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元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德阳 618000)
就业竞争力是指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岗位的能力,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已形成共识,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也成了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院校以其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关注,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广大考生越来越认同高职教育。然而,据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麦可思就业调查数据,英语专业被列为“红牌专业”——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往一直是人才市场的抢手专业,为何成了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究其原因,除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对市场需求过剩外,其主要原因是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脱离了社会需求。外部因素并不是导致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因,自身的内部因素才是造成英语专业学生在数量上过剩的主因。我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了,国家和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以面对激烈的国外市场竞争,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但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除掌握英语之外,对其他实用知识知之甚少,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本科英语专业既如此,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应来自哪里呢?
本科英语专业近几年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重语言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技能单一,适应能力不强等。外语教育界也在对英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英语学科究竟是人文学科的分支,还是应该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不少英语教育专家、学者的倾向性意见是:英语专业还是应该体现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应该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领域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还要加强人文通识教育,最终目标是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通晓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学、文化,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独创精神,真正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级英语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提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是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尽管这一目标界定未明确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但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专业不可避免地同样带有高职教育的普遍特性,即与职业岗位群的紧密联系。因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市场化、复合型的道路应该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行业相结合应成为高职应用英语专业与本科英语专业的重要分野。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建设离不开行业背景,各行各业都需要既懂外语,又懂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外语结合专业,专业结合外语,在开放的国内外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础。
高职教育要紧跟市场,面向行业。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近年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对课程设置实施了大胆的变革与创新,构建了“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会英语、懂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筑业是我国最早 “走出去”的行业之一,我国加入WTO后,更多的建筑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然而,“会英语的不懂工程、懂工程的不会英语”一直困扰着公司的发展,影响着公司的声誉及经济效益。国际建筑工程施工一线需要一批既会英语,又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建筑业的发展。“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适应了这一需求。应用英语专业不再是完成“通识”教育,而是培养既有较强的英语专业知识,尤其是听说能力,又有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一线语言与施工技术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该创新模式将课程设置分为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英语知识模块、建筑专业知识模块及实训模块。公共课模块旨在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思想,主要课程除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外,还有职业教育、心理教育、就业教育、建筑法规、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课程。英语知识模块旨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强调建筑英语学习,包括施工程序、施工计划、基础工程、砌体工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围护结构、建筑设备及园林绿化等,以此提高学生在建筑施工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建筑专业知识模块是为国际工程承包方向设置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主要课程有《识图与构造》、《建筑概论》、《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也包括工程管理及索赔,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现场施工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实训模块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目的也是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这一模块中设置了英语综合实训、施工现场参观认识实习、施工现场教学、识图大作业、顶岗实习等内容,旨在通过英语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目的。
大胆的变革与创新使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有别于传统的英语专业,能满足社会、行业的需求,也是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高校在多年连续扩招后,开始重视内涵建设,关注教育教学质量。所谓内涵建设,就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高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是校际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其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要有新突破,要加强监测评估,有计划地建立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探索相对独立的督导体系,引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深化教育质量问题调查研究,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并把“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等列为重要任务。
我院在2004年建立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确定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进而保证全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英语专业实施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管理促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外求质量。管理部门要统一思想,任课教师应积极配合,对学生严格管理。早晚自习有要求,课堂内外有任务,语言实训室免费开放,教师辅导针对性强,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课外学习形式多样,开展英语角、演讲赛、英语专项训练周、英语文化活动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了学院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严格的管理体系、有效的工作机制、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应用英语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质量保障。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德国“双元制”的特点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澳大利亚“TAFE(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的特点是TAFE课程与各个行业共同开发,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加拿大的 “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则强调职业岗位和专项能力。这些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和企业的直接参与。正如姜大源教授所说:“工作过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实践与理论整合的路径、手段和结构”。我院应用英语专业积极探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先后与国内外十余家涉外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数十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学生在实习基地参加英语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最后一个学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从而形成专业能力,达到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目的,毕业后大部分学生直接在合作企业就业。
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使学生得到技能,使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使得社会各行业对各类高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只要我们瞄准市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锐意改革,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也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前途光明。我院应用英语专业自2003年开办以来,坚持面向建筑行业,大胆实施“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模式,并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涉外建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培养“会英语,懂工程”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高,我院毕业生在涉外建筑企业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岗位,并日益凸显其就业竞争力。
[1]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大学英语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2]季红琴.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笑歌.回归学科本质 突出专业特色——第三届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教论坛纪实[N].中华读书报,2009-06-0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戴明元.应用英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1).
[7]王明玉.内涵建设水平体现高校核心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7-09-04.