教法的单调性、静止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单一的讲授形式,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兴趣减少,只好屈从于较为现实的考虑: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这样,学生就被迫从学习的主体异化为学习的奴隶,很少有机会进行活动,课堂活动的交替变换也就更无从谈起。

在现代高职教学中,突出学生实践的参与性教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实践教学的主题之一就是追求教学过程的艺术变化,通过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新鲜感、积极性和参与欲,以达到学习动机渐增、学习效果渐优的目的。在现代高职教学中,学生活动应占至少2/3的课堂时间。如此之高的活动比例,如果不经常地进行活动形式的交替变换,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极可能会淡化。因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学生活动形式的交替变换革新传统的单一讲授教学形式,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体激活状态。然而,这并不是说可以盲目地进行学生活动形式的变换。教师要依据教育教学的远、中、近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其他因素的不同进行有意、有序、有机、有度、有效的选择变化和调控。

优势分析

大脑是人进行思维的主要机器,学生学习离不开大脑活动。对大脑进行的多层面研究表明,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多感觉通道与多类型刺激、多样化的活动有助于儿童积极调动脑的不同区域进行协调加工。最近一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研究指出,对于同一学习任务而言,单一感觉通道与多感觉通道信息输入导致脑激活区域的数量和面积不同,后者通常可引起更多与更大面积区域的活动,表明其可以调动更多的功能区域与神经元参与学习。”①由此可见,多样化的活动交替可引起学生更积极的学习行为。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大脑的每一半球都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思想链,它们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当人左、右脑不同步,大脑新旧皮质不协调时,人们会感到不舒服,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低。这时可以从左、右脑的脑电波中看到这种不协调性。只有左、右脑达到开发同步,新旧皮质平衡协调时,人脑才处于最佳状态,学习也才最有效。”②传统高职教学过多倾斜于左脑的逻辑训练,使左脑受了“过度的教育”,开发的是逻辑思维;而实践思想指导下的高职教学所提倡的活动则对右脑的形象思维同时予以关注。③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应进行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交替变换。

这里所说的“活动”并非一定是某种动作性强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经历的一系列参与、体验、认知运作的统称。通过这些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把新获得的信息纳入自身已有的、稳固的知识结构中去,以备检索。高职的实践教学思想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因为实践能力本身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在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活动中,学生无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在活动中学生获得的并非是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而是一种探索式的、主动的认知体验,强调的是参与,获得的是实际能力。④此外,活动形式的交替还可弥补教学内容趣味性的不足。“有些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有些则枯燥无味。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可能会在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中失去对学生的诱惑力,而单调无趣的教学内容常会在花样翻新的教学方式中唤起学生的热情。”⑤交替活动的另一个好处是可起到调节、休息作用。实际上,活动和休息是个相对的概念,变换活动的方式就是休息。人类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分管不同的事情,某一区域兴奋的时候,另一区域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这就是在休息。因此,活动和休息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所需的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交替变化节奏,有韵律感的活动变化是不会令学生感到疲劳的。

类型分析

总括起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形式变化大致分4种: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对子活动、个人活动。无论采用哪一种学生活动形式,教师都应根据教学目标、材料、对象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整体调控。一般来说,针对新知识的呈现,概念的归纳整理,共同存在的疑难问题解析,小组、个人活动示范演示及放映投影、幻灯等内容,宜使用全班活动的形式;针对抽查掌握程度及写作练习、书面练习等内容,多采用个人活动的形式;针对讨论、游戏、信息交流等内容,多使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小组划分方案可有多种指标,如随机、位置、人数、程度等。小组活动能减轻学习者在参与性实践教学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组活动也能使学习者个体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训练,使平时比较沉默、害羞的学生开口说话,原因就是它给每位参与者提供了均等的机会。小组活动常以完成某种任务的形式来进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动参与者之间处于一种互动的积极交际状态。⑥

这些对子活动、小组活动或是全班活动都是多向传递教学信息的活动变化形式,实际上,选择不同的学生活动形式就是选择不同的传递信息的方向和程度,构成不同的信息连接方式,而不同的信息连接方式的连接度是不同的。做何种交替选择应随教学系统作有意、有序的整体考虑。

课堂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师生角色、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由单一趋向于多样,在这诸多变化中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变化应与教师的主导活动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可以说,师生活动协调同步是实现主导与主体最佳结合的显著标志。

在学生活动形式的选择上仅达到有意、有序、有机还是不够的。教师要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作为追求的目标。对每一节课的设计,教师都需要精心挑选学生活动的变化形式,诱导学生进入状态。教师编排的活动形式多样,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有效地被调动,所构成的学习群体才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在参与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真实参与的人数、完成计划的程度,特别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程度,有的放矢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程序。只有教学程序设计中的层次推进科学合理,才有可能实现目标。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唯一的、万能的教学活动形式。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对子教学和个别教学之间各有优劣、各显特色。为了系统全面地达到教学目标,有必要将各种教学活动形式有机地组合起来进行交替变换。这也是一种“度”的把握,而教学艺术的精髓就在于此,有度才能达到有效,也才能达到最优。

注释:

①董奇,淘沙:《论脑的多层面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1999年第10期,第46-53页

②③阎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231页

④刘学惠:《英语学科之视角:素质教育的课堂特征》,《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4期,第91页

⑤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页

⑥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第424-429页

猜你喜欢
参与性形式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8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可参与性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13期)2018-01-19 02:28:30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性
论报纸新闻的参与性报道方式
新闻传播(2016年22期)2016-07-12 10:10:23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