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校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改革

2012-01-29 04:50:20张柏喜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职校人文精神人文

张柏喜

(广州市轻工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 广州 510220)

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讲是以培育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人文科学研究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主要表现为儒家教育,强调教育应从人的道德属性出发,将个人的道德完善、个人的行为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科学素养,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为目标;人文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应当成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职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意义

(一)职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当今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而在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文教育却相对衰落。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来设置专业、指导教学,遵循的是实用主义思想。各个职业学校都热衷于把自己比做生产实用人才产品的工厂,在强调实用性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育。职业院校的学生为了赢得就业竞争的胜利,不得不迎合职业和专业的需求,努力追求技能的提高,从而忽视了本身对人文素养的追求。这样就逐渐在职校中形成了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风气,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冷漠、适应性差等特点。贪图享受、自由散漫、不思进取等诸多问题成为了职校学生中的常态。纵使循规蹈矩的职校学生也存在着独立学习能力弱化、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等人文科学研究能力的丧失。而这一切都是人文教育缺失、人文素养下降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难以言表的伤痛。

目前,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政治教学和学校的一些社团活动及班主任的教育。其间,语文教学多数学校只开一年,每周只有两课时。同时,往往选择简单的、较为实用的篇目来教学,而忽视那些对人有重要教育意义的、较为深奥的(例如古文)课文。这样的语文教学很难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而职校的政治教学往往是说教式的宣传,缺乏人文性和现实性。社团活动和班主任教育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没有系统科学的内容和明确可行的目标,没有固定充裕的时间保障,对人文素质的提升作用有限。因此,职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是观念的问题,也是体制的问题。缺乏责任意识,忽视文科教学,最终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和人文精神的丧失。

(二)职校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技能培训并不是相矛盾的,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成就科学的基本要素,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础。人文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强调的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把握来提高人的品质,陶冶人的情操。只有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才能生出成功的火花。

一个热爱生活和真理,诚实、正直的学生与仅仅是专业突出的学生相比,当然会更有利于社会。弘扬以一定目的为指导的人文精神教育,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抵御过度物欲的精神武器,才能使他们在物质不断丰富的现代化过程中不被异化,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成为德艺双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横行,很容易侵蚀这群思想并不成熟的学生,使他们无法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才能使他们真正具备改造社会的能力和修养,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材。

语文教学是职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

钱理群教授指出,现代知识分子应有三大基础知识:第一是哲学,第二是数学,第三是语言。而语文则是研究语言、利用语言、发展语言的一门学科。由于语文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广泛的使用价值,使其在职校的人文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和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包含三层意义:一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挖掘汉语言文字中的人文价值,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概括地说,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教人如何做人。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把培养、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当作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

第二,语文的内容闪烁着人文之光。语文是一个包括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等的多元体系,是中华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人文价值的道德观念和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精瘦秀美的甲骨文,到浑圆丰满的金文,从浪漫洒脱的“风骚”之光,到深刻厚重的明清小说,无不浸润着人文的光芒。而其间所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的为人之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冲天豪情,为我们的精神注入了伟大的力量。因此,从根本上说,语文本身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更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类用来传递事、理、情、志的载体,是人文精神的载体。

第三,语文的教学过程渗透着人文精神。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优美的文学语言,积淀了一篇篇彪炳千秋的人文作品,培育了一批批道精武杰的佳人才子。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民族的曲折历史,体味中华文明的美丽,感知炎黄子孙的坚韧。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还进行着审美欣赏、心理健康、道德完善等更加丰富健全的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都发生在“文化背景”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爱对爱的培植,是美对美塑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饱含着人文的关怀,学生在这种人文关怀中受到的启发,也反过来丰富教师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语文中投射出的人文知识经过学生的感悟与运用,最后会渗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一)进行教学改革,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入当今社会,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却出现了发展方向上的困惑和迷离。现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老化,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标模糊等诸多问题。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首先,要改变观念,学校应重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作用,要先从时间上予以保证。现在大多数学校都是开设一年,每周上两次课。一年的语文学习对于中职生而言远远不够,他们的语文素养还不足以让其自己主动地去接受更多的知识。所以,中职生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语文两年(在读的第三年实习),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应该持续一年。其次,要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变单一的一张试卷式的考试,改为多角度的考查。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要考查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要革新语文教学的传统思维,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具体篇章中走出来,站在文学、文化、历史的高度去学习文章、理解作家。只有夯实了语文基础,人文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挖掘课程内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生能否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及习俗的胸怀,能否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价值,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并理解中国文化的厚重,并且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各种文体中的精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感悟《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淡淡的哀愁,去体会《阿Q正传》中鲁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视对少数课文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不应该只局限于作品的文学意蕴,而忽视了对文化背景的阐释。语文教学所用的材料是语言文字,各类文章里面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教学中应把对文章的学习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注意给学生传递关于中国文化的信息,感受蕴含于中国文字之中的文化内涵,关注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以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具体来说,就是在作品分析中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内容、时代特色介绍和道德情怀与人文价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人文情怀的魅力。像《阿Q正传》中,我们应该抛开更多的政治说教式的分析,而应该从中国几千年封建儒学思想对我们百姓的影响的角度来谈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背景,不单纯地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带着同情和理解分析当时的社会,从这样的角度分析,才会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能增进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个性教育、情感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要有立足语言本位向外看的文化视野,还要有立足学习主体向内看的心灵关注。也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手段,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情感培育。而健康的情感是接受美创造美的基础和源泉。人文精神的根本内涵就是透过文化去发现美,创造美。审美观的正确与否,审美能力的高低与否,是人文素养高低的基本标识。而美是健康的情感体验,是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从而内在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情感因素,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审美观、个性心理品质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自己饱满的情绪,丰富的语言,努力营造一种充满着情感体验的气氛,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世间的各种感情,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从而形成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个性品行。

(四)联系实际生活,增进学生的适应能力

语文教学不是脱离实际的八股式的宣教,人文精神的实质也不是对文化被动的接受。陶行知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所提示的也就是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关系与社会能力的发展与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有主见、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教师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把民族文化融入时代生活;结合思想分析,教给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关注人的思想层面,将有关文化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个体思考相互渗透,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人与知识的对话。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实现道德情操的自我完善,在与社会和自然的博弈中成为一名挥洒自如的“棋手”。

[1]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德俊,王格奇.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苏盛葵.也谈语文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0(9).

猜你喜欢
职校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我的职校我的梦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4:4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